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加密货币暴跌,web3没希望了?
随着比特币和 NFT 市场的暴跌,似乎让人们头一次意识到,在 Web3 概念走红的 2-3 年后,这一模式在目前依然极不成熟,而且也还没有给出除数字藏品外,拥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方案。
当下,Web3 应用与落地的情况究竟如何,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就此《白鲸出海》特别编译科技产业博客《Not Boring》专栏《Web3 Use Cases: Today》,总结 Web3 产业的现状。
暴跌所带来的痛苦不仅在于财产损失,更在于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因市场持续走低而逐渐丧失。对于起初就不相信 Web3 和 NFT 等概念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还会在跟风者承受损失的同时说一句“早就提醒过你”。具体从数字上看,目前比特币(BTC)和以太币(ETH)的价值已经相比之前的高位下跌 76% 和 69%,其它币种的下跌幅度甚至更多。
造成如此严重暴跌的原因之一,其实是经济大环境的明显变化。在连续 2 年新冠疫情带来的互联网经济繁荣后,美联储正在着手收紧货币政策,应对美国目前高达 8.6% 的通胀率。此外,俄乌冲突造成的运输延误等问题也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快速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环境的恶化。
在遭受打击的各行各业中,加密货币和 Web3 产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暴跌的不只是各类加密货币,以加密货币为基础的各类投资项目更是纷纷暴雷,让许多人瞬间血本无归。其中稳定算法币 Terra 的崩盘最为严重,大部分人轻信了项目高达 20% 回报率的承诺,最后却发现本金赔得一干二净。如今加密货币平台 Celsius 又在最近突然无法提现,疑似成为又一个暴雷案例。许多用户已经对拿回本金不抱任何希望。
Celsius 疑似申请破产
图片来源:Twitter
市场的暴跌也揭开许多其他“加密经济(Tokenomic,围绕代币构建的生态系统)”的成功假象,让不少运营模式迅速陷入困境。首当其冲的就是 NFT 藏品,作为 NFT 市场的风向标,OpenSea 的交易额在 2022 年 6 月出现了暴跌。
OpenSea 交易总额在 2022 年 6 月大幅度下滑
数据来源:Dune
除了 NFT 之外,整个加密经济的总锁定价值(Total Value Locked,TVL,锁定在智能合约中的加密货币的总价值)也从 2021 年 11 月的 1070 亿美元最高值下降到如今的 370 亿美元。
全球加密经济 TVL 如今已下降至 370 亿美元
数据来源:DeFi Pulse
诚然,科技市场的股价也在最近迎来了大幅度下跌,但其与 Web3 市场的下滑却有明显区别。因为当一批初创公司“倒下”之后,大家不会认为整个创企环境会失去希望;但加密货币的暴跌却似乎在告诉外界,整个 Web3 的思路和其所派生的加密经济都只是一场骗局。
因此在当下如此混乱的环境之中,我决定要详细记录一下如今的 Web3 产业环境,分析 Web3 在目前科技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从而试图了解到 Web3 产业的现状以及可能的发展前景。毕竟只有在市场环境不好时,人们才不会被越炒越高的价格所迷惑。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第一个问题——web3 和其他技术创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身陷投机漩涡?
Web3“原罪”:因为大众可投资,无限放大投机问题?
