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 阅读 1215 2022-7-25 13:07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本文对WEB发展史、WEB3.0的概念、下一代Web愿景,以及NFT区块链、DAO、DeFi等技术概念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利用新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基础设施、驱动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一些业内观点。

一、前世今生

互联网出现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一般是依赖传统的书籍、报纸、信件等。用这种方式获取信息十分不方便,信息传播速度慢。后来随着PC机的发展和互联。直到1994年,万维网联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成立,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正式确立为网页标准语言,信息时代从此开始。

Web1.0时代到来了,互联网兴起的第一个20年便是Web1.0大航海时代。网上信息的生产者主要是网站背后的大型企事业公司,它们将信息放在网上,用户通过“只读”方式浏览查看(如图1所示)。这个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满足了人们探索信息海洋的好奇心。

但是,渐渐地,人们不满足于只看网站推送给自己的信息,有了表达的欲望。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图1 Web1.0示意

Web2.0 时代便如期而至。这个阶段从2000年至今,网上信息的生产者不仅仅是大型公司,普通的用户也能够在互联网上发布文章和评论,并且有可能在不同的网站上创建账户,从而增加参与度。Web2.0还提供了Web应用程序、WordPress等自发布平台及社交媒体网站。用户从最初的“只读”变为的现在的“可读可写”(如图2所示),我们当前正处于这个阶段。目前,信息就是资产已经是业内共识,但是作为信息创造者的普通用户却没有资产的所有权,通过这些数字资产产生的巨额利润都被实际拥有数据的互联网平台瓜分。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图2 Web2.0示意

Web3.0正是这种不合理现状的挑战者。Web3.0时代的诞生意味着新的Web交互方式即将冲击互联网,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创新,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数据的传输方式。从原来的“点-中心化服务器-点”数据传输,直接进化到“点-点”数据传输,摆脱中心化服务器的过渡方式,提高数据的隐秘性、传输的高效性,把数据的所有权真正归还给用户。

简单地说,Web3.0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可读可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可拥有”(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Web3.0目前并没有官方的定义,如果想要体会Web3.0的含义,还需深入了解。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图3 Web3.0示意

二、庐山真面

如果说,Web1.0是PC加精致编排的网页,Web2.0是智能手机加各种UGC平台。那么,Web3.0到底长什么样子?基于什么平台,又基于什么硬件?

Web3.0的目标是资产“可拥有”,因此至少需要去中心化的平台,实现如去中心化身份、数据确权与授权、隐私保护与抗衡、去中心化运行等,这些需求对应区块链、NFT、FT、IPFS/Filecoin、隐私计算等技术特质。

其中NFT和FT都是基于区块链,可见区块链对于Web3.0十分重要。对于当下处于萌芽阶段的Web3.0,通过如下区块链开发的技术栈表格(见表1)可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是Web3.0的庐山一角。

表1 基于区块链开发的技术栈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再说到硬件支持,一方面,当前的PC和移动端设备也满足要求。但是,随着生态的完善、数据的多元化和用户体验诉求等,当前业内对于Web3.0的交互已经不满足于视听交互,支持如触觉、嗅觉、空间感等其他感官的交互也成为Web3.0的基本要求,比如VR头盔、AR眼镜、触觉手套等。由此可见,可穿戴套件很有前景。

另外,去中心化存储是Web3.0构想实现的重中之重。去中心化存储实现了将存储放在一个分布式网络的后端,数据存储在所有分散型节点的后面。这样当它开放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存储提供商,用闲置资源为网络贡献存储空间。

三、文明脚印

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历次文明变革,都是技术突破后的必然结果。当前信息技术也不例外。随着Web1.0到Web2.0,人们泛金融活动进行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当前随着Web3.0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新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已悄然发生。下面我们通过类比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发展,从资源生产、泛金融观念和分配的角度回顾历次Web技术对应的文化变革内涵。

1 Web1.0(原始社会)

最初的原始人不种地,靠四处打猎维持生存,原始人本身无法决定猎物的出现和生长,但还要祭祀以感谢上天的恩惠。最初的互联网用户,就和原始人一样,不能决定看什么,且随着信息的垄断和集中,Web1.0的垄断组织逐渐脱离人群,成为了不可违逆的神明,平民只能顺从接受神赐予的信息恩惠,这种无助感就和原始人面对大自然一样无力。

