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合作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投奔区块链
暴走时评:信用合作社服务组织(CUSO)成为重要的行业CU Ledger区块链倡议参与者,这是首次由于技术推动的合作。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个人身份信息是信用合作社行业决定搭建自身的账本系统的原因之一,目前正在和盐湖城的一家初创公司Evernym合作研究身份概念证明机制。由于两家CUSO和美国超过一半的信用合作社合作,因此需要的整合大多数都是已经存在的,更适于区块链的采用。
翻译:Nicole
一个较少讨论的金融实体——信用合作社服务组织(CUSO)已经成为一个本来不太可能,但是很重要的行业CU Ledger区块链倡议参与者。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信用合作社参与到区块链合作中是令人震惊的,但是对于长期的行业观察者来说,他们早已料到这个结果。
该趋势的部分是纯粹的业务,每年美国的信用合作社的数量都会减少约250家,这意味着CUSO在为一个更小的pie竞争。
但是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出现,已经让一些CUSO聚集在一起,超过50家信用合作社出现在CU Ledger倡议中,对行业老手来说这很重要。
信用卡联盟服务(CSCU:有超过2000家信用合作社的机构)总裁Robert Hackney指出,这些步骤代表的是他的团体和很多同行的“第一步”。
Robert Hackney
Hackney对CoinDesk说:
“这不是说存在争议,也不是我们不让竞争,而是我认为这是首次有可以真正推动合作的技术。”
CUSO是联邦特许银行和保险信用合作社所有的实体,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如支付卡处理流程或创始商业贷款。因为信用合作社的规模往往较小,CUSO可以为这些机构提供服务,集中资源,为其成员提供更好、更便宜的新服务。
因此,虽然信用合作社本身并不回避合作,但是CUSO还没有看到合作的理由。
由于区块链因其加密、时间戳记账单和数据管理而大受赞誉,许可型账本真正看到了区块链的全部潜力,Hackney承认竞争实体应该摒弃一些旧的习惯。
Hackney说:
“这是我们都可以使用的技术,这也是我们合作的原因。”
CUSO在行业中的参与也表明,它从零售支付的可能应用程序转变到金融系统的边缘。例如,CU Ledger倡议正在关注利用智能合约,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身份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为什么是身份验证?
凭借以用户为中心的心态,自我管理的身份验证非常符合信用合作社的理念。
信贷联盟支付服务(PSCU)行业参与高级副总裁Dean Young说,开发“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验证,可以解决银行业中的许多问题”。另一个CUSO是CU Ledger项目的一部分。
主要问题?欺诈。
Young说:
“我们可以试想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完全确定交易对象的身份。”
Hackney说,一个更加和谐的身份系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它涉及的信用合作社的数量更少。很多时候,信用合作社合并或被其他信用合作社收购,因为这可以让它们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在一个繁琐的监管环境下营收。
正因为如此,他说:
“一家信用合作和我们(CSCU)有信用投资组合以及和PSCU有有债务投资组合并不稀奇。所以如果有办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验证,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是非常有益的。”
控制命运
在这种观点下,信用合作社和他们的服务供应商可能会通过使用该技术而受益,但是他们的会员呢?
Young表示,答案就在单点数字身份的可移植性,这样就不用管理数千个用户名和密码对。
这可以对信息有更大的控制权。
这种个人控制是信用合作社行业决定搭建自身的账本系统的原因之一,目前正在和盐湖城的一家初创公司Evernym合作研究身份概念证明机制。
Young说:
“信用合作社创建账本,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比我们看到的一些方法更具吸引力。”
展望未来
传统的银行业更加具有竞争性的特性可能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商业区块链产品在金融服务领域推出的原因之一。但是Cu Ledger集团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推出这样一个产品。
Young表示,CU Ledger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早期推出一种概念证明机制。
这项工作的费用由参与到项目中的人支付。如果想要参与到CU Ledger中来,创始人要求参与者支付的最少投资额为一万美元。Young说,但是这可能对一些小型信用合作社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规定是灵活的。
Young说:
“合作是这个行业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PSCU商业解决方案。我们不相信‘搭建它,他们就会来’的哲学,但是更相信‘将它们’”
CUSO(如CSCU和PSCU)和信用合作社参与者及其成员的出现,应该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开始采用。由于两家CUSO和美国超过一半的信用合作社合作,因此需要的整合大多数都是已经存在的。
作者:Bailey Reutzel | 编译者:Nicole | 来源:Coindesk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