在前几周,科技产业播客 Cartoon Avatars 曾因一次辩论而掀起轩然大波。辩论双方分别是健康初创企业 Flatiron Health 联合创始人 Zach Weinberg,以及部分加密货币产业人士。我也参与了此次辩论,场面非常激烈,不过对于 Weinberg 的观点我却很欣赏。他在辩论后于 Twitter 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Weinberg 对 Web3 经济的质疑 | 图片来源:Twitter
总体来讲,Weinberg 认为目前与 Web3 相关的炒作和风险太多,而真正有价值的应用案例却太少。这让外界认为投入到 Web3 概念内的数十亿美元资金其实应该被用在其他地方。
我能理解 Weinberg 观点的后半句话,这些投资的确可以找到意义更大的项目,比如教育、健康、能源等等。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投资市场的动作就越来越频繁,然而大部分投资都给了互联网科技企业,很少关心基础设施等领域。这实际上和政府的引导不足有直接关系。
然而,我并不相信会有多少 VC 需要在路桥建设和 Web3 初创公司之间选择投资标的,投资市场的跟风特性实际上和整个环境有关,而不是 Web3 的错。我们的社会也还远没有发展到下图这样的环境,能让各类产业都获得充足的投资。
还有人会说,至少风投可以把钱用在解决前沿科研问题上。但这一描述也严重夸大了事实。Electric Capital 的统计显示,2021 年 12 月全球 Web3 相关开发者总数为 18416 人,要知道在 2016 年 Google 一家企业就雇佣了超过 2.7 万名工程师。实际上 Google 和 Meta 目前一共拥有接近 20 万名工程师,然而每一名工程师在头部企业里的贡献很明显还比不上 Web3 的独立开发者们。
再来看 Weinberg 的前半句发言:炒作和风险。这一点的确让我有点纠结。因为炒作实际上不仅仅是加密货币专属,对于任何一个新生产业和技术项目,我们都可以用下图总结它的发展轨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的曝光度会在短期内迅速上升,然后随着泡沫破灭快速回落,最终发展至应有的水平
图片来源:Not Boring
上图的这一规律被称为“Gartner 热度循环”。当每一项突破性技术出现时,大家都会认为它能改变一切,然后意识到它实际上改变不了一切,最后才能真正意识到新技术所能带来的实质性变化。
不过,和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在包含大量数据的大规模数据集上训练 AI)以及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基于数学难题的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密码学技术)相比,普通人都可以投资加密货币。这就成了一个潜在的风险来源,最早“上车”投资加密货币的人们会有一种动机,去主动邀请别人参与投资。这不可避免地助涨了外界对加密货币增值的乐观估计。
换句话说,加密货币并不只是一项技术创新,同时也是一项金融创新。因此它的号召力自然就强于普通的新技术项目,但这一优势的代价就是潜在的金融风险。
正因加密货币的金融特性,很多人被高额利润所诱惑,在高点买进,导致自己被套牢。然而这一点在股票市场也已经司空见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投资者都切忌投入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资金,同时也要仔细研究市场行情,这两点放在任何投资产品上都能适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舆论热度和炒作也可以加快创新和发展。a16z 旗下加密货币风投基金 a16z Crypto 曾发布《State of Crypto》调查报告,该报告就解释了市场价值、外界兴趣、新想法以及初创企业/项目之间互相循环派生的关系。市场行情越好,投资人就越对这一产业感兴趣,随后吸引新一批创业者产生新的想法,并最终转化为初创企业,拉动市场行情。
市场价值、外界兴趣、新想法以及初创企业/项目之间组成了一个循环 | 图片来源:a16z Crypto
a16z 将这个循环称之为“加密货币价值——创新循环”,在每一轮循环后,尽管货币价值会下跌,但依然会有更多开发者和初创企业留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让整个市场和产业逐步发展。
在每一轮“价值——创新循环后”,加密货币市场中的开发者和创企数量都会逐步增加
图片来源:a16z Crypto
这些留下来的企业会不断创建更好的基础设施,同时开发出更先进的应用。所以我们又回到了 Weinberg 观点中的核心问题,Web3 产业的发展前途和成果,能否证明其所接受的投资、带来的风险以及舆论热度都是值得的?
就我个人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我将介绍和阐述 Web3 在目前的应用案例,解释 Web3 的发展潜力。实际上目前已经有许多案例证明,普通用户不需要作出过多牺牲,就能体验到 Web3 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运营结构还会为 Web3 开启更多意想不到的发展空间。
web2 vs. web3:先获客,还是先变现?