2 Web2.0(封建社会)

随着文明的进步,世界不再野蛮,神没了,成为了地主,其中农民依附地主,农民虽然可以自己决定种什么,但是没有土地,因租地造成种田收益的大头被地主收取。就好似现在的用户没有平台,空有数据创造的种子却无法播种。这也就是大家说的“平台经济”,任何的网络活动,如果没有平台的支持就难以进行。

Web1.0和Web2.0是一对矛盾体,中心化的数据内容定义权和数据使用权催生了Web1.0的蛮荒文明,去中心化的数据内容定义权催生了Web2.0的个性文明。

反对集中、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化,建立起以Web2.0为标志的新秩序,由此出现了一个人人可参与但较为分散的个性时代。微博、抖音、豆瓣及社交网络等,都因为个性的释放与表达而生机勃勃。网民通过互联网发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互联网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加强了思想的碰撞。

可以发现Web2.0的去中心化并不完全,所以这是一次不彻底的反封建革命,也为Web3.0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3 Web3.0(共产社会)

数十亿网民的免费体验,Web2.0似乎有着广阔前景。伴随巨头扩张脚步的迈进,集中式平台的弊端开始暴露,垄断开始逐步显现。在统计人们平均使用应用的时间时,榜单Top10中的App占据了用户的绝大多数时间,更多的服务被集成在一个App中,新兴的App越来越难以获得新用户。当互联网变成了巨头的天下各家依靠其数据的垄断建立“护城河”时,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就遭到了破坏,活力渐失,创新也受到抑制。

接触过拼多多的人想必都听说过其主张的下沉市场。下沉就像发展的触角,可以延伸到未激活的基层领域,带动整个组织系统的蓬勃发展。那么,该下沉到哪里去?市场的下沉是从一二线城市转移到三四线城市。类似的,针对Web2.0数据使用权的过度集中,也需要来一场下沉,不过下沉的主角成了权利,权力的下沉则是由上层转移到基层。本质上讲就是形成一个分布式的系统,由集中式的中心分散到各处的节点,权力下沉是去中心化的重要特征。

这个阶段按劳分配,每个数据生产者的劳动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同时数据生产者对其产生的数据具有了处置权,不再被平台所垄断。在这个阶段,平台依然存在,但是已经失去了和数据的强捆绑关系,任何用户可以带着自己的数据去不同的平台寻求不同的服务。从而平台从2.0数据、服务一手抓的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角色,变为专注服务提供的数据中介,同时实现数据使用权的去中介。

Web3.0未来会突破世界的隔板,让企业、服务边界更加模糊,真正细化物品的所有权,细分到虚拟数据,并且释放所有权的归属,让其价值回归到所有人手里。可以看出来,该阶段是共产主义,但不是平均主义。

四、海纳百川

可以看到,Web3.0是多种新兴学科、技术和思想融合后,下一代Web愿景的统称,它不是某个具体的技术和应用,而是各种新名词的大集合。

这里针对几种比较重要的尝试对Web3.0做一些侧写。

1 区块链

区块链是Web3.0愿景实现的必要技术支持,通过不可篡改、去中心化,提供了互联网数字资产的确权(NFT)、价值的流通(FT)和非信任背景下的可信合作。

其中,NFT指非同质化代币,不可分割难以复制,可以用来明确数字资产的所有权,是各种去中心化应用场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对比特币等同质化代币(FT),他们侧重不同,FT定位是数字资产价值的量化单位,而NFT是数字资产本体。当前国内主流NFT交易平台的对比列举见表2。

表2 国内主流NFT交易平台对比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关于NFT的生态,将在第五章万物之源详细描述。

2 DAO

DAO也是基于区块链,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了一个激励相容的开放式环境。但是DAO的真正价值更倾向于提供一种社会组织模式。尽管该模式尚无成熟业态,但却为数字环境下的协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多互不相识的个体自愿参与“无组织”的分布式协同作业,像传统企业一样投资、运营、管理项目,并共同拥有权益(Stake)和资产。项目决策依靠民主治理,由参与者共同投票决定,决策后的事项采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DAO是一种“无组织形态的组织力量”,没有董事会,没有公司章程,没有森严的上下级制度,没有中心化的管理者,去中介化,点对点平权。用户共创共建、共享共治,既是网络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网络的投资者、拥有者以及价值分享者。

需要说明的是,DAO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激励措施设计,只有激发一小部分人去主动维护和管理秩序,才能避免混乱。区块链的合约秉持代码即法律原则,保证了秩序的管理公开透明和不可更改,使得管理者在维护秩序的同时没有能力进行实质上的垄断操作,从而保护群体的利益。

