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金色财经 阅读 35342 2022-7-8 14:52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互联网从上世纪90年代诞生至今,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世界。我从2000年拥有自己的第一台 PC 开始接触互联网,到如今成为 Web 开发者及站长,也有22个年头了。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图源:网络,世界上第一台万维网服务器

在讨论 Web3.0 之前,我们不妨看看 Web1.0 和2.0都做了些什么。就拿我本人说吧,我1996年上小学时,互联网的概念就早早出现在了电视节目里。那时候,上海的计算机教育可能是全国领先的,我们有计算机课程,学习 Microsoft Office 办公软件以及 LOGO 编程。

4年级的时候,做教授的奶奶说将来计算机和英语很重要,要从小学起,于是爸妈给我买了我的第一台电脑。那是一台三星品牌机,20G 硬盘,128MB 内存,Windows 98 操作系统,加一个17寸纯平显示器,在那个年代可以算是非常高配了。

配置电脑的时候,特意加装了一个 56K Modem。可能现在的少年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Modem 中文名叫调制解调器,也叫“猫”,它通过固定电话的电话线拨号,让计算机连接互联网。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图源:网络,电话拨号上网用的调制解调器

拨号的时候,蜂鸣器会发出“滴滴,哔哔哔”的声音,因此当年电视节目里常用 Modem 的拨号音作为连接互联网的代表 BGM。我至今记得,当年上海的上网号码是8888和8163。猫的理论速度是 8KB/s,实际速度通常是 4-6KB/s,这对于现在的少年来说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几乎等同于无法上网。但那时候的互联网,即 Web 1.0,全部都是纯文本只读内容,甚至图片都很少,可以比喻为电子报纸,你只能看,不能发表意见。我用 Internet Explorer 5.0 打开的第一个网站,是新浪网。Web1.0 的时代,图片打开的时候,是像面条一样一丝一丝加载出来的,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加载个2分钟都是很常见的。

那时候的网,连百度都还没出现,甚至谷歌都还是个婴儿。现在的少年可能无法想象,那时候要找一个网站,只有两种途径:雅虎搜索引擎、纸质的黄页。现在的少年可能也不知道黄页是什么,它最早应用于电话号簿(也是纸质的),当年上海有一些出版社会定期印刷网站网址的黄页,在街边的书店、报社就能购买。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图源:网络,中国第一个校园 BBS

Web1.0,唯一能由用户产生的内容是电子邮件、聊天室及 BBS 论坛。当时新浪网聊天室是纯网页版,大厅里分为好几种话题的频道,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入聊天室,和全国的网民通过纯文本交流,是的,一开始甚至还没有表情包,也不能发图片。而聊天室使用的技术 AJAX(只刷新局部页面而不是全部以提高网站响应速度的技术),在后来的 Web2.0 时代被发扬光大,成为了技术基础。

Web1.0 的时代,互联网和电脑、手机一样,都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附加品,如果没有,也不会影响正常的世界秩序。那时候没有网络审查,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所有有价值及有害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精妙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2003年,上海开始普及家庭宽带。那时候的宽带,虽然只有 50KB/s,但比起 Modem 的 4KB/s,让互联网应用的可能性一下子扩充了不少。互联网也开始步入了 Web2.0 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时代。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Web2.0 的互联网不再是单纯的输出只读内容,博客社交网站的出现让用户能够发表自己的内容,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开始拥有了身份。建立博客网站甚至不需要用户懂计算机技术,只要在博客平台(例如新浪)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开通。要说有代表性的 Web2.0 产品,可能就是微软的 MSN 以及腾讯的 QQ 空间了。后来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校内网(后改名人人网)把 Web2.0 推向了新高度。

互联网也开始成为商业公司赚钱的工具,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了解用户的兴趣及需要的商品,从而在网页上投放有针对性的广告,是一笔不小的生意。亚马逊、淘宝网的出现也促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而现在发达的互联网应用,如外卖、在线教育等,更是革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命。

计算机和网络不再是生活的附加品,而变成了必需品,互联网开始反过来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可是殊不知,在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出卖了自己。如果你没有为一个服务花钱,那么你自己就是商品。由于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太多关于自己的足迹,导致算法可能比你的家人更了解你。等到我们意识到隐私保护的时候,已为时太晚。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如果你的用户肖像仅仅是为了推送商品,可能还没有什么害处。但有时候,用户的数据会被别有用心的公司,用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大选曾经就被一家叫 Cambridge Analytica 的公司,通过和 Facebook 勾结,给美国人民定向推送有偏向性的内容,从而操纵选票。Netflix 纪录片《The Great Hack》详细介绍过此事件。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图源:网络,The Great Hack 纪录片海报

少数商业公司掌管了大量人的身份和数据,是 Web2.0 的特点以及问题。这些商业公司的道德底线在哪里?用户自己无法掌握。法律通常落后于新诞生的技术,以至于在国内外有数据及隐私监管法律法规之前,这些商业公司可以使用用户的数据为所欲为。

在我国,由于法律要求的互联网服务实名制,让隐私保护及数据泄露问题更可怕。一旦这些实名数据被黑客卖给了骗子,那后果会相当严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到过诈骗电话,能够精准说出你的名字、地址、购买的商品,甚至你父母、孩子的信息,冒充客服、公安人员进行诈骗。这就是身份信息通过互联网泄露的例子。

另外,由于 Web2.0 用户产生的内容以及其身份均由互联网巨头管理,因此内容管制变得相当容易。用户发表了让公司不喜欢的内容,就会被随时删除,甚至用户发表的并不是违法违规内容,都会被这些互联网巨头冠以违法的名义删除,这让垄断限制言论自由都变得相当常见。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这些都是中心化最明显的缺点——用户无法防止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作恶。人类需要下一代互联网,一个能被信任内容不可篡改、自己的数据能由用户自己掌握的互联网。于是 Web3.0 的理念就诞生了。利用区块链技术,Web3.0 的想法是让互联网去中心化,用户的身份以及产生的内容不再保存在个别公司的服务器上,而是分布全球的区块链网络中,区块链网络用于保证数据的可信以及无法篡改,也没有人可以随意删除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因为对内容的控制,不是某一家商业巨头或一个政权说了算,就算想尽方法删除一台或者几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在庞大的区块链网络中,也会立即被认为不可信,从而被其它服务器上的数据同步回来。

Web3.0 的去中心化身份(DID)亦是如此,用户的账户不再由个别互联网巨头管理,身份数据一样保存在分布全球的区块链网络中,并且只有用户自己可以控制,用户授权谁看哪些数据,谁就只能看到哪些数据,从而用户可以完全控制其身份的用途。

Web1.0与 2.0 亲历者眼中的Web 3.0 与信任协作

本体的 ONT ID 正是这样一种 DID 的实现,它是一个拥有数据授权和所有权确认的自治系统,从而将真正的控制权授予用户。ID 生成、存储、更新和其它关键操作的整个过程本质上完全自动化去中心化,从而允许用户完全控制和拥有可能与他们相关的任何数据。

DID 也能用于用户的信用的监管,因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一旦某 DID 代表的用户或公司作恶,没有任何一个集权能将作恶记录删除,这对于要求反欺诈,反洗钱的金融等领域至关重要。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来源链接:https://www.jinse.com/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标签: Web 3.0 Web2.0
上一篇:为UNI赋能!The Block前研究员呼吁Uniswap进一步去中心化 下一篇:NFT 金融化:存在哪些机会?面临哪些挑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