如果你觉得目前不少 Web3 初创企业都被过度炒作,请不要感到意外,因为如今的巨头们也都经历过这一阶段。在 2021 年 Facebook 宣布以 10 亿美元收购 Instagram 时,许多评论也持悲观态度,认为估值过高。
Facebook 在宣布收购 Instagram 时,外界也对 Instagram 的未来持怀疑态度
图片来源:Twitter
10 年之后,当投资产业媒体《Acquired》评选史上十佳收购交易时,Facebook 的 Instagram 收购案位列第一。在评选结果发布时,Instagram 已经为 Facebook 贡献了 1530 亿美元市值。这比目前 Web3 初创企业获得的所有投资总额还要多。不要忘了 Instagram 只是一个图片分享 App,吸引用户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帮助企业宣传,利用发达的广告业务变现。
当时有很多负面评论表示,Instagram 估值过高的主要理由在于它并没有赚钱。这里指的不只是盈利,而是难以获得收入。Web2 时代的社交媒体平台都有这类问题,那就是先获客,之后再去考虑变现。从 Instagram 到 Snapchat,甚至连 Google 都是如此。
相比之下,Web3 创企的策略就有所不同。这些企业会先考虑赚钱、“赚大钱”,然后再看能否获得足够多的用户。正像过去外界怀疑初创企业能否赚钱一样,如今外界怀疑的则是 Web3 创企能否持续获得新用户。由此我们也能看出 Web3 创企所面临的关键平衡:要保证变现,还是要保证用户体验。
现如今,许多 Web3 项目都把重点过多放在了变现模式的创新上。一方面这是因为 Web3 模式的确利于变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Web3 尚属发展初期,孕育足够好的使用体验还需要时间。
著名经济学家 Clayton Christensen 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其实对分析早期 Web3 产品有很大意义。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新产品在许多维度上都肯定不如它将要取代的现有产品。不过对于一个尚未开发的市场区间来说,只要新产品的提供的服务“足够好”,那么创新性产品也能够通过细分区间内的一小部分用户站稳脚跟,逐渐开拓市场份额。
Clayton Christensen 的颠覆性创新理论
图片来源:Havard Business Review
颠覆性创新产品起初都很容易被指出缺陷,不过这些缺陷大多都可以修复。对新产品来说,其最大的魅力是它相比现有产品表现更好的地方。如今大部分 Web3 产品也正处于这个阶段,它们当然不完美,但也足够吸引一小部分忠实用户。更加中心化、安全和稳定的现有产品的确在许多方面更好,但却不能满足这些用户的全部需求。这也是 Web3 发展的落脚点。
迄今为止,web3 真正产生了哪些有价值的应用案例?
从太阳镜到 web3 版媒体帝国,web3 在数字藏品之外的落地应用
就目前来看,和 10 年前 Instagram 情况类似的 Web3 产品就是 NFT。简单来说,NFT 赋予了数字商品以物理性质,让数字商品独特、可拥有、还可以交易。与此同时这些数字商品也依然保留了可编程和模块化的特点。在今后,NFT 的应用案例应该比现在更有价值,但即便在当下,NFT 收藏品也是无法忽视的应用案例。
以著名的 NFT 藏品平台 OpenSea 为例,仅在该平台上目前就已经有超过 180 万个账户购买了价值超过 319 亿美元的 NFT。其中有 313 亿美元的交易发生在 2021 年。当然,在这 180 万个账户中肯定有人拥有多个“小号”,藏品的价值肯定也有炒作水分,甚至有一些藏品可以被称为没有太大艺术价值。但 NFT 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而在这一定义内已经有不少颇具潜力的模式相继诞生。
Nouns 将自己形容为一个“提升区块链虚拟头像社群环境的实验项目”,该项目希望能够“将身份识别、社群管理以及区块链头像价值相整合,进而被社群所利用”。在过去 347 天内,每天都会有一个 Nouns 虚拟头像展开竞拍。全世界任何拥有足够多 ETH 的用户都可以参与拍卖。
Nouns 的拍卖界面
图片来源:Nouns
拍卖完成后,Nouns 所获得的 ETH 会直接被转账至 Nouns 旗下的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财产管理社群。所有 Nouns 头像持有者都有可以投票,决定如何分配日益增长的财产(目前总额已达到 298.6 万美元),持有一个 Nouns 头像就可以投一票。
到目前为止,Nouns 的 DAO 已经投票将一个 3D 打印后的 Nouns 头像送到了国际空间站;此外该 DAO 还决定投产 Nouns 品牌高级太阳眼镜;以及将 100 枚以太币捐赠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支援在乌克兰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Nouns 本身能够赚钱(或者说财富的流转),同时也在将财产投资到区块链生态外的领域,还会偶尔生产实体商品。
在 6 月下旬,另一个 NFT 项目 Doodles 在纽约 NFT 大会上宣布完成融资。该轮融资由 776 投资公司领投,与此同时著名歌星 Pharrell Williams 也正式成为 Doodles 首席品牌官(Chief Brand Officer)。Pharrell 将围绕 Doodles 制作一张音乐专辑,同时也宣布了新一代 NFT 项目 Doodles 2 的正式开启。看上去 Doodles 正在打造一个 Web3 版的迪士尼。