3 元宇宙

元宇宙的出现正是区块链技术、金融和社会属性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推动建立以区块链+NFT+GameFi为核心的Web3.0的数字生态。

业内常有元宇宙八大要素之说,罗列如下并附上一些解释:

要素一——虚拟身份。未来和元宇宙交互的载体,通过一套基于区块链的用户自主管理身份系统。即未来用户不用多次注册身份,不用担心被平台销号(如图4所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账号,将可以进入不同元宇宙,实现平台和身份的解耦。同时,用户的数据始终跟着身份走,即实现数据和身份的绑定。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图4 元宇宙平台和身份解耦示意

要素二——社交。任何人类生态都必须有信息的流通,只有信息流通,才能形成社群,进而产生各种社会属性的价值创造和需求,进一步强化元宇宙作为现实世界补充的能力。

要素三——沉浸感。便于交互,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视听交互足够了,但是舒适的沉浸式体验有利于吸引用户使用、助力多种类型数据创造、以及信息和资本的高效流通。

要素四——低延迟。低延迟是未来很多场景和金融交易前提,该要素需要5G网络、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的共同支持。

要素五——多元化。元宇宙是个去中心化的虚拟世界,在其中可以构建各种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应用场景,注定具有丰富的内涵。

要素六——随地。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元宇宙,不受空间限制。

要素七——经济系统。经济系统的实现主要依托于下文中提到的DeFi,实现资本的高效流通。

要素八——文明。可以肯定元宇宙文明将更加的开放包容,未来的发展形成离不开合约对规则的维护。

上述八大要素更多的是人们对元宇宙应该具有的表象特质的要求和期待,若进一步去繁化简,我们可以将元宇宙的精神和物质内涵总结为四点:

一是打破垄断,共建网络,基于区块链共识维护网络生态和秩序。

二是网络身份管理去中心化,将数字网民的卖身契交还数字网民,给数字世界人民以自由,使得数字人民可以自主选择数字世界中的栖息之所。

三是实现数字资产所有权、控制权、使用权的有效保护。其中所有权通过区块链保障。控制权则需要本章后续小节中提到的隐私计算保障,最后使用权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得到保障后的必然结果。

四是数字资产去中心化存储,如果说区块链实现了数字资产实体逻辑上的归属保护,那么去中心化的可靠存储则从物理层面实现了数字资产实体的归属保护。关于分布式存储,也将在本章后续小节做简单介绍。

4 DeFi

DeFi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缩写,指那些建立在区块链网络之上的金融应用。DeFi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一个更开放和透明的金融服务系统,其显著特点是无须许可的开放性和交易数据的透明性。同时其结算是即时的,其金融服务是全天候 7×24小时。

Web3.0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对应上述提到的元宇宙,元宇宙这个概念内涵丰富。从技术上看,元宇宙中的数据资产,对应上述提到的NFT。从金融的角度看,这个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同样会有劳动创造,资本积累以及流转。如何让资本像信息一样无缝流通,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这就是DeFi价值,它为元宇宙中的NFT提供流动性,优质、得到广泛认可的NFT资产可以在DeFi的协议里抵押借贷,用户抵押NFT之后再去购买新的资产,优质的NFT资产将提高市场流动性。

总之,任何形式的文化和生态,只有构建高效合理的金融规则,才能持续存在。DeFi的成熟和发展将大大助力Web3.0的到来。

5 GameFi

GameFi可以看做是元宇宙的娱乐方式,通过命名就可以看出来和DeFi都属于基于技术的经济范式,核心也是用来促进资本要素的流通,只是GameFi在更加侧重用户的使用娱乐体验。

当前比较有名的GameFi有加密猫、无聊猿、红豆等。未来,相信还会有各种XFi。

6 隐私计算

在Web3.0,仅仅依靠区块链实现数据的所有权归属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控制权和使用权。因为数字资产不同于物理资产,物理资产由于其难以复制的特性,天然具备良好的控制权,从而可以基于控制权,有效的决定使用权。而数字资产,一旦明文被其他人获取,极易被复制,从而导致资产所有者即使具有该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却难以控制副本的传播,不能掌握副本的使用情况,从而在权益无法保护的灰色地带丧失控制权,丢失使用权的设定能力。

而隐私计算恰恰致力实现“数据可用不见”,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从而实现数据要素流通的互联互通,消除因最大限度的保护数据资产所有人的权益而导致的数据孤岛问题。大大提高了数字世界中可用数据的多样性,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和基于数字的创新提供源泉。

