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感兴趣的一些加密货币方向
区块链的可移动时刻
我们离加密货币的“可移动时刻”还有多远的距离呢?无论是不是区块链用户,大部分人现在都是通过智能手机来访问互联网,但众所周知,中心化基础设施能提供方便,但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风险。传统上,用户通过运行自己的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时间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作,用户至少需要一个持续在线的机器,数百GB的存储空间,以及需要大约一天时间来从头开始进行同步,更不用说其他特殊的技能了。
因此,所有类型用户对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访问,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甚至包括那些自己不能运行节点的用户。随着提供类似于可运行完整节点功能的“轻”客户端(如Helios(由a16z crypto发布)、Kevlar和Nimbus)的引入,用户现在可以直接在其设备验证区块链数据。我希望在堆栈的其他部分,如事件索引和用户数据存储领域,也能看到类似的信任和去中心化改进。总之,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实现移动前端的真正去中心化。
—Noah Citron,加密团队工程合伙人
零知识、多方计算和后量子加密
零知识系统是强大的基础技术,是实现区块链可扩展性、隐私保护应用程序的关键。证明效率、证明简洁性和对可信设置的需求,在这三者之间目前有很多权衡。如果能看到更多ZK证明结构来填补这些权衡中多维空间的空白,那就太棒了。对我来说,最有趣的部分是看恒定大小的证明(和恒定时间的验证)是否需要可信设置。
我们还需要更好的阈值ECDSA(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签名结构。达到阈值就会消除信任单个签名者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阈值签名对私有数据上的多方计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它在Web3中也有多种应用。最有趣的阈值ECDSA签名将是那些最小化总轮数的签名——包括消息未知的预签名轮。最后,随着新的后量子签名接近标准化的终点,根据NIST的规定,探索其中哪些可以对聚合或阈值友好将是有趣的。
—Valeria Nikolaenko,加密团队研究合伙人
零知识开发人员的入职
零知识系统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近年来,该系统逐渐从理论转向实践,特别是在2022年,我们似乎在ZK的开发人员入职方面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具体来说,在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教育资料的激增和高级编程语言(如Noir和Leo)的成熟,这使得工程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开始编写ZK应用程序。考虑到零知识对于很多用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预计这些发展,以及持续的理论进步,将使得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涌入该领域。通常把事情交给开发人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用例;我很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Michael Zhu,加密团队工程合伙人
VDF硬件
可验证延迟函数(VDF)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加密工具,它可用于许多方面,比如可验证的彩票,阻止抢先交易等。但它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硬件实现,因为我们需要硬件实现来确信攻击者不能更快地计算VDF。我对第一代VDF硬件的问世感到振奋,因为这为实际部署铺平了道路。
—Joseph Bonneau,加密团队研究合伙人
完全链上游戏和自主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不会被删除,不会被审查,不需要服务器,寿命会远远超过我们个人的游戏世界,你觉得会怎样?我们现在可以做到了,而且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做到。我们现在正处于完全“链上游戏”的初始阶段,有些人也称其为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自主世界”。
先不论我们如何称呼它,重要的是,已有新的力量来支持推动最大程度去中心化游戏的新兴运动,使在线制作这些游戏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将游戏的整个状态和逻辑放在一个公开可验证、抗审查和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的能力,以及链上程序生成的进步,都为克服存储限制等方面提供了方便,并且要知道其本质是“将复杂世界压缩成可执行文件的技巧”。
—Carra Wu,加密团队投资合伙人
不可转让代币
我更喜欢“不可转让代币”这个术语,而不是“灵魂绑定”代币(这是Vitalik Buterin从NFT游戏中借来的术语)。看到各种各样的web3应用程序将构建在这个原语之上,而且还将使用去中心化的标识符和可验证的凭证,我就感到很开心。虽然这些原语的讨论通常围绕着去中心化的身份,但也有许多其他的应用需要探索,例如,门票,声誉、数字-实体等。
—Michael Blau,加密团队投资合伙人
去中心化能源
我们如何将去中心化的理念应用于能源?例如,我们会遇到电网过时、中心化严重,高额的前期资本支出和不一致的激励等问题。当实现了通过解决高资本支出,利用代币来解决不同激励问题的时候,那么在建立微电网、存储和传输网络领域会有很大的机会。可再生能源证书(REC)和链上碳信用额度市场也在蓬勃发展。我很高兴看到建筑商继续扩大增加这种由区块链协调的去中心化能源类别的可能性。
—Guy Wuollet,加密团队投资合伙人
Source:https://a16zcrypto.com/big-ideas-2023/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