Doodles 宣布新一代 NFT 项目上线
图片来源:Twitter
可能还会有人觉得 NFT 是非常愚蠢的产品,但就单年达到 313 亿美元的交易总额来说,许多人肯定也认为 NFT 有实际价值。不要忘了 OpenSea 并不是唯一的 NFT 交易平台,全球第二大平台 Magic Eden 单日交易总量也超过 6 万笔,同时也在近期宣布了总额达 16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关注 NFT 的还有曾经作为 Web2 创企代表的 Instagram,该平台在 2022 年 5 月宣布,将允许创作者和 NFT 收藏者在自己的账号上展示 NFT 藏品。
Instagram 开始允许用户展示自己的 NFT 藏品
图片来源:Instagram
如今 NFT 依然是一项非常年轻的技术,但它所带来的市场规模已经颇为可观,同时也激发了许多人的创意灵感。这些灵感不仅展现在艺术品创作上,还体现在了技术发展层面。
金融,可能还是最有机会落地的领域
就目前来看,以 Uniswap 为代表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X)可以说是炒股 App Robinhood 的 Web3 版本。DEX 让任何代币都能在不需要中心化机构的情况下流通,这一点在此前的 NFT 产品中还从未出现过。
现今规模最大的 DEX Uniswap 可以让任何拥有加密货币钱包的用户与对方交易任意一种代币。交易不需要任何许可,也不需要经过中心化组织处理,直接交由算法和代码完成,同时可以应用于大规模交易。不论外界对高流动性加密货币交易的看法如何,Uniswap 的业务规模已经非常庞大。
在 2022 年 5 月 24 日,Uniswap 正式对外宣布,平台在成立仅仅三年后交易总量就超过了 1 万亿美元。
Uniswap 的交易总量在 2022 年 5 月突破 1 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Uniswap
令人惊讶的是,UNIswap 背后的公司 Uniswap Labs 仅拥有 50 名员工,相比之下 Robinhood 的员工规模约为 3800 人。Uniswap 的交易协议由 UNI 平台币(仅拥有交易平台管理功能的数字代币)持有者管理,许多人得到 UNI 的方式只不过是因为在 2020 年率先使用了 Uniswap 交易。
总体而言,DEX 这一系统通过小规模团队替代了以往需要大量维护人员才能运营的交易平台,让大量人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多尖端问题的研究上。除此之外 DEX 本身也是一项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更多不需要中心化组织认证的交易平台。
按 NFT 创企 Zora Labs 联合创始人 Jacob Horne 的说法,Uniswap 很可能是所谓的“超级结构(Hyperstructure)”。这类结构通常在以区块链为基础搭建的协议中出现,主要拥有以下特点。
不可阻止(Unstoppable):只要作为基础的区块链存在,协议本身就不能被任何一方所阻止;
免费(Free):协议本身不收取任何费用;
保值性(Valuable):交易的价值可被参与者触及,同时参与者可以随时退出;
可拓展(Expansive):协议可以为参与者带来足够多的好处,支持协议进一步扩张;
无需许可(Permissionless):任何参与者都可触及和使用协议,同时协议不受任何审查限制,协议的建设者和用户都无法被任何人强行下线;
鼓励积极协作(Positive Sum):对用户和建设者而言,参与协议都能为双方带来足够多的收益;
中立性(Credibly Neutral):协议本身不会调查用户的任何背景记录。
也就是说,Uniswap 本身可以作为底层协议,让更多的新的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诞生。超级结构本身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 Horne 认为它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而是将为公众服务放在了第一位上。
DeFi 协议,新时代的 P2P,市场暴跌后依然值 150 亿美金
另一个能够节省大量人力和资源的应用,也出现在金融领域。DeFi 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类比为传统金融中的借贷业务。头部协议可以支撑起世界级大型虚拟货币流通平台,为用户提供点对点(P2P)借贷服务。整个借贷过程不需要经过银行许可,也省去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以 Compund、Aave 和 Maker 为代表的 DeFi 协议可以让用户抵押自己的加密货币,实现贷款。虽然 Celsius 等更为中心化的协议已经暴雷,但这些协议在市场下行时期也维持了正常的发展。实际上,即使在虚拟货币市场暴跌之后,Compound、Aave 和 Maker 的业务总价值依然达到了 150 亿美元。
有人可能会觉得 DeFi 并没有创造任何实体经济价值。不过,也有一些协议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实体经济。Goldfinch 将自己称为一款“利用加密货币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的 DeFi 协议。据该公司表示,目前已经有超过 20 万名来自印度、墨西哥和中南亚等地区的用户已经办理了贷款。