目前,隐私计算涉及整个数据生命周期,包括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计算过程和数据计算结果四个方面。其中前两个方面基于非对称加密等技术,发展衍生出了成熟的方案。但是,在数据计算过程和数据计算结果这两方面,当前隐私计算各项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这为Web3.0的到来蒙上了阴影。中国信通院根据数据的生命周期,将隐私计算技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计算过程、数据计算结果4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涉及不同的技术。各生命周期和隐私技术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3 生命周期和隐私技术的对应关系

Web3.0:一场技术驱动的泛金融文化变革

来源:李伟荣《终于有人把隐私计算讲明白了》

想来很多初次接触隐私计算的人可能会疑惑,针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表中明明列举了很多的算法,为什么还说发展不成熟?

这其实就是理论和实际的距离。比如,从理论上,全同态加密很好地做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目标,但是计算效率十分低下,在当前算力下,难以大规模商用。

因此,若要揭去Web3.0头上的这一阴影,未来一方面要继续从理论上找到效率更高的算法,另一方面,期待量子计算机的突破,从而解决算力问题。连量子计算机都出来了,可见Web3.0真的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

7 IPFS

如果在Web3.0时代,人们的数据还是依赖大公司维护的中心化存储服务器存储,没有人可以保证托管数据的公司不会垄断和私自操控数据,这是以信任为核心的Web3.0的釜底抽薪式打击,因此,分布式的文件存储系统是和区块链同样重要的技术诉求。

IPFS由此横空出世,IPFS的全称为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即“星际文件系统”。不同于传统文件系统基于路径寻址,IPFS是基于内容寻址。目前,分布式文件系统还有Filecoin、libp2p、IPLD、Multiformats等独立的项目。

IPFS的出现解决了过去中心化文件存储中系统一旦故障或者停服,用户数据存在丢失的风险问题。IPFS改变了内容的分发机制,使其去中心化。从而使数据的所有权人不在唯一,避免了强权控制下的权利滥用,在保证数据存在性安全的同时,基于hashTable机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数据隐私保护。

总的来说,IPFS具有安全性、可靠性、隐私性等特征,其设计思想一定程度上和区块链异曲同工,是区块链元数据链外存储的不二之选,弥补了区块链存储的短板和不足。

五、万物之源

本章为何叫万物之源?源,即基础,构成世界的花草树木都由原子结构组成,原子成为了构成现实世界万物,最终构成整个现实世界的基石。而NFT,则类似数字世界的原子,通过NFT,可以构建出数字世界的花草树木,以及具体的或抽象的概念。因此,可以说NFT是构成数字世界的基础,万物皆可NFT。NFT的出现使数字资产具备了唯一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复制性,从而为数字世界每组0、1序列打上了唯一的标识。由此发生了如下的化学变化,数字资产从此有了明确权属所有人声明,从而围绕该数字资产产生的一系列收益、价值,都将明确、清晰地进行收益分配,从而为原本无序的、死气沉沉的数字资产世界,注入了流通和创造的动力,使这片世界重新释放潜在的活力。

因此,NFT对于数字世界,不仅仅是直观上为虚拟世界铸造了基础物件,同时从形式上为数字世界注入了真正的血液,承载和孕育了数字世界的各种价值,并协助价值流遍数字世界各个角落,赋予数字世界新生。

目前,NFT承载的价值可以包括实用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等。从人的角度,可以将上述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其中主观价值波动较大,因人而异,比如藏品等。客观价值相对稳定,比如NFT票据等。

其中,NFT最直观的应用就是所有权的证明,由此可以引出NFT在知识产权、商业票据等领域的应用。

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当属NFT数字藏品。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会经历炒作阶段。NFT藏品也不例外,虽然其本身价值确实巨大,但目前在NFT藏品领域,确实正在经历炒作和价值虚高的情况。比如2022年印度尼西亚小哥在OpenSea上售卖的自拍系列Ghozali Everyday,4天内就带给他100万美元的收入。相比传统艺术藏品的价格,从艺术成就、制作难度等方面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来价格远远超出正常范围。当然这个系列背后,NFT新型技术的兴起所包含的意义,对作品价值有不小的加成,但是依然让人不敢置信。

