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国境线消亡

未知來源 閱讀 27 2016-2-14 03:36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从最近的新闻热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开放民主的价值观正遭受攻击。巴黎、巴马科、圣贝纳迪诺、雅加达和瓦加杜古都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

这种对民族国家的效忠也对欧盟造成挑战:在这个世界被既非民族也非国家的实体所绑架时,现实中的地缘政治让许多欧盟国家对难民敞开大门,而另一些欧盟国家则将他们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科技革命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会,而我们就处在这一进程当中。物联网(有时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运营优化方式。

应用软件的广泛使用已树立起更加强大的全新商业模式,这类模式中的成本结构已完全不同以往。过剩的供应得以解决而需求则得到满足。营业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最终劳动力模式也将发生改变。

虽然软件技术变得十分重要,为世界带来变革,但它也为现实世界中蓄意攻击民主制度的人提供了入侵载体。对于武断地通过加强边界控制、禁止访问和限制技术来应对这一威胁的做法我们必须抵制。相反,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安全,这也是我们所谋求的新型社会——一个敏捷型社会的基础。

认识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次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用户成了主导者——他们希望数字体验能够不断完善、易于体验并且随时可以接入。许多企业,甚至是一些国家都在其价值主张方面采用了新方针,以便在数字时代的思潮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爱沙尼亚为例,他们最近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身份证”项目,这是一个国家超越国界的开创性想法。通过这个计划,人们可以得到一个政府颁发的数字身份和一个爱沙尼亚的地址,这样人们即可在线创立“位置独立”的公司,还可以开展银行业务。借助数字转型,现在整个世界都是这个小国家的潜在市场。

我们已经见证过软件应用对一些支柱产业的颠覆,交通运输(出租车、旅行社)、金融(电子银行、比特币)和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领域都有这样的事例。

以前,企业需要几十年来建立起他们在全球的影响力,但在数字时代,这一切只需几周的时间,甚至是几天。爱沙尼亚的例子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超越了单个行业的限制,以此证明软件可以改变人们几个世纪以来赖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电子身份证的核心是确保一定程度的数字安全,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性,其所支持商业模式就没有可能。无论这种安全性能否对付黑客,能否 保证有大概 200-300 亿台设备的物联网或者工业网络以及其连接的发电厂和工厂的安全,发挥出这个新的联网世界的潜力,这种安全性也会得到提升。

数字安全:促进敏捷型社会发展

随着技术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是时候看一看由技术所带来的超越民族国家的网络边界,而我们则在不断定义和冲击着这些边界。如果说像 Heartbleed 这样的安全漏洞、Conficker 这样的恶意软件和索尼娱乐数据泄漏事件给了我们什么经验教训,那就是不能事后才意识到这个世界还存在着一些不遵守边界和侵犯安全的黑客。

随着软件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驾驶飞机汽车,管理我们的经济发展,数字安全至少要保证我们的人身和数据安全,在此基础上它还可以促进全球增长,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

由于黑客利用漏洞的程度不断加深,我们需要将数字安全看作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必须要对此有全新的认识。为了让数字时代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我们需要确保边界开放的同时保护个人和机构免受黑客攻击。这种保护将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后台并且基于身份。

我们可以从银行如何保护他们的客户免遭信用卡欺诈中找到例子。设置多重障碍会让应用或服务的使用变得很麻烦。相反,使用身份和访问管理精简了访问过程并且让体验变得流畅,身份验证和分析技术可自动在后台执行安全流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需要注意,实际上我们是在建设一种新型的全球基础设施。我们不妨先从一些基本的事实说起。首先,在一个敏捷型社会,我们要将世界看作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离散的数字实体的集合,这意味着政府和标准化组织需要如何协作。

其次,我们必须承认,在这样大范围的数字世界中,人们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和控制;相反,人们必须去感知和回应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短暂而活跃并且节奏很快。它要求人们必须在传感器、机器学习和分析技术领域进行创新。

再次,我们要在公众创新方面培养敏捷性,让人们相信,就好比在软件开发领域,迭代是跟上变化的节奏并且避免在这个我们曾认为是“完美”的系统中出现大规模、灾难性事故的唯一方式。

在各地发生的反民主袭击之外,互联网的民主化影响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大行其道,勇往直前。民族国家的明确边界也不再牢固如前,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边界消失了或是被缩小,而数字世界的隐形边界才刚刚开始成形。现在正是塑造一个良好世界的大好时机,而实现这一切还需要大家的努力。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自互聯網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系统所要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普林斯顿发布首本比特币教科书初稿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