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项目正式发布,聚焦资产数字化
在百余位业内大咖和关注者的见证下,SIGMA项目于6月3日下午在北京正式发布,同时开启了全球路演的序幕。来自境内外的专家就SIGMA项目的基本情况、资产数字化及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北京时间2017年6月18日,SIGMA项目ICO将正式启动。
SIGMA项目正式发布
项目团队及嘉宾亮相
SIGMA链是一站式商业应用开发平台,旨在打造未来的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成为汇总、定价、评估、交易所有数字资产的平台,让所有的区块链应用通过这一平台或技术真正落地为普通用户服务。
立足于移动终端应用开发,SIGMA团队希望让更多人从区块链技术中受益,将开发简单易用的移动APP,将区块链技术和移动开发技术相结合。目前正在开发的测试版本,已经可以管理、发送、接收多种数字资产及使用商业应用。
在SIGMA的初级生态体系中,SIGMA Coin将作为唯一结算代币,实现高频数字资产的自由交易。智能交通平台及手机流量交易平台两项应用,将率先在SIGMA链上落地。SIGMA链未来将承接三项重要功能,数字资产交易、资产服务和金融衍生工具服务。
SIGMA项目首席运营官OwenTao介绍项目基本情况
与传统区块链项目团队不同,SIGMA团队除了拥有一支在区块链行业经验丰富的顶尖研发团队外,还拥有众多在物联网、现货交易、信息安全等行业从业多年的资深成员。尤其在互联网移动应用产品研发方面,SIGMA团队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我们认为,区块链应用真正想落地,除了出色的区块链技术之外,还需要政府资源的配合,更需要出色的互联网化的产品研发与设计,以及最人性化的产品体验。”SIGMA项目首席运营官Owen Tao表示。
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团队能力,SIGMA的发展模式、技术支撑已经获得相关合作机构的认可,上述两项应用已经与相关机构基本达成意向并签订合同。在SIGMA项目白皮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区块链知名专家周邺飞、郑剑等业内资深专家全方位的建议和指导。
SIGMA团队表示,在SIGMA链上将不断发布新的资产,不断研发保持技术领先性,不断发布新的应用,欢迎各方加入这个生态,在SIGMA链上发布资产或应用。SIGMA Coin将不断增加应用场景,增加流通性,同时高频的数字交易也会大大提升SIMGA Coin的需求性。
多位参与路演的嘉宾分享了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精彩观点。
Guillaume Verbal分享对数字货币安全的观点
中国首位工程区块链专家、SIGMA项目首席技术顾问亓兵指出,当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大多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人和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可能是更大、更激动人心的场景。未来人工智能、共享经济领域都有可能实现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用区块链技术改造。SIGMA项目只是个起点,他希望能看到不断有新的区块链应用接入,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廖庆丰
网络通讯专家廖庆丰表示,区块链技术是当今最有效、经济成本最低的方式,但在软件之外,硬件技术同样重要,只有软件被攻击的机会很大。SIGMA项目采用区块链技术加上芯片的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应当朝这个方向去推动。
中国顶级公关专家谢骏表示,基于互联网技术基础的科技爆发,将彻底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区块链、数字金融是最深刻和前卫的互联网技术的迸发,必将彻底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希望SIGMA通过区块链技术、资产数字化探索能够尽快落地,将应用投入到市场中。
曹灵波
区块链技术专家、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博士曹灵波认为,互联网将各种对金融价值自由流动的阻碍去除,由信息的互联互通变成价值的互联互通,而区块链的出现就是一个让价值交换可以发生的赋能机制。ICO完全从交易出发推动价值,因此会成为重要的工具手段。
投资与金融交易系统专家余刚认为,今后20年最大的机会在于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能够让征信效率和交易效率大为提升,比如传统交易中因为结算时间带来的滞后性对投资者是不利的,区块链出现后交易结束即结算。而ICO是一条新路,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比特币交易和虚拟货币交易中国占到全世界的70%,今年最火的ICO绝大部分也在中国。
区块链行业企业家、加密学、Javascript专家Guillaume Verbal ,清华大学学者、区块链爱好者Jason Arterbum等外籍专家也分别就数字货币安全、区块链如何改造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分享。
SIGMA项目于2016年8月正式启动,随后与多款大规模应用基本达成合作意向;
2017年2月,第一款移动应用——SIGMA苹果版移动钱包原型开发完成;
3月开始筹备ICO事宜;
5月发布白皮书。
未来SIGMA项目还将分别在成都、深圳、上海三地举行路演。
作者:铅笔芯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