另一个专攻此类业务的则是 Jia,它主要向发展中国家用户提供区块链贷款,用户在还款后还能拥有虚拟货币。DeFi 协议的存在,让这些很难通过传统银行服务获得贷款的个人和企业可以获得大量贷款,从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传统服务上,Web3 也有应用案例
接下来再看看一些形式上类似于传统平台的 Web3 应用案例。就目前来看,Braintrust 这样的人才交流平台就是 Web3 版的 Fiverr 和 Upwork。Braintrust 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了一款人才交流网络,由于协议采用去中心化设计,第三方组织也可以在平台上搭建自己的人才交流业务,或者在平台上搭建细分领域的人才交流市场。
目前 Braintrust 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客户企业包括 Nike、NASA 以及保时捷汽车。平台上的项目规模平均为 7.763 万美元,周期大约为 217 天。项目开发的紧迫周期让短期的人才招募成为了 Web3 目前最适合应用的场景。
到目前为止,Braintrust 平台上的大部分活动都采用本地货币结算。不过参与到 Braintrust 生态环境中的人才、企业和中介等各方还可以获得名为 BTRST 的加密货币,获得 BTRST 的多少则由参与者对网络的贡献来决定。应聘者可以使用一部分 BTRST 来提升自己的入职机会,招聘方也能用 BTRST 来进一步宣传所招职位。由于 BTRST 承载了所有类似的举荐和宣传服务,Braintrust 的中介费也能维持在 10% 的低位,吸引更多应聘者入驻。
这些优势现在看来还很小,不过就长期来看,去中心化运营的 Braintrust 不会借助其自身规模来抬高推荐费用,因为是否加收费用需要经过用户本身同意。在 2022 年 1 月 Braintrust 的总服务价值(Gross Service Value,GSV)已经达到了 3700 万美元,这一数字在 6 月更是达到了 7440 万美元。
Braintrust 的 GSV 在 2022 年 6 月达到 7440 万美元
图片来源:Not Boring
另一个应用了 Web3 技术的传统服务平台则是 Helium,这是一个去中心化无线网络共享平台,最早在 2013 年上线。平台在起初只提供长距离点对点无线网络服务,但市场表现并不成功。后来 Helium 推出了一款名为 HNT 的代币,让无线热点所有者在每次有人使用热点后都能得到一枚 HNT 奖励。
HNT 为新用户提供了加入 Helium 的理由,也让 Helium 的普及度迅速上升。目前 Helium 共拥有约 86.7 万个热点,而 HNT 加密货币的总市值也达到了 12.5 亿美元。
上线加密货币 HNT 后,Helium 的热点数量目前已达到约 86.7 万个
图片来源:Helium
DIMO 利用 Web3 概念的目的,则是为汽车驾驶员建立一个专属网络,让驾驶员之间互相收集和共享汽车数据,从而了解自己的爱车。驾驶员不必再安装保险公司的车辆追踪系统,只需通过 DIMO 的官方设备,就能让保险公司得知相关的评估信息。DIMO 在将来还能应用在导航以及汽车租赁等场景,这些服务都可以使用 DIMO 记录的数据来经营。
实际上,DIMO 在近期还和 Helium 达成了合作,鼓励驾驶员通过记录行驶里程来获得 HNT 奖励。DIMO 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一项公共基础设施,让开发者能够在 DIMO 记录数据的基础上更方便地搭建各种行车 App,从而降低出行和交通成本。医疗科技公司 Vibe Bio 在 6 月末正式上线,该公司则希望通过 DAO 组织来寻找罕见病的治疗方案。
结语
在 2015 年,以太坊正式上线。可以说,Web3 这一概念和技术目前的历史还不足 7 年,因此它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参与 Web3 项目的用户数量也还不够多,许多 P2E 游戏往往宣布了宏大的发展目标,想要动辄拿下 10 亿用户,但其产品却还很粗糙和稚嫩。
以 Axie Infinity 为代表的项目虽然曾取得大量用户和营收,但这些用户被吸引过来的主要原因还集中在变现潜力上。因此在用户体验和变现这两极之间的平衡上,目前的头部产品都还十分偏向变现这一侧。
目前的 Web3 应用案例依然极度着重变现能力
图片来源:Not Boring
如今随着第一轮发展热潮的消退,整个 Web3 市场也迎来了“熊市”。在本轮发展后,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将逐步登场,Web2 时期的头部企业和 3A 级游戏厂商正在试水 Web3。与此同时,整个 Web3 产业也已经积累了七年的发展经验。
那么 Web3 的下一轮快速发展将在何时发生呢?我认为会是当 Web3 项目开始在保证其自身优势的同时,提供不亚于传统服务的使用体验的时候。
整体下来,本文作者的观点还是倾向于 Web3 已经在某些方面有不够成熟的应用、也认可 Web3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看了上面的应用案例,你觉得 Web3 靠谱吗?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