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挖掘机”中国生意破产
未知來源
閱讀 25
2013-11-20 20:38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比特币正上演一轮新的疯狂。继几天前突破600美元后,比特币昨日又突破900美元,且没有停止上涨的势头,以至于比特币行业知名人士李笑来公开感叹,这是个疯狂的世界,这些天,连自己这个老水手也时不时被惊到。疯了疯了,这是比特币世界里的主旋律。 李笑来说,在这个不理性市场面前,任何理性个体都是傻子,因为理性必然固守理性,短期效应下,几乎所有“理性的结论”,在疯狂的市场面前必然显得荒谬。长远来看只有一个趋势,任何波段操作,成功概率并不比抛硬币更高,大量操作结果,只有一个:币越来越少。 这一理论下,近年来也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比特币挖矿机行业。国外已形成一批专门生产比特币挖矿硬件,然后将那些设备出售给从事比特币挖矿的个人或一群人。有报道称,一家名为KnCMiner的公司抓住这股势头四天赚300万美元。 卖比特币挖矿设备看起来是一个比“矿工”更赚钱的行当,KnCMiner成功看起来如此简单,然后,在KnCMiner疯狂背后,比特币“挖掘机”中国生意却早已破产。国内最早一批比特币“挖掘机”设备提供商均遭遇买家讨债,很多已转型比特币其他业务。 以“挖矿机”厂商ASICME为例,今年10月中旬,ASICME开始批量生产和完成全部发货ASICME矿机,不过,由于AVALON芯片严重延误、全球算力快速上涨等原因,拿到ASICME矿机的用户已无法获得预期收益,部分拿到产品用户直接亏本。 芯片延期也给ASICME造成损失。ASICME在公告中称,为托管用户承担损失,一直坚持支付预期收益。迄今为止已用自己算力和经费,为用户支付约两千个比特币。按照当前比特币汇率计算,ASICME对外宣传的损失超过千万元。 ASICME命运并非孤立,同一期国内很多以AVALON芯片为核心生产“挖矿机”企业都遭遇覆辙。曾在42btc预购矿机的比特币玩家称,花200多万元,苦等3个多月,最后却被告知最多只能退55%的货款。42btc创始人张沈鹏对此解释是,钱已投资在研发和购买材料上。 那些当初为比特币“挖矿机”摇旗呐喊的人士——ASICME.COM创始人杨曜睿、42btc创始人张沈鹏如今均陷入沉默。互联网观察曾多次想尝试联系到杨曜睿、张沈鹏,对方电话均无法打通。一位比特币行业人士对互联网观察表示,他们很“郁闷”,已不愿意出来说话。 比特币行业知名人士李笑来也已明显不愿意为杨曜睿站台,在接受互联网观察采访时明确撇清与ASICME,一再强调自己未投资ASICME,杨曜睿也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神秘炒家“南瓜张”与期货矿机 在比特币江湖,流传着“南瓜张”的故事。有限的媒体报道透露,今年30岁的“南瓜张”原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现在已经退学,全心做起比特币生意,并很快发家致富并实现身家上亿元,光其一个电子钱包就有6万多个比特币。 有传闻称,南瓜张先后出货过两批比特币挖矿机,这批矿机出货时价格仅为几千元,如今却已被炒到了十万元以上。有趣的是,在巨大利润面前,南瓜张却不再出售比特币挖矿机,而是选择出售其中最为关键的芯片,这直接催生一个新行业:比特币挖矿机组装。 在众多接手南瓜张芯片公司中,杨曜睿创办的ASICME、张沈鹏创办的42btc是被披露出来的两个。杨曜睿和张沈鹏均无法主导比特币“挖矿机”的生产,必须依赖南瓜张的芯片。南瓜张还有非常有趣的霸王条款:如任何情况下均不退款,没有保障,没有销售客服。 唯一遵守的是信誉。杨曜睿曾表示,“比特币圈子里信誉和名声很重要,如果逃跑,以后将无法再在这个圈子混,且南瓜张卖芯片有100倍利润,犯不着为了1%芯片成本卷款逃跑。唯一风险是Avalon芯片不能如期到货。”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Avalon芯片不能如期到货让杨曜睿、张沈鹏导致买家声讨,并在行业损失巨大声誉。比特币数量固定,目前比特币产量固定为每10分钟产生25个,谁的挖矿设备能在10分钟内最先生成比特币,谁就能获得收益,背后比拼的是挖矿设备的计算能力。 挖矿设备也在以摩尔速度更新。5月份以前,大家挖矿设备主要是用ATI显卡,但从5月份南瓜张的比特币挖矿机投入使用后,这种平衡被完全打破,进入到9月以后,新的芯片又生产出来,南瓜张的原有芯片过时,AVALON芯片严重延误无疑让ASICME和买家双输。 比特币挖矿已变成专业人士才能胜任的工作。一位前ASICME员工指出,比特币行业算力增长太快。当前以Avalon芯片为主生产挖矿机行业已全军覆没。ASICME在将Avalon芯片全部组装并将比特币挖矿机向买家发货后,已将精力转向服务器托管和自建矿池服务。 在遭遇挫折后,一位行业人士甚至怀疑南瓜张是否存在。他喃喃自语说,“挖矿机行业是暗箱操作,你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机构像ASICME、42btc这样在背后生产,最后铩羽而归。”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自互聯網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