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法定数字货币的区块链踏脚石
暴走时评:旨在用关联央行账户的代币进行交易结算的“多功能结算币”(USC)开始第三阶段,巴克莱等银行机构纷纷加入进来。最快2018年年底可以推出首个上线的抵押代币交易所。
翻译:Annie_Xu
旨在用关联央行账户的代币进行交易结算的“多功能结算币”(USC,Utility Settlement Coin)项目最新阶段已经开始联盟的拓展。
巴克莱(Barclays)、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汇丰(HSBC)、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UFG)和美国道富银行(State Street)是最近的参与者;项目始于瑞银和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桑坦德(Santander)、NEX等其他早期成员。英国初创公司Clearmatics负责技术开发。
瑞银战略投资和金融科技创新总监Hyder Jaffrey说,项目第三阶段大约持续12个月。之后我们可能看到基于该平台的首个上线的抵押代币交易所,最快是2018年年底。
目前并未过多涉及USC项目底层技术。支持Cleamatics去中心化清算系统采用基于以太坊的区块链技术的Clearmatics首席执行官Robert Sam确认USC底层采用类似技术。
“它是类似以太坊的架构,而不是类似UTXO或比特币的”。关于该项目是否包含单一的完整区块链还是一系列互连的链,他解释说,“多链。我们将在恰当的时候公布可互操作性的方案。将基于开放标准和开源部署”。
隐私性是处理敏感信息的行业级区块链的大问题。Clearmatics利用环签名开发隐私解决方案Mobius。环签名是对成员进行验证的一种零知识证明,常常与匿名投票和高密相关。
在最近企业以太坊联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会议上,Clearmatics区块链工程师Matthew Di Ferrante解释Mobius如何用于支付。指出它未经测试的加密假设少于零知识证明,算力成本也更少。它一秒可以处理上万笔交易。
有趣的是,USC开发时间与CLS开发CLSNet的时间重叠,后者是基于分布式账本平台超级账本(Hyperledger)Fabric的用于外汇交易的一种新型自动支付网络服务。可以明确的是,监管机构和央行关注新的点对点基础设施的创意,包括市场基础设施运营商的新服务。
最近加入USC的银行之一是巴克莱,巴克莱投资银行首席技术官Lee Braine强调巴克莱刚刚加入USC项目,所以将开始审查其架构的方方面面,包括数据隐私、可扩容性、与现有基础设施的可互操作性,等等。
他说,除了减少结算周期带来的资本效益和降低风险的潜在好处,也许还会带来行业架构上的更多收益。“现有资本市场生态系统包含了高度复杂的技术环境,通过多种不同的数据反馈进行互动。部分已有行业流程克服项目缺陷的解决办法,但是缺乏即时结算的最终确定性。创新思维是,如果你有多功能代币确保结算的最终性,那么你也许可以简化生态系统,降低成本和风险”。
USC用例规划很可能以支付开始,然后长期计划是加入更多交易。
“这种多功能代币的潜在价值最终可以拓展到支付以外,包含复杂的交易类型,支持你所需要的不同资产类别的原子交换”。
“好的例子是付款交割(DvP),交易的一个方面是支付,因为USC代币以特定货币计价,另一方面就是证券。其他的好处可能是两者同时结算的最终性,而不是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
更大的挑战可能包括如何在区块链上进行高效的多方结算,甚至在清算所利用结算币。不过Braine指出,高效的证券结算仍给分布式账本带来挑战。他解释。“记住没有单个结算方案是完全适合所有场景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结算频率和结算效率之间不可避免的权衡”。
Braine说,尽管一些人建议高效的证券结算以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可是他还是抱怀疑态度。“我认为对于某些结算优化,你需要高效地临时的将算法一些方面中心化,为了进行相关的批处理。那不一定不兼容分布式账本,它只是意味着你也许需要将控制权暂时交给受信任的机构,也许是备受信任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节点,或者是受信任的预言者”。
关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央行一直积极探讨。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新加坡金管局(MAS)都有研究项目。
但是尽管态度积极,可是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可能还要许多年,所以聚焦主要货币的USC可能被采用。
但是项目的推进当然意味着放松“戈耳迪之结”(难解之题,Gordian Knot):一整套协议,也许是网络协议、对手方协议、这些协议遵循的监管。
区块链结算方案竞争对手SETL的首席执行官Peter Randall问道,“央行中USC账户形式的存款足以让全球监管机构认可使用这种方式的银行可以等量的减轻对彼此债务的资本要求。
作者:Ian Allison | 编译者:Annie_Xu | 来源:Ibtimes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