藏品作为目前最成熟的NFT应用场景,在国内和国外却存在较大的生态差异。

在国外,多是基于BSC、以太坊、Tezos等公链构建应用生态,如OpenSea的NFT交易平台。这些平台大多支持藏品的有偿转让,接受加密数字货币支付。

在国内,目前主要是基于蚂蚁链、至信链等联盟链构建应用生态,如鲸探、幻核等app应用平台。这些平台大多不支持有偿转让,且购买者并不具有藏品的版权。

总的来说,不同生态下的NFT藏品都是值得认可和肯定的。公链和联盟体现的是应用的去中心化程度,可以这么说,去中心化程度越高,NFT藏品价值越有保障。

除了上述技术导致的生态差异外,从NFT藏品本身去看,NFT目前生态又可分为传统艺术类生态和波普艺术类生态,前者的典型代表有无聊猿,后者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发行的敦煌系列NFT藏品。文化上的差异天然造成的生态分裂在所难免,不过相信这些分裂并不意味着坏事,从长远看,也许酝酿着一次新的审美革命。

六、初露锋芒

近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中心化商业平台都不能自主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上考虑自身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这些商业平台的利益追求和公众对公平、可信的追求是互相对立的。在Web1.0和Web2.0时代,这些平台往往通过优惠券让利等手段快速占领市场,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垄断后,一方面开始肆无忌惮地进行收割,另一方面将平台客户沉淀的数据据为己有,从中挖掘互联网的网络红利。显然,对这个过程,用户一无所知,且一无所获。

而Web3.0变革为分布式的,从技术上消除了集中式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构造了一个没有单一的平台可以控制的,任何一种服务都有多家提供者的新型商业形态。实现了身份自主、可验证、自由加入和推出、技术开源以及数据可验证、可携带。平台通过分布式协议连起来,用户可以通过极低的成本从一个服务商转移到另一个服务商。用户与建设者平权,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这是Web3.0作为分布式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它重构了互联经济的商业模式,大大提高了个人和小团队经济的活力,促进短视频、直播带货、知识分享等内容创作的热情。

由此,演变出了分布式商业金融的概念。多个具有对等地位的商业利益共同体所建立的新型生产关系,是通过预设的透明规则进行组织管理、职能分工、价值交换、共同提供商品与服务并分享收益的新型经济活动行为。微众银行产品运营负责人邓伟平做出预判:“未来的商业模式可能会从过去的中心化模式演进到分布式商业模式。”分布式商业让所有的资产和资源依托数据流动起来,向所有人提供了一种开放、可信的协作环境,可以即时实现价值的结算,是一种极为高效的生产模式。

分布式商业金融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可用性高。系统性能可随业务量快速扩展,同时消除了单点故障,从而具备高可用性。

二是安全性强。充分利用加密技术实现数据、交易和身份信息的保护,同时开放的生态避免了许多潜在技术和业务逻辑设计缺陷,从而提高了抵御黑客攻击的能力。

三是成本低。Web3.0的各种应用需要部署在公链公网上,从而实现硬件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大降低了物理资源成本。

七、月下沉思

通过Web1.0到Web3.0的演变,可以肯定的是,若想抓住互联网变革的重大红利,金融机构必须时刻关注Web3.0最终的发展方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永远不会重复。就如当初抓住Web2.0移动端渠道入口,成功捉住流量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样。以史为鉴,Web3.0也应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与各种穿戴设备的融合,紧紧把握渠道入口,但抓住流量就足够了吗?在Web3.0的新范式下,流量是否就为王?基于DeFi的新型金融服务、基于DAO的新型互动服务模式或者基于元宇宙的服务边界延伸,能否成为新的时代趋势?需要大胆研究。

当然,一切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Web3.0当前依然存在性能低下、隐私安全等问题。截至2022年2月28日,Web3.0世界目前因安全问题造化的损失金额为25,290,886,018.30美元。

因此,无论是Web3.0, 还是区块链、NFT、元宇宙,技术的成熟、产业的落地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技术及应用的生态建设最为关键,涉及需求驱动、场景对齐等。当前亟需统一产业共识,探索技术集成方法,破解分布式身份认证、跨生态互联互通、数字资产流通、数字内容治理等焦点问题,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物联网等多技术创新融合。利用新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基础设施,建立工业元宇宙、城市元宇宙、金融元宇宙等创新型商业生态。

最后,金融机构有理由高度关注并主动作为,争取在即将到来的泛金融文化变革中,推动时代向前,而不是被时代巨轮推着向前。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来源链接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标签: Web3.0 金融领域
上一篇:新能源赛道重燃,区块链如何迎接能源新时代 下一篇:中心化的加密机构把投资者坑惨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