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3历史回顾——分布式账本组织

未知來源 閱讀 45 2017-3-7 03:29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R3历史回顾——分布式账本组织 (1)

暴走时评:上周R3内部发布了一篇帖子,专门回顾了R3联盟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家族办公室,到后期凝聚几十家金融机构的大型联盟,R3致力的从来就是打造一款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平台,而非单纯的区块链技术。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可以把R3说成是一家开发分布式账本技术并同多家企业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技术公司,但不能把R3当做区块链公司。”

翻译:spring_zqy

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周我出席了一场活动,有人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为什么R3的人总是要强调“分布式账本”这个词而非“区块链”?

答案很简单,这两者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情。

简单版的答案是:区块链是串联起来的区块链式结构,将交易捆绑在一起就像批量处理那样,而分布式账本例如Corda,则是分开验证每笔交易的。[1]

深入一点的解释会涉及R3联盟的背景故事,以阐明“分布式账本”的含义。

R3历史回顾——分布式账本组织 (2)

R3历史回顾——分布式账本组织 (3)

起源

R3(以前的R3 CEV)在2014年的时候以家族办公的形式面世[2],“3”代表有三位联合创始人:David Rutter (CEO),

Todd McDonald (COO), 以及Jesse Edwards (CFO)。“R”是CEO David Rutter姓的首字母。很有创意吧!

出道的第一年,R3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金融科技领域的早期初创公司。“CEV”是三个单词的缩写:即“加密(crypto)”和“咨询(consulting)”、“交易所(exchanges)”、还有“风险(ventures)”。

整个2014年,这个家族办公室听到了各种关于加密货币公司即将替代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消息。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生态系统,深入了解加密货币界的热情,R3组织了一系列圆桌会议。

第一次圆桌会议于2014年9月23日在纽约举办,参加讨论的代表来自各个机构,包括:DRW、Align Commerce、Perkins Coie、Boost VC以及Fintech Collective等等。还有其他来自8所不同银行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第二次圆桌会议于2014年12月11日在帕洛阿尔托召开,参加讨论的代表来自:Stanford, Andreessen Horowitz、Xapo、BitGo、Chain、Ripple、Mirror,当然还有我自己。另外还有来自11所银行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2014年底,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人作为顾问加入了R3,当时这个家族办公室已经投资了几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包括Align Commerce。

2015年第一季度,David和其他联合创始人公布了两大新倡议。一个是LiquidityEdge,这是纽约的一家经纪交易商,他们为美国财政部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电子交易平台。目前这个平台运行稳定,不过和R3现在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工作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个倡议就是2015年2月在特拉华州创立的分布式账本组织(DLG)。而该家族办公室对各公司的积极投资,也在2月份停了下来,以专注这两个倡议。

2015年4月,我发表了《共识即服务(CaaS)》一文,这是当时第一篇论述“许可型”与“非许可型”区块链以及分布式账本之间区别的论文。和R3有定期联系的各家银行也看到了这篇文章。

2015年5月13日,R3举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圆桌会议。会议在纽约召开,参加讨论的代表来自Hyperledger(一家公司)、Blockstack、Align Commerce以及英国央行。其余与会者分别来自15所银行、一家市场基础设施运营商以及一所金融科技风投公司。会上不仅讨论了CaaS论文,还探讨了包括外汇结算在内的其他用例。[3]

同年8月,这个工作组开始向商业实体过渡。2015年9月1日,分布式账本组织正式成立(不过第一篇新闻通稿是9月15日发布的)。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你还能看到有通告用的是DLG的抬头而非R3。

之后到11月底,第一阶段的DLG联盟——也就是现在的R3联盟——已经吸纳了42位会员。考虑到该组织最初的结构,直到第二年春天才有新机构加入(印度国家银行是第二阶段首个加入的成员)。

那么对“分布式账本”及“区块链”来说,这些意味着什么?

对初学者来说,我们可以能会相对简单地把自己称为“区块链组织”或者“区块链银行组织”,因为有各种办法将这个看上去定义不明的词塞到公司章程里。其实现在, DistributedLedgerGroup.com这个网站还是存在的,并且通过这个网站也可以访问到R3members.com[4]。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改叫“R3”呢?因为叫起来比分布式账本组织顺口。

Corda的起源

发行时,伦敦团队(从人数上看是目前最大的办事处)带领下的架构师工作组正式承认,当前饱受热议的区块链趋势存在明显的限制。整体来说,区块链是为了最初加密货币无法审查这个用例而设计的。而受监管金融机构(例如我们的成员)并不需要这一用例。

