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最大的问题不是易用性,而且为什么要使用它
当被问及为何比特币还没有取代像电子或网上现金时,一般人都会把其归咎于易用性这个关键性问题。当与其他支付方式相比,大部分人都认为数字货币并没有那么友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真的。作为一种支付方式,比特币可以做的更用户友好的,这是这个行业应该努力提高专业服务的基本特征。
它应该做的更加方便消费者交易或支付而又不超过上限,比特币钱包在这个功能上应该做得更加直观。
但是,说这是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准确。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不管东西使用起来多么简单,没人知道为什么要用它才是最可怕的。
关于这个悖论,我最近参加了由ZapChain(一个比特币的社交网络)发起的,广泛关注“品牌比特币”的媒体小组。谈话围绕我, Daniel Cawrey公司的前同事Ben Par和《华尔街日报》的Paul Vigna,我们主要讨论媒体在技术上的兴趣和消费者适应性的差距。
一个用户问到比特币如何可以更加简便。我说,有一个“赛格威问题”,可以进行一个比较,但是这个比喻的意图可能不是建设性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赛格威,是一般要比步行更快更简单,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
曾经它广受关注,,很多人受到它主导的思想,包括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相信赛格威能“比PC更厉害”而滔滔不绝地讲述它是怎样“取代步行”。
然而今天非常明显的是,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电动踏板车的世界。最终,许多消费者从未见过赛格威的好处,他们没有在发布会看过,或者买过一个—尽管他们意识到或者看到了优点。
比特币是一个类似的僵局
在这一点上,它也可以说比特币作为支付方式的内在利益已经被大家广泛理解了。整个行业已经知道,比特币宣传自己能更便宜更快地让钱流动,同时允许扩大对消费者隐私与网上商家交易。
Marc Hochstei美国银行家的首席主编,在他的开幕致词中重点提到了上个月的电子货币+ 块链会议。在他的演讲中,他提到电子货币如何承偌保护消费者协议。
“如果我告诉你匿名的比特币不是害怕被管理,而是让你受到保护你会怎么想?”他说。“我相信加密社区为无现金时代所做的重要研发。”
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更大的挑战是让人听到这个消息采取行动。
简而言之,为什么赛格威,当你可以走?
易用性
新技术往往未经提炼的,他们有着很大的可用性障碍。但是,很难说这个行业并没有在易用性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于比特币的金融服务公司,如ChangeTip Coinbase和Circle已经让消费者开户,附上信用卡或银行帐户,开始购买和发送比特币了。这是双向的——只要接收和出售比特币能够变得容易,整个服务就会自然而然地启用,商家无需任何行动。
问问自己,这些购买服务怎么才著提高?也许他们可以,也许他们愿意但是为什么不强调他们已经做到了什么?再次挑战,就是为什么使用这些服务放在第一位。
例如,我最近聘请了一名自由艺术家在一个朋友的网站设计工作。起初,她怀疑接受比特币,支持贝宝。我让她尝试Coinbase,并且告诉她我会带着她使用。然而我并不需要这样做。
在自己的回忆签约和得到的是“相当无缝衔接”。
没有发送那么繁琐的检查过程。我们不需要邮票、信封或一支钢笔。我们不需要等待几天。
新用户培训问题
然而,让消费者获得这种新形式的数字现金并不容易,他们需要一个信用卡或借记卡。
除美国外,这种情况是显然不同的。所有谈到接触去中心化的比特币时,很难去预测未来一个时期会发生什么,会怎么样让消费者所需的金融服务接入到系统中。
这次谈话的最大障碍可能是解决比特币难以融入商业模式这个问题。如果互联网能够通过补贴在网络上大肆地进行免费广告,而比特币还没有解决“比特币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问题的话,可能还不如seniorage赚钱。
Seniorage来自于网络新崛起的比特币的形式。
不过,不管它是什么,比特币目前做的是有用的,只是也许我们还没有习惯去使用它所做的一切。
这个问题最近被Richard Gendal Brown讨论提出,他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说,比特币作为基于块链的网络为银行解决了一些问题,你不能完全是它是没用的。
“比特币可能比目前大多数人关心的解决方案更差,但是比个人使用容易度上做的更好,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他写道,并补充道:
“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应该期待看到采用比特币来自边际,我们将会为边际用户解决边际问题。
这些边缘用户是谁?和他们如何开始使用比特币吗?这个答案还不明朗。
理应如此,一些公司开始强调,下一波的比特币用户将获得比特币的收入——一种新颖的见解,能够解决新用户学习使用比特币的问题,即使是不太清楚谁来支付这些新用户的成本。
但是,更广泛地说,似乎至少需要一个关于改变的谈话——这个行业接下来应重点在哪里,目前人们正在忘记强调这些发生的事情了。
赛格威证明,没有理论或技术的争论,无论多么优雅的解决,都只是弥补失误。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