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集团肖风:“区块链+支付”行业的7大影响、3个瓶颈、3项风险

未知來源 閱讀 38 2016-10-24 03:15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10月20日,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在北京召开,万向集团副董事长肖风就区块链主题在会上发表演讲。当前,区块链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各个领域都在区块链与各行业的应用。那么,区块链+支付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10月20日,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在北京召开,万向集团副董事长肖风就区块链主题在会上发表演讲。

当前,区块链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各个领域都在区块链与各行业的应用。那么,区块链+支付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万向集团是目前行业内涉足区块链领域较早的企业,9月23日,万向控股及旗下“分布式资本”共同注资1.5亿元投资国内区块链初创公司钜真金融,是今年国内最大的一笔区块链融资项目。

此外,目前,国内专注投资区块链项目的风投机构“分布式资本”,是万向集团旗下的基于区块链所创立的一家风投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欧洲、南美、亚洲进行了一系列投资。

主持人:要说到支付行业蓬勃发展最快的领域就是移动领域,但是现在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就是区块链技术,一家国内以机械制造起家的,又进入农业产业布局的民营企业,最近在2015年大手笔的布局区块链产业,成立了区块链的实验室,在一个月前刚刚完成了国内区块链项目最大一笔的投资,究竟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要怎么做,我们有请万向控股的副董事长肖风先生跟我们分享。

肖风: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来跟大家汇报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看法,万向集团从2014年开始投入资源研究区块链技术,本身我们也是国内通联支付最大的股东,在区块链、支付清算行业未来能带来哪些影响,我们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看法跟大家汇报一下。

我个人的看法,区块链有可能对支付清算带来七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最基础的技术结构,从电信通讯技术向ICT上的迁移,这个迁移在进行,但是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帮助加速这样一个迁移,完善这样一个迁移,把它迁移到互联网、迁移到云计算上面。另外一个变化,会使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技术架构建立在分布式网络上,所有的节点,在没有中心节点控制的情况下,所有节点对等的共享所有的信息、所有的数据,这是第一方面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个已经在进行当中,但是区块链会很好的帮助和完善这样一个迁徙。

第二,账户管理体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在区块链上没有账户体系,只有两个密码钥匙,一把公钥,一把私钥。尤其重要的在区块链生成的公钥和私钥没有银行的管理,这也是非常大的变化,私钥就代表你的身份,私钥也代表你账户里面资产所有权,并且没有第三方帮你管理。他通过一套加密算法取代了中心化机构,我们安全保障的措施,我们的保密机制,完全靠一套数学算法来进行隐私的保护,安全的保障,这对未来的账户管理体系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第三,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最核心的技术是分布式账本。记账方法的改变自然就带来了支付清算模式非常大的变化。分布式账本主要是四个特点:

①所有的参与方都在一个账本上记账,大家共享一个账本;

②所有的事物都在一个账本上登记;

③记账者不是由你本人或者本身机构,而是由第三者,并且这个第三者帮你记账,并不需要得到你的许可,这样的话,你可以保证这个账是真实的,因为他没有动机帮你记一个假账。

④分布式账本上在区块链上,资金流和信息流是合二为一。

这些特点导致支付清算模式发生变化,当你确认信息的时候,实际上资金的结算和清算同时也就结束了,所以任何在区块链上的金融交易,从登记、交易、支付、结算、清算是一步完成的。另外,因为信息流和资金流合二为一,我们做到逐笔实时的全额交收。这样一个支付清算网络,就可以7×24小时的运转,目前大部分的支付清算系统,我们有24小时的,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需要在资金流和信息流不能合二为一,不能同时到达的时候,你总是需要一个清算的时间。

第四,支付清算系统所基于的数据库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数据库在最早有互联网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数据都是经过处理好的数据,数据库的模式有三个阶段,最早是关系型数据库,来存储那些已经处理过的数据,随着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大的时候,后来数据库从关系型数据库变成非关系型数据库。

在区块链上,数据库进入到了一个更加高安全性和和容错性,更健壮新型的数据库,我们把它叫分布式数据库,这个是最高安全级别新兴的数据库:

①它非常健壮,在对等的网络上,哪怕有超过31%的节点崩溃,这个节点还能够正常的运行。

②它是开放的,尤其是公有区块链的数据库,任何一个录入数据的,不需要得到你的许可。

③真实性,它是靠共识算法的确保,在网上达成共识,这个数据才能记录到数数据库里面去。最后一个是安全性,通过一系列的加密算法,来确保数据库的里面的隐私和安全。

第五,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为一个全球共有的一台计算机,你可以在区块链上对所有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对货币,对各种金融交易进行编程,使得它能够在区块链自动的完成,在区块链上的金融产品可以用计算机来追踪它,可编程性就会导致支付清算可能变成自动化了。

