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驱动如何影响加密资产估值?重新审视BTC、ETH和TRON
今年早些时候,加密KOL polynya列出了ETH 的各种需求驱动因素,并阐述了每个驱动因素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加密资产最重要的需求驱动因素是“长期储备资产”,也就是相信资产是一种替代性的价值储存手段。结合经济抵押品和相关的“货币”方面(可以统称为“货币溢价”),作者认为至少占一个加密资产价值的90%。而被很多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价值指“链上交易费用销毁”,在作者看来并不那么重要,本文以前10名加密资产中的 3 种(BTC、ETH、TRON),为例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BTC仍然是加密领域的主导资产,并且已经持续了14年。对于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区块链技术来说,绝对是相当长的时间。BTC的估值为5720亿美元,正进入成熟期。如今,有些人会认为BTC市值将达1万亿美元,或者可能更高。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自2017年以来,BTC的回报率一直在显著下降。可以看到的是,所有像S2F这样的hopium预测(注:指虚假或不切实际的乐观)都已经失败。
比特币网络和更广泛的社区几乎没有什么活跃度,不过也很少需要。比特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集体相信它是最好的“长期储备资产”或替代性的价值储存工具。基于这一点,比特币仍然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唯一的需求驱动因素,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认为是否是“长期储备资产”对一个资产的价值影响最高。
如今,BTC的价值是ETH的2.5倍。ETH要想超越BTC,需要让集体相信ETH是更好的长期储备资产。可无论以太坊链上多么活跃、应用和创新再多、用户和采用率再高,ETH都不会比BTC更有价值。市场只是相信ETH是更好的加密货币。当然,ETH的货币溢价一直在增长。
作者最近写了一篇关于Tron的文章,讲述了TRON如何凭借USDT成为经济上最活跃的区块链之一,Tron网络收取和销毁的费用位居第二,仅次于以太坊L1。平均而言,以美元计算,Tron网络的销毁量是以太坊的25%以上。然而,相对于ETH,TRON的市值仅为ETH的3%。TRON并没有受到加密行业的青睐,并且也没能获得像SOL、ADA、DOGE和XRP代币那样获得备受推崇的地位和相关溢价。
如果加密市场通过燃烧量和链上活动对这些代币进行估值,那么TRON的市值将高出10倍左右。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TRON最终的通缩率要比ETH高10倍。换个角度看,如果ETH具有TRON的采用率,那么ETH的价值将为200美元左右,而重要的是ETH及其L2上的活跃度。显然,ETH的大部分价值来自其他需求驱动因素。对于比特币来说,几乎完全源自替代性/投机性价值储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销毁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需求驱动因素,但仍然是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尽管TRON不被看好,并且市场地位不高,但TRON是这个熊市中表现最好的alt-L1代币之一,其表现仅次于BTC和ETH,比SOL、DOGE或ADA等一些同类代币高出10倍以上。出于类似的原因,还可以看到ETH在熊市中的表现比BTC更好。
同时观察BTC、ETH和TRON,就会发现加密市场是如何看待这些资产的,以及如何估值的:
1.对长期储备资产作为替代性价值储存手段的信念,仍然是加密资产估值的决定因素。这种信念可以来自各种不同的方式,无论你认为它多么不合理。
2.协议收入和销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影响的实现价值至少比货币价值低10倍。
3.对于大部分价值来自货币篮子的资产,目标应该是尽可能降低协议费用。如果可以用来扩大货币类别中既定的需求驱动因素,则对其进行补贴。例如,对于以太坊来说,意味着L2费用尽可能接近于零,从长远来看,L1费用也是如此。短期内可通过EIP-4844实现L2费用的大幅下降,中期可通过danksharding实现;以及中长期的L1费用,包括无状态性和 zkEVM 等技术。寻求扩大ETH作为货币在整个行业的使用,那么通胀率为1%的5000美元的ETH可能比通胀率为-0.2%的2000美元的ETH更有价值。
4.然而,如果协议的资产不具有显著的货币溢价,就无法补贴协议的使用和费用收入,应该首先关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5.加密资产可以有两个广泛的需求驱动因素:货币和收入。如果目标是货币篮子,那么就不要优先考虑协议收入。相反,如果它不以货币为目标,那么收入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6.加密资产不一定非此即彼。很明显,BTC之类的代币严重偏向货币溢价,TRON之类的代币严重偏向收入,而ETH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户可以拥有结合了两者的L2和dapp代币,不比局限于L1代币。事实上,WLD代币就是一个例子(只是举一个例子,WLD的代币经济学很糟糕),WLD主要致力于收入,同时主要在其 L2 上运行。
注:作者从Token Terminal、Coinmetrics和Tronscan获取数据。作者已经反复核对并相信是准确的。大多数人对Tron惊人的收入表示怀疑,但却是真实的。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