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真金白银赌Kik加密货币的原因
暴走时评:手机社交媒体应用Kik和其他ICO一样,遭到一些质疑。不过这个项目却还是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因为他有强大的专业技术专家团队,利用多种新技术交互,为消费者提供价值主张、高级技术技能和强大的管理架构。其架构模式与经济激励机制与众不同。
翻译:Annie_Xu
如果说曾经有人怀疑Kik是否可以吸引投资人参加ICO,现在完全可以消除这种疑虑了。
这个手机通讯app供应商在声明中透露,已经获得5000万美元投资,用于发行“kin”代币,计划在九月份的公开代币分发中再多筹集7500万美元。
这是新兴行业的标志性事件。数百万用户的主流大品牌支持新型融资机制,这是一种同时受到赞扬和滑稽模仿的融资机制。
尽管ICO和Kik计划的批评者仍然存在,投资者相信kin代币将推高公司的价值,而且投资了数百万美元来支持公司的创意。
因此,潜在投资者也许会猜测Kik打算如何用新的代币实现平台的盈利。
Kik特殊项目经理Tanner Philp介绍公司会如何让kin成为成功的通用加密货币。
关于具体细节,Philp的回答颇有一些意外:
“近期存在机遇的领域之一是设计了180,000多个机器人的100,000多位机器人程序开发员,这些机器人可以用于娱乐到内容创作再到游戏的所有领域”。
设计机器人
机器人主要是自动聊天机器人,让用户与人工智能进行自然语言交流,这些人工智能执行特定任务,比如获取天气预报或者订披萨。
这些高科技工具往往被认为可以对用户进行定向广告投放,尤其是对年轻人群体的广告投放,这个群体也是Kik主要的用户群。
比如,公司与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联合利用公司平台上开发的机器人进行内部研究案例。这个机器人的目的是宣传即将上映的忍者神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Kik信息显示,此次宣传最后进行了1.475亿次广告投放,平均交流60条信息。
将来Kik预测利用加密货币激励机器人开发以及用户互动,可以进一步促进这种活动。
但是公司的盈利计划不会止于机器人:Kik下一步会更有雄心。
“Kin Rewards Engine”经济激励机制在筹划中,其目的是让任何消费者应用在Kik平台上给终端用户提供操作奖励。
Kim说,可能实现一些功能,比如用kin支付、观看现场直播或者奖励发布相关内容的终端用户。Philp说,“我们看到kin成功融合,成为双边市场,用户可以同时赚钱和消费”。
吸引投资人
同样Polychain Capital主管Ryan Zurrer说一些原因让他看好自己在Kik的投资。
Polychain认为,基于加密货币的社交媒体将是重要的区块链技术用例,Zurrer相信Kik将第一次吸引大量年轻的技术用户,从中获利。
他说,Kik有80多位工程师,遍布安大略、加拿大办事处,其大规模的技术人才群体可以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Zurrer认为人才很重要,因为kin采用的以太坊区块链本身的扩容水平还没有达到Kik生态系统对交易处理能力的要求。这些固有限制意味着kin团队需要开发核心功能,推动平台的发展。
最后他说,Kik有高级人才团队,知道如何管理具备技术挑战性的产品,同时促进机构发展。
Zurrer总结Polychain对Kik的信心:
“这是第一次,我们有了兼顾所有可能的项目: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价值主张、高级技术技能和强大的管理架构”。
“迷人的”转变
同样,Pantera Capit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n Morehead总结自己对Kik的信心,称其为首个“真正将商业模式代币化的公司”。
“这是了不起的时刻,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变成基于代币的公司”。
Morehead说,Kik三年内一直运行的是应用程序内虚拟货币,也就是Kik Points,所以公司已经有类似技术相关经验。
Pantera联合首席投资官Joey Krug介绍了公司认为kin之所以是高价值货币的一些显著特点。
“我们的核心论点是我们不喜欢以租金为目标的交易代币,也就是说自身定位为中间商并收取费用的代币。Kin是新的激励模式”。
Krug说Kik围绕代币生态系统创建新的模式,开发者或内容创作者在这个网络上创作的知识产权可以获得kin报酬。
“如果你是开发者,你的应用程序流行了,你就可以获取其中一部分价值。用户原创内容也是一样。如果你创建了一篇很流行的博客或者图像,你就可以获得kin代币形式的一部分作品价值”。
另一方面,必须注意,脸书曾想通过Facebook Credits项目激励用户互动,最终失败了,这个社交媒体网络并不比脸书的差。
不过如果投资者评论有什么指向意义,我们可以肯定Kik不会历史重演。
作者:Ash Bennington | 编译者:Annie_Xu | 来源:Coindesk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