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区块链或会催生更智能B2B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众多关键行业都涌现出许多线上B2B交易平台,承诺实现交易各方更为便捷的电子沟通与交易。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以及这项技术所带来的简化流程、削减成本以及淘汰中间人等潜力,这是否意味着现有B2B网络会更加繁荣抑或萧条?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现有B2B网络的繁荣或萧条?一方面,区块链(一系列开放性全球分布式分类账本)有望缓和并验证组织机构与其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之间的相互沟通。另一方面,区块链的价值主张又是淘汰交易中间人,从而实现更为独立自主的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繁荣顶峰已经持续数十年了,我们看到了许多关键行业都涌现出众多线上B2B交易平台,承诺以电子的形式实现中心、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所涉各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易。一些主要交易平台也已在其行业内部成为重要参与者。
如今,区块链正进入主流企业。最近,包括微软与英特尔在内的主要技术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构建所谓的“Coco Framework”,为企业提供在将资产和数据委托给一个看不见的共享平台之前所需的性能、保密性、管理和所需的处理能力。
由于其全球代码中嵌入了透明且不可变的“智能合约”,区块链有望淘汰交易中间人。最近,我有幸与OpenText Business Network产品营销高级总监Marco De Vries进行了交谈,该公司现在负责监督像Covisint和ANX这样长期存在的行业B2B网络。对他而言,De Vries并不认为区块链对现有B2B网络是一种威胁,只不过会像以前的技术革命(如XML)一样,通常会带来更多的复杂性。他指出:
“长期以来,我们看到了有关EDI和B2B结局的很多故事。即使区块链突然获得成功,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它很可能对供应链的每一环节都不适用。许多人预言AS2标准将取代B2B网络。而我们对于AS2网络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实际上很多组织就都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很难去跟上所有变革。目前有50多种不同的XML标准,而且如果我身处很多不同的行业之中,那么我要如何去通晓事态的发展?我无法去预见管理着自身区块链的领域。”
De Vries表示,区块链无法完全存在于某些虚拟空间中。他说道:
“即使有了区块链,我们也需要了解记录系统的归属地。它仍旧需要寄存在某个地方。如果你想要发送一笔订单,或者如果你想发出警报的话,要怎么实现?老实说,我无法看到拥有自己区块链的领域——数目太多了,存在着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这样的领域。保护其免受攻击又是另一回事了。”
同时,区块链带来了简化并加速交易伙伴之间交易的潜力。“这无疑增强了高价值物品或高度受监管物品(例如肉类、禽类以及药品)的可追溯性。”尽管区块链的首个应用是数字货币,但他继续道:
“实体供应链应用使这项技术到达了不同水平。如果我在零售行业,然后通过物联网订购一批高价值瓷器(易碎品),这项技术就变得更加适用,伴随着供应链中的需求信号,以及在不同提供商、货运、火车、船舶中的冲撞传感器。或者换个例子,如果某件物品需要保存在某个特定的温度下,这就是要检测物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移动的状态。”在目前对损毁货物的监管链中,他补充道:“真的无法洞悉整个过程会发生什么。”
IBM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也认同了数字市场中存在的好处。报告作者观察到:
“区块链数字市场是组织机构预测重大颠覆性事件的地方。”高度数字化的公司中三分之二的高管都预计新的区块链市场将引发巨大的颠覆。“越来越多的组织预计其收入的比例会更多的转向服务,从而可以更广泛地使用支持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消息传送与交易的数字市场。智能合约可以自动跟踪消费。”
企业供应链管理者也看到了区块链之中的可能性。最近Chain Business Insights对42名供应链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43%的人打算在未来一年将区块链技术引进他们的供应链,而另外20%的人则表示在未来两年内引入区块链技术。他们所观察到的主要优势包括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与透明性(46%),而24%的人则比较关注这项技术在削减交易成本方面的潜力。80%的调查对象表示区块链将在追踪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移动方面发挥作用。而60%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区块链可以作为一种与供应商共享信息的途径。另外近60%参与调查的人则认为区块链可以作为采购订单共享支付信息的方式。
而这项技术采用所面临的障碍则包括缺少对这项技术的认识与了解(28%),以及缺乏标准的互操作性问题(28%)。Chain Business Insights联合创始人兼负责人Sherree DeCovny说道:
“这项技术在获得广泛认可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这项技术所具备的如产品追踪以及产品验证监管链等主要功能很有可能在近期内推动对这项技术的更高层次认识。”
作者:Joe McKendrick
编译者:Clover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