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对2016年的区块链科技做出3大预测
Jeremy Drane是美国金融科技(FinTech)“四大”专业服务公司,普华永道(PWC)公司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事务负责人,Cathryn Marsh是普华永道FSI研究所的负责人,该研究所主要负责获取新信息,并对金融趋势进行分析。
正是由于身处特殊职位,Drane和Marsh才略述了他们对区块链技术未来一年发展的预测,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对区块链技术探索和利用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看着它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创业点子变成了完善的技术,也想当然的认为它是互联网,甚至是电脑标准的工具。金融机构早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新一代业务流程改进软件在改变客户,竞争对手和供应商之间结构的潜力。
在我们看来,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导致未来金融服务行业出现完全不同的竞争力,当前的利润池也会被破坏,并且会向新型高效区块链平台的拥有者重新分配。
我们预计新的一年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以下三个将会是很重要发展趋势:
1 .随着现有企业不断地寻求与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新合作机会,他们将更注重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2 .大型金融机构制定战略计划,以便设置技术冒险参数。
3 .市场参与人士将开始围绕交易层面周围开发进程。
现有企业注重IP
如果您已经参与了金融科技领域,那你很可能早就考虑如何将区块链技术整合到您的业务当中去了。
像银行和交易所这样参与金融科技领域的现有企业,都正寻找各种方法来改进和完善交易,而了解新技术的初创公司和服务供应商也都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连接和配合这些业务流程。
随着我们走进2016年,我们会更加鼓励这些现有金融机构加入到交谈,以便了解他们所分享知识产权内容。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许多业内人士都很注重行业合作的积极影响。但是,战略合作肯定不适合这种开放模式。
因此,我们认为现有金融机构应该在技术熟练程度和理解的核心层面进行建设,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判断哪些信息应该在公开论坛上分享,哪些应该保密。
战略驱动冒险
我们看到2016年将会是金融机构被众多选项淹没的一年,因为新的参与者进入了市场,并且开始与早期的参与者进行竞争。
2015年,我们看到有大量的市场参与者开始对区块链相关的创新服务进行公开讨论。
但是,有许多其他公司也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这些投资者的成果一定会在下一年中进入市场。
当金融机构在2016年探讨他们的方案时,另一个挑战将就是评估其金融科技合作伙伴的长期生存能力。
公司着眼开发的概念验证,试验甚至是进行的直接投资,都必须了解其潜在合作伙伴的财务状况和战略重点,以及支持它们的生态系统。我们不知道谁可以存活下来,看到下一轮融资,但我们肯定会看到成功的初创公司出现不同的情况,可能会资金不足,也可能会被收购。
金融机构要如何进行筛选,衡量和评估这些新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他们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呢?
我们提倡制定战略计划,以帮助设定参数和引导投资方向,建立可靠的标准来选择投资项目以及合作伙伴。
建立新层面
在2015年,市场的大部分重点都是基于新交易的概念验证解决方案。随着金融机构进入到2016年,我们看到,市场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了支持系统和流程。
该行业需要探索治理,审计和IT安全,等等。
我们也看到在转变开始时,金融机构曾问过“我们该如何利用区块链?”到后来变成了“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新技术,我们该如何建立配套流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的流程将会对我们的风险预测产生何种影响?”
我们建议各类企业功能(如合规性,风险和内部审计)在早期进行介入,这样的话,概念验证就不会停滞不前,它就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下一轮内部资金投资。
2016年及以后得发展
市场参与者很少能够平分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换个说法就是,总会有赢家和输家。
这样一来,众多的市场参与者就无法兑现商业利益的承诺。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精明的市场参与者只与一少部分的企业合作(我们称之为微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重点把昂贵的内部流程转换为高效的共享平台。由此产生的平台可以在之后出售给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
在我们看来,同时与一些关键的合作伙伴在战略计划和业务层面方面进行合作的能力,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竞争的关键优势。
鉴于目前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速度,你可能会觉得好像把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人送入了大学。我们把2016年作为暑假,在这个暑假中,你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准备。
我们的建议是确保你学的东西永远比你教的东西多。还需要一个确定未来赌注方向的战略。
如果你想从中获益,那你需要了解的东西一定比技术本身还要多得多。
作者:Jeremy Drane Cathryn Marsh
编译:cici@比特币中文网
网址:http://www.coindesk.com/pwcs-3-predictions-blockchain-2016/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