各类数据都表明以太坊被低估?
随着以太坊接近其Serenity升级的第0阶段--被称为Ethereum 2.0,围绕这一里程碑似乎出现了一波乐观的情绪。这些方面报道最多的新闻之一是Grayscale的ETH信托以相对于现货价格溢价700%进行了交易。虽然这可以解释为机构对ETH有兴趣的标志,但是链上的数据和衍生产品的指标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初ETH持有者的行为。随着ETH2.0初期阶段的到来,使用IntoTheBlock的指标使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规律。
账户地址的盈利情况表明ETH在低价入场
IntoTheBlock的历史资金价内/外指标(Historical In/Out of The Money "HIOM")使用按照特定代币(这里使用ETH)对于地址的平均成本来分析区块链上的寸头(position)。在此基础上,HIOM用一些期权术语来计算“价内期权”或在头寸上获利的地址的百分比和总数。此外,通过比较HIOM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基于在特定价格水平上获利的地址数量来确定买卖活动。
在撰写本文时,ETH的价格约为244美元。ETH价格上一次长时间保持在此水平附近是在3月初的时候,即在3月12日"黑色星期四"价格下跌40%之前。当时,有1816万个地址(稍低于含有余额的地址数量的一半) 处于价内期权(in the money),且有1,729万个地址(占47%)如果卖出则会亏损。由于新冠病毒流行导致的恐慌,ETH价格大幅下降,但在三个月内恢复了起来。
如果我们将现在的资金价内/外历史(Historical In/Out of The Money)与3月初看到的进行比较,则会发现有新买家进入市场和现有地址以较低价格积累的迹象。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ETH价格为244美元的情况下,货币的地址数量在短短三个月内增加了400万以上:
因为在此期间持有ETH的地址总数也增加了,这表明新买家在黑色星期四之后的这段时间进入了市场。此外,处于价外期权的地址数量减少了100万,这表明一些用户在其头寸出现了损失。最终,现有55%以上的ETH持有人从其头寸中获利,但也可能是有很多持有人以较低的价格屯入ETH,从而降低了平均成本。
有余额的ETH坚定持有者(hodlers)和地址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通过分析持有ETH余额的地址总数,可以观察到另一个ETH购进的迹象。如前所述,自3月以来,持有ETH的地址总数一直在增加。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它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从今年初开始,已经有636万个有存额的地址加入了ETH网络,每月新增超过了一百万个。持有ETH的地址数量的显著增长使其超过了持有BTC的地址数量,也使ETH成为唯一拥有超过4000万个有余额地址的区块链。
IntoTheBlock将坚定持有者归类为持有超过一年的地址。ETH的坚定持有者数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持有超过一年的代币数量达到了6127万,这意味着在1.11亿个流通的ETH中有55%属于这些坚定持有者。此外,尽管3月份出现波动,但全年的坚定持有者数量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在ETH2.0有望在今年夏天进入第0阶段的背景下,这些走向可以解释为对ETH区块链长期投资的标志。
永续合约未平仓头寸(Perpetual Swaps Open Interest)维持在季度高点
近年来,包括永续合约在内的衍生产品已成为加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衍生产品与现货市场成比例地显著增长,它们对代币价格的影响受到了更加密切的关注。ETH衍生产品品中观察到的趋势和机构接受率上升有关。
尽管上个月第一份美国监管的ETH期货合约在ErisX上推出,但不受监管的交易所仍然主导着市场。
通过汇总ETH永续合约的未平仓头寸,我们可以观察ETH合约未平仓合约的美元总量。如下图所示,6月1日,ETH永续合约的未平仓头寸达到4.135亿美元。同样,就按照链上指标的走向而言,这是自今年三月初以来首次达到该水平。
在过去一个月中,增长了56%的未平仓寸头与上涨了30%的ETH价格相匹配,表明了衍生产品市场的看涨定位。尽管自6月1日以来略有下降,但ETH永续合约的未平仓头寸的总体趋势表明了机构对第二大加密货币的机构风险敞口正在增加。
总体而言,随着ETH2.0的初始阶段的临近,一些ETH链上和衍生产品的指标都展现了ETH的接纳和使用情况。关键指标例如余额和地址数量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ETH的基本面似乎比2017年的峰值更强劲。
此外,坚定持有人的获利情况和永续合约的显着增加表明,在黑色星期四之后,投资者对ETH进行了长时间的买入。虽然不确定价格是否会遵循这些指标,但ETH的主要指标都显示出在协议升级之前的强劲使用和乐观态度。Into The Block 作者
Liam 翻译
Liam 编辑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