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 推动区块链技术全面商业化
11月8日,在2017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云正式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这套构建在腾讯金融云之上,并整合了腾讯在支付、社交网络、媒体网络、征信平台等众多业界领先领域的资源在内的解决方案,将在智能合约、互助保险、大数据交易及资产交易、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管理、跨境支付/清算/审计等场景下,为金融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灵活的区块链服务。
区块链本质是一种防篡改的、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其“去中心化”的信用创造方式,在金融行业转型中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表示,腾讯云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立足金融行业业务场景,通过定义统一的标准规范,让金融机构可以轻松地构建服务,更好地驱动智能+金融业务发展。
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
腾讯云区块链解决方案,直击金融业场景痛点
在传统的跨境支付/清算/审计等金融场景下,银行间清结算步骤流转较多,导致清结算完成慢,支付时间长且投入的成本费用高;在传统保险业中,保险公司需要处理的理赔单据繁多,处理单据流程时间长,导致时间成本巨大;在传统的存证、电子合同票据与用户信息的记录保全过程中,存在出证慢、流程长、票据作假的风险,并致使维权成本较高。
在众筹领域互助保险在传统运作模式下,存在平台方作弊,监管难度大,公益善款与账目不透明等风险,导致公众缺乏信心,信任无法传递;而随着大数据的数字资产交易与积分流通兑换需求增强,行业也需要金融交易系统的规范和监督。
腾讯云区块链解决方案将帮助传统金融业重构底层架构,给这些业务痛点带来解决之道,为金融业务的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据了解,腾讯云区块链解决方案将提供共享账本和智能合约能力,这套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能够保证资金流向可追溯,信息公开透明,全网信息共享;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审计和监督,将使得数据可信、可追溯;在大数据数字资产交易场景下,腾讯云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价值流通能力,能够让区块链在数字资产发行与流通中扮演资产确权、交易确认、记账、对账和清算的角色;而区块链技术的防篡改能力,将有效防止数据篡改,规避内部作弊风险。
自主研发,四大优势帮助金融行业用好区块链
据统计,全球已经有24多个国家正在投资区块链技术,80%的银行将在2017年前启动区块链项目,90多个中央银行加入了区块链讨论,90多个公司加入了区块链联盟。2016年底,“区块链”首度被写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纷繁众多的区块链技术和平台驱动了区块链行业的整体发展,但也给企业的技术选型和业务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依托于腾讯金融云的底层支撑,并借助腾讯的微信支付、QQ钱包等业务中构建的分布式系统和海量支付能力、高并发处理能力,以及多年的支付账户与金融业务经验,腾讯云区块链解决方案在建设周期、成本控制、高速接入等方面表现出了优势。
首先,更短的建设周期。基于腾讯金融云平台资产上链,可以按需、快速的获取腾讯数据中心、硬件和网络资源,加快搭建区块链平台速度,更快的将业务服务推向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其次,更低的成本。传统金融公司资产上链的系统建设一次性资源投入,通过腾讯区块链即服务的模式变成按照使用付费的模式,使金融公司变身轻资产公司,降低金融业务扩展的边际成本与时间周期,提升金融公司本身的资本市场估值。
再次,更灵活的接入。腾讯云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以构建大区块链生态为目的,提供端到端、多点连接等各种接入方式,不限定对端端节点的使用平台,用户可自由地接入腾讯云区块链服务。
目前,腾讯云与爱心人寿正在进行深度战略合作,探索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卫生信息平台等组织成区块链联盟,打通诸多相关环节,将数字存证信息安全高效地保存在区块链上,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数字信息的安全性、关联性等应用技术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等信息安全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通过快速理赔、智能理赔等目标。为客户提供高效直通安全优价的健康医疗和保险保障服务。
“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探索初期,但是在金融行业中已经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腾讯云期待与更多企业和机构携手,打造开放分享、能力全面,标准统一的区块链生态,推动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金融行业发展和数字化信任社会的构建。”胡利明表示。
据了解,以云计算技术为依托,腾讯云还在不断探索金融科技能力,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创新智能+金融业务模式提供更好助力。据了解,目前腾讯云在国内的金融客户超过5000家,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各大金融企业。在银行领域,腾讯金融云已覆盖了四大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在保险行业,领域内超过80%的保险公司采用腾讯云托管业务;在证券交易所领域,香港交易所在国内的交易中心就是采用腾讯云混合云的模式构建的创新型交易所。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