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的虚拟数字人:“偶像型”添彩“功能型”给力

比特币资讯网 阅读 62151 2022-7-15 10:22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当前,虚拟数字人正加速“破圈”,从小众赛道走向主流视野,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日,红杉中国首位数字虚拟员工Hóng上岗,引发创投圈热议。资料显示,Hóng由深度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小样本学习,经过一周训练周期即诞生。Hóng的岗位为投资分析师,能够在1秒之内阅读上百份商业计划书,也能将行业研报数据结构化、可视化并翻译成100多种语言版本,还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工作。不难看出,区别于虚拟主播、虚拟偶像等偶像型虚拟数字人,Hóng更偏向于功能型,深度学习能力也使其胜任投资分析的专业工作。

数字化浪潮下,金融业的商业模式与服务形态正在重新被定义,价值潜力也在不断被挖掘。虚拟数字人已走出实验室,逐渐应用于商业化金融场景。之所以会在金融领域率先落地,主要是金融业的相关业务诉求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高,研发投入力度大。

早在2019年,浦发银行就推出首位虚拟数字员工——“AI驱动的3D金融数字人”小浦,在网点轮岗服务客户。此后,百信银行首位虚拟数字员工AIYA艾雅、宁波银行上海分行001号虚拟数字员工“小宁”、平安银行首位虚拟数字员工“苏小妹”等相继诞生。

从虚拟数字人类型来看,这些数字员工既有偶像型,也有功能型。偶像型专注于品牌营销推广工作,功能型则主要从事于客服、风控等基础业务工作,数字员工在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已凸显出一定的商业价值。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产物,活跃于金融场景的虚拟数字人不仅迎合了金融业务降本增效的需求,也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交互体验,增强了用户黏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虚拟数字人暴露出智能水平低、交互能力弱、人性化不足等缺点,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服务。简而言之,这些数字员工的“类人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笔者认为,受制于技术等多重因素,虚拟数字人由“类人”向“智人”迈进,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依然漫长。

当前形势下,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战略重要性愈加凸显,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数字人更像是多种新技术交织融合的综合体,它的数智化水平主要取决于技术实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是如此,种种优秀成果的背后实质是先进技术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掌握了先进技术,即掌握了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英国金融监管局:需要制定全球性规则,监管加密货币 下一篇:欧洲央行:应对比特币等PoW币课征交易碳税 否则应禁止挖矿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