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促互联网金融迭代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以往陌生的科技名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与上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行业监管更加明确的背景下,2016年科技将进一步助推互联网金融迭代发展,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技术层面的交流互动将逐步增多。
在新兴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宠”,诸多FIN-TECH方面的专家学者将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视为未来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韩锋认为,区块链能够改变信用资源依靠第三方高成本提供的稀缺状态,每个人的大数据都可以在区块链上进行公证,从而产生自己的信用信息。未来,将会是一个信用资源丰富的时代。
“区块链是制造信用的机器,是一种技术,它能达到去中介化的目的。”德勤全球金融服务合伙人秦谊表示,区块链具有四大基本特征,首先是去中介化;其次,因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架构,中心节点不易被打击或者攻击,所以在整体的技术布置方面有着更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再次,区块链的强安全、共识机制不需要第三方的进入;最后,其具备交易的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性。
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20家金融机构运用了区块链技术,以减少重复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在美国成立的区块链联盟(R3CEV)中,已有包含日本、丹麦、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银行参与。
然而,国内对于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应用仍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大部分公司主要向国外公司的区块链项目学习。在《互联网金融十大最具价值投资领域》报告中指出,区块链的各种技术方案、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尚在探索中,但国内外对区块链研究如火如荼,已经布局的投资机构也很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控、征信等方面应用价值正迅速扩展。
在秦谊看来,区块链能否被广泛应用,取决于它的技术是否能继续往前拓展,达到一个更加稳定高效的程度。除此之外,监管态度、安全与隐私的控制、与现有传统系统的整合、投资运行成本等都是当前影响区块链应用的因素。
太一云科技CEO邓迪认为,区块链还存在着虚拟资产与真实资产在法律下有效映射的问题。“之前的数字货币,包括在数字货币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系统对于法律合规性的考虑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一种底层的系统工具,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未来,如果整个社会上并存多种区块链系统,这些区块链系统如何并存是一大问题。”
谈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如果把现有系统全部推翻重来,用区块链来做显然是不可能的。怎么在区块链的应用中找到落地点,与传统的系统加以融合进一步开发,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秦谊表示, “区块链带来的变化和现有的运行模式、管理模式还有一段摩擦的过程。”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将会对金融各个领域带来变化。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对创新普惠金融提供新的活力。区块链从技术层面建立了去中心化的信任,颠覆传统金融信用中心式的服务模式,而通过去中心化也可避免垄断,降低交易成本。他认为:“过去的小微金融、普惠金融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风控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借助区块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个问题的破解。”
业内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存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股权众筹、P2P借贷等直接面对企业或者群众,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有效补充,即普惠金融。第二个层次是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的中介服务,如支付、风控等。第三个层次是对互联网的深度利用,即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三个层次经过规范之后,将涌现更多的优秀企业来促进并带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秦谊认为,区块链如何由一个概念到最终的实施需要行业中的协会、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创业者一起,评估技术潜力,找出焦点区域,定位它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设计架构,创建解决方案原型,在设定的目标下测试原型产品以及为发布进行最终的评估。
除区块链技术外,大数据特别是大数据征信也是互联网金融广泛研究讨论并深入运用的技术。凭借其优势,大数据目前已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产业建设、社会治理、信用征信等。小微企业因轻资产、信息高度不对称等弊端,很难通过传统方式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大数据则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大数据将小微企业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数据量化出来。BBD数联铭品高级副总裁蒲克强认为,解决小微企业信用评估难,需要从人才、数据、模型三个维度入手。
未来金融领域是用数据引领的。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是智慧,它为金融行业提供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新机遇与新手段,但并非是万能的。当前,大数据的应用仍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一旦个人隐私信息被暴露,将很难摆脱被盗窃账户或者骚扰的阴影,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有分析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流程再造,这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若仍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修改,通过人力进行决策,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很难达到更高的高度。
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if/201605/t20160523_97490.html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