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进场 中国NFT何去何从?
近日,一张中国NFT平台二级市场资质要求在圈内悄悄流传,如果消息属实,90%的NFT公司将哭晕在厕所,尤其最后一条,相信绝大部分都搞不到。而此种发展情况也不难预料,散户投资者99%都不理性,我们国情下流通确实会带来很大后遗症,买那么多JPG图片干啥?
网传中国NFT平台二级市场资质要求
我认为,目前国内NFT只能定性商品去做一级市场交易,如果需要具有金融属性做二级市场交易都需要政府发牌。以目前政策走向,市面上大量二级的平台大概率将被弄残。随着监管进场,中国NFT该何去何从?
我们不妨后退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对比下中外NFT异同,并从中找寻因地制宜之道。
1.技术角度对比
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技术上的基本常识。首先,不管是公有链还是联盟链,技术上本质都是区块链,都能保证链上的数据和资产不能篡改,从而确保资产安全。不是说用了联盟链就不是区块链,资产就不安全了,不要对联盟链有技术上的偏见。链都需要节点维护,所以任何一条链都有可能不存在。其次,海外公有链用户自己存储私钥,国内因为用户体验考虑由平台托管了私钥,当然也可以根据客户对资产安全性的需求,帮助用户自己掌握私钥。最后,公有链和联盟链都代表着数字民主的方式,联盟链的高性能、低成本、可监管更有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正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适合中国。
2.商业模式角度
海外的NFT模式无法套用在中国市场,就像谷歌、Facebook没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但是绝对不影响中国互联网诞生BAT。中国特色的NFT既不是虚拟货币、也不仅仅是数字藏品。特别是这几天的币价暴跌,试想如果老百姓都冲进去了,会给多少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中国一二级市场是分离的,NFT平台只能做一级市场销售,二次交易要在有牌照的交易所交易。国内NFT先有价值再做流通,海外先做流通再有价值。在支付端,国内使用法币支付,海外使用加密货币支付。
3.交易平台角度
主流的NFT交易平台都是中心化的,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不是针对某一个平台,而是说在做的所有NFT交易平台。中心化的平台可以控制平台用户的资产。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参与监管,平台如果耍流氓,用户的资产如何得到保障。所以实名制某方面也是确保资产安全的一种方式,如果纯匿名,用户一旦私钥丢失资产也会无法证明。俄罗斯用户因为政治原因受到一些加密货币交易场所的资产冻结,就清楚在交易平台上的加密货币并不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在海外的加密货币资产也是风险极大的。
4.用户社区角度
海外的NFT用户以币圈投资和时尚社交需求为主,国内以艺术品收藏和参与企业数字营销的用户为主。整体都是对前沿科技,潮流文化感兴趣的用户。国内用户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内容社交平台交流NFT的相关信息。海外社群参与需要通过Discord、推特等社交平台实现,因为需要翻墙使用不符合国内用网规定,从而不利于形成国内NFT的大规模消费。对于海外IP需求用户而言,我们相信海外的IP未来会到中国合规的区块链上来发行,毕竟海外的商家也不会对中国巨大市场排斥。
5.监管方式角度
国内NFT监管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防范虚拟货币炒作风险,二是管控平台二次交易产生的金融风险,三是版权保护问题,四是防范数字艺术品开展洗钱和恐怖融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下称“三协会倡议”)。国内NFT市场监管虽然看上去很严格,但其目的终究是为了能让NFT更健康有序发展。国外NFT现阶段比较自由,但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针对NFT从业者发出传票,对NFT是否能定性证券监管开展调查。美国财政部也指出防范NFT作为数字艺术品涉及洗钱与恐怖融资的风险。所以不管在哪里,监管一直在路上。
6.NFT价值角度
NFT的价值体现离不开背后IP的发展。国内选择有影响力的IP来发行数字藏品,现阶段以数字文化艺术品收藏和消费行业数字营销的场景为主,但我们认为与实体产业数字化融合会价值更大。但国内现在主流的数字藏品IP存在没有商业开放性,IP陈旧且没有个性化的数字复制品等问题。海外UGC的创作方式会产生更多的IP形态,从而塑造创作者经济的新形态。通过更包容的IP商业授权机制,便于IP更好地在不同行业应用,帮助NFT能够更好的出圈。国内外NFT价值实现路径不一样,海外的通过币圈社区共识形成流通,通过二级市场交易炒作带动价值提升,未来主要应用在虚拟产业、社交、游戏、元宇宙方面。
同样是有金融属性的房产和股票交易,除了体量太小的,哪怕是文交所都没有完全民营的。回归核心,监管进场,中国NFT何去何从?最好的办法,先做一级,帮助用户打通二级。平台目标是交易量,这其中,技术是基础能力,不是成功的关键,只能说没有的话都进不了门。关键在于从业者能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和创新模式,尤其对B2C交易平台最核心的运营能力,诸如如何搞定优质IP和C端流量等。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