其实我也可以专门写几页文章来告诉大家创建Corda的思路及讨论过程,但是早在2015年9月Richard Brown就表示,区块链的某些元素可以在其他环境中重新利用,如果只是简单分叉或克隆已有区块链——应加密货币之需而设计——那么是不会成功的。当月末,我在一篇介绍全球金融结构(Global Fabric for Finance,G3F)的博文中简单提到了这个观点,当时这个项目就没能成功。在那篇文章中,我专门指出,“从根系层看,它可能都不是链状的哈希区块。”

2015年10月,James Carlyle和Mike Hearn分别以首席工程师和平台工程师主管的职位加入开发团队。那年秋冬,在架构师团队与组织成员的通力合作下,他们筛选并汇集了受监管金融机构在后台以及交易后处理流程中会遇到的功能性与非功能性需求。

2016年第一季度末,架构师团队创建出了一套全新系统——Corda。2016年4月5日,Richard发表了首篇关于Corda的解读,包括Corda的基本介绍、设计目标,并指出了Corda并非区块链或者加密货币,它是分布式账本。

在此之前,我个人已经花了几十个小时向记者阐明并在活动中指出了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之间的区别,但是结果不尽人意。在做了无数解释后,甚至是在Richard发表博文后,Corda平台还是同“区块链”一词绑定。

2016年11月Corda开源,我们也正式将“CEV”三个字母从公司名称中删除,现在就简称为“R3”。明年我们的计划是用更加简短的名字来代替,要么去掉“R”要么去掉“3”,不过要当心域名被抢注了!

今时今日

2017年2月,R3联盟正式分为两组,但是依旧共享资源与知识库:一组专注创建Corda平台,另一组即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其工作重心是为联盟成员提供服务。我是负责服务方面的,在之前的博文中描述过,我们小分队一部分工作就是为实验室团队筛选供应商及项目,而实验室那边要在指定时间为联盟成员管理几十个项目。

目前,实验室方面已经完成了20多个项目,还有40多个项目在进行中。所有参与进来的(有些还在参与中)项目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包括以太坊、Ripple、Fabric、Axoni、Symiont等等,还有Corda在内的其他平台。我们是成员制的联盟,我们的成员也希望能够合作研究不同的用例,所以服务小组今后将继续测试不同的技术。

因此,可以把R3说成是一家开发分布式账本技术并同多家企业合作解决问题的技术公司,但不能把R3当做“区块链”公司。虽然这么解释还是没法阻止误解的扩散。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区块链、数据库以及分布式账本之间的微妙差异,我强烈推荐你阅读我同事Antony Lewis和Richard

Brown之前撰写博文。

批注:

1、受比特币这类加密货币启发而出现的区块链技术,其采用的是区块形式,因为中本聪希望打造无需身份验证的审查机制(例如用假名)。也就是说,矿工可以来去自由,不用登记注册,这样也就省去了使用任何现有共识算法的选择。

而中本聪给的解决方案就是工作量证明(PoW)。但是,这种机制也容易遭遇冲突(例如孤立的区块)。遇到冲突时,你就不得不等较长时间来获取某笔交易中同等水平的工作量。所以你会想要最小化这个过程,平均每十分钟找到一次工作量证明。这就意味着,如果网络出现一分钟传播延误,那么在较大网络中(BGP可以看到这类传播时间)浪费10%左右的总工作量也不是没可能,在2008年中本聪设计调整系统参数时这些损失是可接受的。

而Corda这类分布式账本则不同,其网络是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成员无法随意来去,他们必须进行注册。有了Corda,团队也能承担相对较低的传播时间(公正群体成员之间的)。单纯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也就是哈希现金机制)和区块链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后者每个区块链都能指代前者——因此工作量证明是聚合的。但这样很难做,除非所有人都能看到所有交易,并且有单一的、大家都认可的区块链;如果没有,那么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工作量证明来实现安全。

链接:http://www.ofnumbers.com/2017/02/27/a-brief-history-of-r3-the-distributed-ledger-group/#identifier_0_4616

2、R3CEV.com 域名于2014年8月13日创建。

链接:http://www.ofnumbers.com/2017/02/27/a-brief-history-of-r3-the-distributed-ledger-group/#identifier_1_4616

3、当时我是Hyperledger的顾问,之后一个月里它就被Digital Asset收购了。

链接:http://www.ofnumbers.com/2017/02/27/a-brief-history-of-r3-the-distributed-ledger-group/#identifier_3_4616

4、DistributedLedgerGroup.com域名于2014年12月23日创建,R3members.com 于2016年3月15日创建。

链接:http://www.ofnumbers.com/2017/02/27/a-brief-history-of-r3-the-distributed-ledger-group/#identifier_4_4616

| 编译者:spring_zqy | 来源:ofnumbers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自互聯網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区块链将如何保护你的线上身份 下一篇:超越不可篡改性:ETC开辟新道路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