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less:欧美都想监管稳定币 他们怎么做?
稳定币!全球监管机构正在关注与其挂钩的加密资产。或许并不出人意料,拟议中的立法成果好坏参半。
美国国内确实发生了一些混乱事件,从上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会议到一些建议的稳定币立法。然而在大洋彼岸,事情至少在发展。欧盟成功批准了全面的MiCA框架,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重要举措。
我们是否会在美国获得监管清晰度呢?MiCA对加密领域的建设者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欧盟推进
欧盟监管机构正在加快推进,以确保在其他地区引入政策框架之前,确保未来影响力的超常发挥。
经过多年谈判,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规》(MiCA)终于获得批准。MiCA的内容是一系列广泛的监管措施,旨在为中心化加密行为者提供全面的加密监管框架。
Circle的欧盟战略与政策总监Patrick Hansen写道:“MiCA可能对欧盟加密企业和整个欧盟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但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即将制定的实际实施标准。”
MiCA对稳定币有什么具体规定呢?
MiCA是一个庞大的框架,将其稳定币相关内容分为两个子类别:电子货币代币(EMTs)和资产参考代币(ARTs)。
在MiCA框架下,EMT是指任何旨在通过参考单一法定货币的价值来稳定其价值的代币。此类代币包括USDC、USDT和EUROC。EMT发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股本储备,所谓的“重要”机构受到额外规定的约束,并受到欧洲银行监管局的监管。
与此同时,ART规范本质上是欧盟针对Facebook放弃的Diem代币等项目所引发的担忧的回应,涵盖了没有与单一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包括那些参考货币、商品和加密货币篮子的稳定币。
来源: Patrick Hansen
这些分类至少可以让稳定币发行者明确了解他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但MiCA的有效性仍然取决于标准如何实施。
也许MiCA最值得称赞的特点是为去中心化组织创造了一些豁免空间。MiCA澄清,“在完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中介提供加密资产服务……它们不应在本法规的范围内。”
尽管试图为去中心化发展提供一个沙盒,但MiCA实际上可能使欧洲开发者疏远那些旨在逐步去中心化的项目。请注意,完全去中心化是免费、不受监管地进入欧盟市场的先决条件。
尽管像DAI的Maker这样成熟的DeFi稳定币发行者可能在审查下证明完全去中心化,但依赖许多中心化功能的早期稳定币发行者可能会发现监管环境不友好,并避免在欧盟成员国内注册。
美国困境
说到敌对的监管环境……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上周召开了会议,他们在指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甘斯勒时,还谈到了稳定币。
提交给委员会讨论的是一项未具名的众议院决议,该决议为所谓的“支付稳定币发行者”(包括银行和非银行实体)引入监管,禁止算法稳定币两年,并要求研究央行数字货币(CBDCs)的潜在影响。
众议院在稳定币立法方面的进展自去年中期选举前稳定币TRUST法案失败以来一直微乎其微,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马克辛·沃特斯表示,立法者们“从零开始”。
似乎在短期内事情不会有快速发展。一些委员会成员对加密货币持悲观态度,代表史蒂芬·林奇宣称“我们需要将加密资产与我们的银行体系分离。”
与此同时,像区块链协会的杰克·切尔文斯基这样的外部人物为行业提供观点,并为稳定币的机遇辩护:“在正确的政策下,稳定币可以彻底改变支付系统,巩固美元的主导地位。”
除了巩固美元主导地位的私心动机外,增加对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的使用还能让那些寻求金融稳定的个人受益,在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使美元成为受通货膨胀压力的本地法定货币的有吸引力替代品。
尽管机会明显,但巩固美元主导地位和扩大稳定金融工具的使用似乎比美国监管机构目前准备好的长期规划要远得多,但让我们希望能尽快取得更全面的进展。
加密货币持续发展
MiCA对建设者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后果,但很难想象比目前美国发生的情况更糟糕的结果,因为监管机构在加密货币规则上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明确指导。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持续停滞的立法(无论是关注稳定币的还是其他方面)和笨拙的执法努力,这些努力对该领域的良好参与者几乎没有什么好处。
这种不确定性迫使美国企业继续在海外扩展业务,正如Gemini最近进军亚太地区和Coinbase在百慕大注册所表现的那样。
如果美国对加密货币的敌意继续,欧盟的监管框架限制一些加密公司,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行业应该如何继续发展呢?无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都要继续发展!加密货币是从基层起,加密货币是人们的事物;我们要为自己珍视的理念奋力拼搏。
MiCA可能是加密货币监管的重大飞跃,但现实是加密货币是一个快速演变的领域。加密货币不是一个时刻,为一个刚刚开始展翅的行业制定全面的立法是一个高峻的任务,但却是一个关键时刻。我们作为一个行业应该继续努力,继续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以确保加密货币市场的繁荣和成长。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