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重塑古籍产业链,探寻古籍发展新动能
从去年《典籍里的中国》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再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古籍正逐渐引起重视。
然而,古籍热潮仍然需要等待。一方面,古籍图书受众面小、利用率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等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古籍传播的困难。另一方面,在快餐阅读时代,古籍衍生品关注度也不尽人意。今年4月15日收官的《穿越时空的古籍》,截至2022年5月16日,官博粉丝不到800人,#穿越时空的古籍#微博话题讨论次数不足4000。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第13条“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提出,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伴随数字藏品爆红,古籍出版衍生品行业也开始着手数字化布局。今年2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签售国内首个中医药古籍IP数字藏品《本草纲目》(明万历金陵胡承龙刻本)。5月9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品牌“人文之宝”联合灵境文化、锦鲤拿趣限量发售正子公也《三国志》数字藏品。它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传统文化,亦符合“利用新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珍贵的中华文脉”的意见精神。
数字藏品将对于古籍领域注入哪些新动能?古籍会如同“文博”类IP迎来第二春吗?
古籍数字藏品崛起
数字藏品的概念来源于NFT(Non Fungible Token,译为非同质化代币)。NFT本质上是一种储存在区块链上不可交换的数据单位,任何形式的物品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给其贴上专属的数字凭证,从而成为NFT。
与传统藏品不同的是,每一件数字藏品都有专属的“身份编号”,不能被篡改,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不管数字藏品在网络上被转发、转卖过多少次,其所有权和真实性都能够被记录和验证。
除了文物古籍、经典IP,在NFT助推下数字藏品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手机里任意一张截图,发的任意一条微博,游戏中的任意一件道具,在设置版税比例、发行量后,都可以成为数字藏品。
当前,国内古籍数字藏品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在NFT平台上出售数字化的古籍衍生品,吸引读者的购买,出版社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助推古籍的影响力。二是直接将珍贵的古籍制作成NFT,在区块链网络上发行。三是古籍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推出跨界NFT。
2021年12月,由国家图书馆全资企业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杰外动漫集团旗下杰外文化出品的古籍科普IP“甲骨文渊”,与支付宝达成合作,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两款付款码皮肤——“璇花”与“玉絮”。两款付款码皮肤限量发行共计40000份,在上线当天每个时段的份额仅1分钟便被抢购售罄。
“甲骨文渊”系列数字藏品对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文物“北图4453”及“北图4454”拓片进行了二次创作,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结合现代国潮美学设计,用创新方式让甲骨文融入日常生活,是古籍衍生品的典型代表。
今年2月25日,我国首个中医药古籍IP数字藏品《本草纲目》金陵本签约发布,并于2月28日开启预约,3月6日正式开售,发行量一共10000个。此次发布的数字藏品古籍原型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馆藏的《本草纲目》(明万历金陵胡承龙刻本),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授权。
据悉,《本草纲目》金陵本在数字藏品行业首创“用户共创、算法生成、逆向铸造、完全随机”创新铸造玩法,藏品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每种限量发行2000本,采用盲盒方式分多期发行,用户通过完善生日方式提交十二生肖属性,最终进行藏品铸造,十二生肖属性以用户提交为准,完全随机,首次创造了“稀缺性由用户决定”的发行策略,是古籍类NFT的典型代表。
今年5月9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品牌“人文之宝”联合灵境文化、锦鲤拿趣于当天12:00和14:00限量发售正子公也《三国志》数字藏品,售价19.9元。该藏品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将正子公也《三国志》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原画中的坐骑、武器、甲胄、服饰等元素“动态化”,每款藏款限量发行10030份,其中10000份通过“淘票票”平台公开发售,30份藏品用于灵境文化的重要合作伙伴进行研究。正子公也《三国志》数字藏品,涉及古籍出版、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跨界NFT的典型代表。
重塑古籍产业链
古籍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古籍出版社、中游的书店、下游的读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2家专业的古籍出版社,古籍出版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门类。然而,古籍图书因为出版题材狭窄、受众范围小、专业性过强、体量过于庞大等市场劣势,绝大多数古籍很难进入大众阅读视域,属于小众出版。这使得古籍出版社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绝大多数古籍出版社走出了一条“小众”+“大众”的创新路线。“小众”是将一些大型文献档案进行整理、出版、影印,针对的消费群体相对固定,主要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特定专业的研究者。“大众”是致力于古籍的大众普及工作,主要针对一般的读者,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读者去了解古籍的存在和价值。
也正因此,数字藏品让高不可攀的古籍文物收藏走下神坛。与实物收藏相比,数字收藏具有消费门槛低、方便储存携带等优势。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普通人,特别是Z世代有机会体会到收藏的乐趣,激发人们打开古籍。此外,古籍善本容易虫蛀、风化、腐蚀,数字藏品对于古籍保护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古籍与其他行业推出的跨界数字藏品,也有利于小众古籍的传播,助力“古籍热”的到来。
与此同时,古籍图书的装帧形式在不断升级。去年11月,21家出版社的25种图书,荣膺2021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其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籍《浮生六记》,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屈原总集》均榜上有名。不论是封面设计,还是文字排版,更适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读者对古籍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古籍数字化出版也往纵深发展。例如中华书局的《籍合网》已经整合包括《中华经典古籍库》在内的十多个古籍数据库,读者仅利用这一个平台就可检索使用多个数据库。
古籍数字藏品的突围之道
虽然数字藏品为古籍发展提供了诸多利好,但古籍数字藏品目前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首先古籍数字藏品良莠不齐,缺乏经典作品的支撑。其次,古籍数字藏品出品方通过限量发行来提高藏品价值,从而忽视了数字藏品与现实物品交互的价值。再次,数字藏品行业存在法律空白,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对此,Z世代实验室认为,开发古籍类数字藏品要把握三个属性,即社交性、体验性、故事性,最终是要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让更多的读者去了解古籍的存在和价值。现阶段古籍数字藏品的购买者多以年轻人为主,藏品发行方可以在开发数字藏品时,通过小程序、超话等,将古籍数字藏品爱好者集中在圈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此后,发行方在圈内通过举办线上活动等形式,增强与用户黏性,使圈内用户从弱关系升级为强关系。
古籍类数字藏品不仅能在虚拟世界里发挥作用,更能在线下阅读空间助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古籍出版机构与实体书店也可以建立联结,用户通过线上购买数字藏品,赋予其实体书店会员身份,享受图书、饮品打折,参与线上活动等形式,增加用户对古籍出版机构以及实体书店的认同感。
古籍数字藏品的体验性,主要是通过数字藏品的开发,实现线上线下的转化,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方面,用户在线上购买某古籍类数字藏品,如何推动该用户去线下实体空间阅读这本古籍,从而延长古籍产业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线下阅读空间营造更多有效的体验,包括为体验构思主题;利用积极信号改善印象;消除消极信号;添加纪念品等。另一方面,用户因为读过某本古籍,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感兴趣,因而该用户选择购买与之相关的数字藏品,实现线下到线上的转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数字藏品尚处于行业早期,仍存在一些风险。一是法律风险,数字藏品在我国尚存在法律空白,包括创作层面的监管问题、运营层面的版权问题、购买层面的信息安全问题等。二是炒作风险,虽然国内正规NFT平台禁止转售数字藏品,但也并不意味着转售会停止,仍存在部分投资者转战二手交易平台、社交软件进行倒卖炒作的现象。
最后,NFT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隐患。此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呼吁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NFT投机炒作行为,警惕和远离NFT相关非法金融活动,切实维护自身财产安全。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