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X(Golden Gate)发布悉尼测试网,跨链基础设施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一种创新的跨链基础设施协议,GGX(Golden Gate) 在 Web3 技术生态系统中实现了多个前沿领域的技术革新。这些领域包括互操作性、可编程性和零知识证明。Golden Gate (GGX) 的战略定位是促进跨链的可用性,解决 Web3 行业中智能合约层面存在的跨链通信和流动性挑战。
通过提供协议无关的通信,GGX(Golden Gate) 促进了 IBC、XCMP 以及 LayerZero 协议之间的无缝互操作。GGX(Golden Gate) 的混合虚拟机专为跨链应用而设计,同时兼容 EVM、WASM 以及支持的工具。混合虚拟机不仅可以实现原生跨链应用的开发,还可以支持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创新应用和跨链 DeFi 。GGX(Golden Gate) 的自定义激励式消息传递协议(IMDP)利用一组运行轻客户端的网络传递信使,实现了高效规模化的跨链通信。
GGX(Golden Gate) 最近推出验证者激励计划,向更广泛的开发者社区开放其内部访问。开发者可以利用 GGX(Golden Gate) 降低当前市场上存在的跨链基础设施脆弱、易受攻击的风险。GGX(Golden Gate) 通过提供多方计算、嵌入式混合虚拟机和去中心化预言机功能,解决了跨链应用开发中的关键难题,这使得开发者能够构建安全可靠的跨链应用程序。
GGX(Golden Gate) 悉尼测试网发布:https://testnet.sydney.ggxchain.io/
如今,一些封闭开发运营的项目正在利用 GGX(Golden Gate) 技术的特性,发挥 GGX(Golden Gate) 的跨链支持和可编程性,构建创新的 DeFi 项目。而悉尼测试网验证者计划旨在吸引和激励人们参与悉尼测试网,这是 GGX(Golden Gate)发展路线图上重要的里程碑,将进一步改变我们对互操作性的认知。
悉尼测试网是基于 Golden Gate (GGX) 协议的权益证明网络,是主网的模拟环境。Golden Gate (GGX) 的测试网设计能够模拟真实的网络行为和活动,现已正式开放,诚邀验证者、开发人员和区块链爱好者等角色,参与悉尼测试网验证者计划。
在 GGX(Golden Gate) 优化的混合虚拟机中,提供了对零知识证明系统的 EVM 基础预编译支持。具体来说,Groth16 和 Plonk 证明系统是目前广泛使用和测试的两种零知识证明算法,在其虚拟机中已经包含了相关设置。通过无缝技术支持,用户可以在链上高效地部署和运行零知识程序,并且其使用所需的燃料费用也预计可以减少达 1000 倍。
技术特征
代币
GGXT(GGX TestNet)代币的初始供应量为 10 亿枚,其APY奖励率从开始的 14.93% 逐年递减 6.7%,30 年后逐渐趋近于 2%,并在此后持续稳定。这样的设计旨在模拟主网行为,并为 GGX(Golden Gate) 最终的代币经济设计提供参考。
请参考下表,了解详细期望情况。
在质押奖励中,有两个时间是呈现相关性的:Epoch 和 Session 。每个 Epoch 周期持续 24 小时,它由六个 4 小时的 Session 组成。质押奖励会在每隔 4 小时的 Session 中分发给质押者,对于每个提名,验证器将获得奖励总量的 5%,而剩下的 95% 将在验证器和提名者之间进行分配。
治理
Sydney TestNet 引入了一种民主投票系统。任何验证者都可以提出网络升级或令牌经济参数的变更提案。这些提案将由拥有最低数量(1000 GGXT)代币的所有验证者进行投票。提案的接受或拒绝将按照多数原则决定。
声明和承诺
为了防患于未然,GGX(Golden Gate) 团队将持有网络的特权访问权限,有权单独升级和配置网络。这一安全措施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但 GGX(Golden Gate) 团队希望它只是一个临时配置。随着 GGX(Golden Gate) 网络的发展成熟,不再需要这种紧急机制。如果需要干预,GGX(Golden Gate) 团队承诺完全透明,并清楚地向社区和网络参与者传达他们所采取的行动。
目前,GGX(Golden Gate) 上线了全新的开发者页面:
开发者页面:https://ggxchain.io/developers/
此外,GGX(Golden Gate) 也上线了测试网激励页面以及 Bug 赏金界面,开发者参相关测试、发现并提交 Bug 都将获得相应的奖励。
测试网激励页面:https://ggxchain.io/ggx-incentivized-testnet/
Bugbounty:https://ggxchain.io/ggx-bug-bounty/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