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深思:身份即服务 StaaS 和网络效应的秘密
Eugene Wei 有让人嫉妒的经历。他 90 年代中期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在亚马逊工作了 7 年,主要从事产品相关工作,后来决定投身电影行业,去了纽约和洛杉矶的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剪辑,后来加入了 Hulu,负责该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工作。2011 年,他决定创业,一年后创业公司被收购。他又去了 Flipboard 担任产品部门负责人,然后又去了 Oculus 成为视频部门负责人。从 2017 年夏天开始,他赋闲在家,但是一直写非常非常长的博客总结自己的一些想法。
最近,他写了一篇长篇博客,提出了「身份即服务 Status as a Service」的概念,用 StaaS 来解释社交媒体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形成网络效应的秘密。文章很长,涉及的分析很复杂,不过很有意思的是,他提到,从某种意义上,社交媒体可以类比成密码货币,每个新的社交网络都在发行一种新的「身份代币」,这个社交媒体的用户通过 PoW 挖出「身份代币」。随着时间流逝,挖出新的「身份代币」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得这种「身份」的变得稀缺,价值也凸显出来。当然还有很类似的地方,就是「老家伙都憎恨社交媒体和密码代币」。这是一篇很长但是很值得仔细阅读的文章。
此处是该文章英文原文链接:https://www.eugenewei.com/blog/2019/2/19/status-as-a-service,近日公众号 Platform Thinking 对该文章进行综述,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该文的核心观点。
原文标题:《社交状态 StaaS 与寻求承认的斗争》
声明:本文绝大部分观点都来自于 Eugene Wei,原文链接请点击阅读全文。引用部分没有单独用 quote 格式。文中也包含了作者本人的观点,请注意区分。建议读者自行阅读原文。
Eugene Wei 去年的 Invisible Asymptotes (隐形的渐近线)长文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平台型公司(其实这是这个专栏多年前设定的写作方向,但已经严重跑题了)的视角。很多年以来,人类对平台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面目模糊的「网络效应」概念上,一方面对如何构造一个快速增长的网络没有完整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对待网络规模扩张出现瓶颈后的对策没有太多建树。「负网络效应」这样的反义概念,从增进认知和寻求出路的角度来看,帮助实在不大。它相当于说:我们碰上麻烦了。《隐形的渐近线》一文解释了,平台规模增长存在上限——隐形的渐近线的概念。然而,虽然 Eugene 分析了几个大平台分别的渐近线是什么,但缺乏一以贯之的抽象。
时隔一年,一篇题为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作为服务的社交状态)的文章发表了。这篇文章篇幅更长,也更深入的剖析了平台或网络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人类与生俱来会寻求自身社交状态上升,用一个社会学概念讲,就是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的增进。
Social Capital 一词,根据维基百科,是托克维尔在一百多年前第一次定义的。在最近读过的福山的《信任》中,这个词也反复出现在讨论中。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人类社交行为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共同认知、个体身份、规范习俗、价值文化、信任合作行为等的总称。在 Eugene 的文章开始,他就提出了一个三维模型:
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娱乐、实用和社交资本。这个图打破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常见的对平台属性的二分法:娱乐性 vs. 实用性,并且增加了容易被忽视的「社交资本」维度。想想今天最大的一些平台,的确很难把娱乐 vs. 实用放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非此即彼的区分,抖音上大量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不能被简单忽略,这两个维度应该是正交的。
Eugene 的文章的重点主要放在 Social Capital 上。他在后文中主要用 Social Networks 来指代所分析的平台型公司,但也涉及到了 Amazon 和 Netflix 这样传统意义上来看不属于社交网络的公司。我会沿用他文中使用的术语。
ICO 和 Proof of Work
Eugene 首先把社交网络的工作机制与区块链挖矿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两者有极强的相似性:
Each new social network issues a new form of social capital, a token. 每个新的社交网络都会发行一种新的社交资本,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代币。You must show proof of work to earn the token. 用户必须通过证明自己的工作来获得代币。Over time it becomes harder and harder to mine new tokens on each social network, creating built-in scarcity. 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代币会越来越难,带来了内生的稀缺性。Many people, especially older folks, scoff at both social networks and cryptocurrencies. 很多人,特别是较为年长的那些,会同时嘲笑社交网络和加密货币。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