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价值:信息媒介
如果你曾经真的考虑过什么是货币,那么你就会意识到我们现有的系统存在很多缺点 – 而且也是比特币应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两个系统目前都在互相尝试借鉴彼此的优点,同时避免出现不好的情况。
Marshall McLuhan因使用了“信息媒介”而出名。他的意思是内容的传递机制对于内容接收和理解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 事实上,他认为这比内容本身更重要。
以社交媒体为例,它们设定了不同的沟通规则 – 140个字限制、以图片为重、视频时长不超过6秒,等等。McLuhan写道:
“内容的媒介就像是窃贼用来分散看门狗注意力的肉……”
传递机制所包含的价值肯定是很强大的。它们会避开问题。我们很少质疑我们使用的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们还在持续使用它们 – 它们所传递的价值和影响对我们的生活和关系都产生了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其实不重要。问题是它们能够传递我们想要消费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核心也是货币的核心。货币也是数字。它是账户单位,是价值交易和储存的媒介。历史上或多或少都对货币的作用有共识。但是我们很少考虑用于创建货币的传递机制。这是很关键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转移价值的方式,就像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电视节目或新闻报纸也包含着内在的特定价值一样。
区块链 vs 法币
区块链是一整套技术。可以用来完善我们现有的法币系统。然而,它还包含特定的属性和价值,因为最开始它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货币特性。
外界对区块链所最熟悉的一个特性是点对点。用户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转账。(准确来讲,账户余额是实时更新在一个共享账本中的,而且无需中心机构的参与;区块链解决了典型的在线金融交易中的信任问题。)这使得它与传统的在线转账完全不同。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利弊。没有中间商,所有的交易都无需信任机构的参与即可实现。这意味着无法阻止交易或取消交易,同时这也意味着交易无法逆转。如果黑客入侵了某个地址,他们就可以盗走资金,而且技术上没有办法来退还这些资金。
这意味着公有区块链系统不会受到干扰:个人真正拥有他们自己的货币,而且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包括创建和转账他们自己的价值代币)。显然,对于个人来说这是极大的自由。如果用户不关心他们的个人信息的话,他们很可能就是黑客和欺诈的受害者。比特币和区块链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维持区块链货币所带来的自由度,同时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保护,让他们感到使用区块链货币是安全的。包括保险和合适的监管,以及更好的用户界面和存储。除非用户知道他们的资金是100%安全的,否则他们不会去使用新的系统。
货币和债务
区块链的本质就是点对点交易,对于新手来说,交易的不可逆就是最大的挑战。然而,如果区块链没有了货币属性,这将对系统内在的价值有重大影响。
我们的货币是基于债务的。尽管有一小部分货币供应(大约2~3%)是有实体货币组成的 – 硬币和纸币 – 但是更多的是以数字余额呈现在银行账户中的。
与大众的理解不同,银行不会将持有的用户存款借出。他们甚至不会借出部分准备金,然而他们借出的钱实际上比持有的要多。相反,钱是会借出的:无论何时银行产生了诸如抵押之类的贷款时,就会创造货币。这意味着所有的货币都需要有相应数量的债务存在。
这件事情的意义是惊人的。基于债务的货币需要支付利息,这意味着有一部分财富会从终端用户流向创建货币的人。当政客和经济学家在讨论增长时,是基于持续增加的债务来进行预测的。系统有通胀,而且成为了公共政策问题,因为通胀的公共债务比还清要好。而且一个高杠杆的系统无法应对通货紧缩,因为涨价来自银行系统持续增加的问题。
但是,区块链货币却是积极货币,也就是说,货币不是基于债务的。货币的原始形式 – 黄金和白银,牛和粮食 – 也是积极货币,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存在的,而且不会被取消。这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货币,它的存在不会因为等值的负余额而被消除掉。这也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支付利息。一旦它属于你,它就是你的。同样地,已知且固定的总供应量意味着不会有非预期的通胀侵蚀其价值。
混合系统
因此这也是法币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你的货币并非真正属于你,你需要为它支付利息,而且很有可能无法保值。你仅仅允许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它们。
区块链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则是你不仅仅拥有你的货币,而且可以完全控制它。没有中间商来保护你,但同时也没有通胀而使你的储蓄贬值。
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说,这几种替代方案没有一种是完美的。近期的总统大选投票表明了对政治经济不满和怨恨的现状。相反,采用区块链可以将你的货币完全属于你自己。2017年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价值系统将会采取一系列有意义的进展来更具吸引力和可行的妥协。没有一方能都独立运行的很好,互相之间都需要借鉴彼此来运行的更好。
【来源】https://due.com/blog/value-blockchain-medium-message/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