自动清算的自动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在区块链上编制的智能合约,使得中介环节消失了。二是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一个结算币,结算币也是可编程的结算工具。

第六,数字钱包,数字钱包可以使得我们的支付和跨境的汇款成本变成零,最主要的问题是数字钱包目前为止,不管是那些做小额支付的,为银行间提供新的清算系统,基于分布式账本这样一些新兴的组织,他们都借助于公有区块链。

虽然系统的运行会有成本,但是依附在公有区块链上,比如说比特币区块链,目前为止,他的计算能力超过1400P,是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几十倍的计算能力,本身这种跨境的汇款或者小额的支付,不再有额外的成本了。

目前为止,跨境的支付或者区块链上的支付大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建立在比特币区块链之上的,P2P的这样一个支付模式,个人对个人,另外是P2B2B2P。

第七,2014年的时候,IBM写过物联网白皮书,2015年,全球超过1000亿台机器联网在线,这些设备和机器每秒钟都在发生数据,在进行着通讯。IBM认为在物联网世界里面,将来会有更大,比我们现有的规模更大的金融交易和支付将会在物联网世界里面诞生,IBM的结论认证当1000亿台设备都联网,可能它们之间会发生很多的交易和支付的时候,唯一能够解决这些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身份认证,数字钱包管理和未支付的最底层的技术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到目前为止不算很成熟的技术,仍然存在着技术上的瓶颈,最主要的瓶颈有三个:

①共识算法,共识算法在区块链上确保大家记账能够真实、完整记录数据的数学算法。目前比特币上面的共识算法叫做POW(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消耗很大的计算成本确保大家不作恶,因为你要作恶,你耗费掉的成本比你得到的好处要大的多。

在公有区块链共识算法,过分极端追求公平和透明,所以使得它失去了效率,比特币区块链到目前为止,每秒大概有7笔交易,这个显然不能满足金融体系的金融交易的需求。不同的金融应用场景,完全可以设计牺牲掉某种公平、某种透明度达到某种效率,共识算法是在极端的效率和极端的供应中间找平衡,这个是可以部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共识算法还在设计当中,最通用的是POW、POS,POS是股权证明,你必须拥有多少数字货币,你才有投票权,才能证明这个账怎么记,这个算法还在优化当中。

②加密算法,比特币区块链上的账户是全网公开的,账户余额信息是在全网公开的,任何一个人把公钥解开以后,就知道这个账户里面所有的信息,我们银行账户体系肯定不能把账户的余额在网上公开。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新的加密算法,对账户信息进行加密的同时,能保证余额的记账,这个好处要得到,同时不能把余额告诉别人,只好用新的加密算法,对账户信息进行加密,加密之后来确保账户余额不被泄露,同时让第三方通过加密之后的东西,能够知道他这个账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记,这种算法离生产系统还有半年以上的距离,比如说像零知识证明这样的算法,真正用到交易当中,可能需要六七个月。

③可编程性,在区块链上所有的交易都可编程,把它变成自动化,回过头来问一个问题,比如说每天有一万笔交易被使用了智能合约,把它智能化以后,我怎么知道这一万个智能合约逻辑上没有错误,没有漏洞,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靠人工来验证到底智能合约是不是有漏洞,所以你必须有一套数学方法来验证,这个叫形式化验证,这个已经完成理论探讨,实际上对智能合约真正的验证,每天的一万笔、十万笔的验证,目前为止,效率不够,需要很长的时间。

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风险点在于三个:

①密钥的生成与保管,完全依靠你自己,没有第三方机构,你一旦丢掉这个密钥,这笔钱就石沉大海了,比如说你账上的比特币就石沉大海了,到黑洞里面去了,任何人不可能帮你找回来,这个是非常大的风险点。

②算法和程序可能出现的漏洞或者错误,这个也面临非常大的一个风险。

③51%的计算能力,区块链的记账如果有人握有区块链的超过51%的计算能力,那么他就可以修改这个账本。目前为止,比特币区块链没有人修改这个账本,成功运行八年的时间,那是因为上面只有比特币。

如果你强行修改这个账本,你不能得到所有的好处,如果你把这个系统改了,无非大家不玩了,这个比特币不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它就一文不值,它背后既没有国家信用,也不像黄金一样有物理属性的东西,只是大家认可它就有价值。如果有人改它,它就一分不值。如果区块链用央行发行数字化的法定货币,也许有一天有人愿意做51%的计算能力的控制,去修改这个账本,把钱修改到自己的账本里面来。

来源:Chainb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自互聯網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效应:巨大变革的源泉 下一篇:IBM和SBI测试区块链债券交易,创造新的交易债券机制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