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火热“出圈”,为何背后有人“埋怨”?

元宇宙见闻 阅读 25 2022-5-19 17:58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数字藏品火热“出圈”,为何背后有人“埋怨”?

如今,在区块链和互联网的驱动下,“收藏”一事似乎改天换地。

曾经,“收藏”大多是收藏一些古董老物件、名人字画等等,后来虽然延伸到了鞋子、手办之类的,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实物”这个范畴。不过,随着NFT中国化的快速实现,“数字藏品”迅速走红,在“虚拟”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平台达到了约300家,仅2021年藏品发售数量就超过450万份。据数据领域研究平台头豹研究院测算,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

不再拘泥于传统藏家们,许多普通人也都纷纷入手数字藏品,使得这片蓝海愈发广阔。数字藏品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哪些机遇?又隐藏了哪些挑战呢?

从NFT到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火热“出圈”,为何背后有人“埋怨”?

数字藏品的源头是NFT。而在国外,NFT的热度更甚。

2021年初,一位数字艺术家仅仅是将自己曾经创作的数千张画作组合成为一幅数字艺术作品,就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6934万美元的天价。这名艺术家叫Beeple,这幅作品被命名为《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

除了数字艺术家们赚得盆满钵满外,诸如无聊猿此类的NFT IP也收获巨大。此外,诸多明星艺人、体育球星等都相继投资NFT,或者干脆联合发行NFT,不想错过这一块大蛋糕,可见NFT的市场利益有多么诱人。

那到底什么是NFT?一般来说,NFT是指非同质化代币,相对于比特币、以太坊等同质化代币。NFT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特性,简单而言就是数字资产的身份证。

在国内,受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影响,NFT化身成为数字藏品,开启了快速发展之路。虽说数字藏品脱胎于NFT,技术原理基本一致,但是两者之间依然不能简单画上等于号,在发售方式、交易规则、实际玩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眼下,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大厂都已经深度布局,更多的市场主体也来蹭一蹭热度,或开发了专有数字藏品平台,或引入了数字藏品概念。在此形势下,数字藏品行业生态圈正逐步建成,市场规模也在稳步提升。

行业发展喜忧参半

数字藏品火热“出圈”,为何背后有人“埋怨”?

数字藏品的发展自然是有利的:

一是激活了传统文化市场,带动了相关消费市场,甚至还溢出到了汽车、航天等实体领域;二是推动了国内在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市场化应用方面的加快发展;三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及现代文化的创新;四是数字藏品发行绿色环保。

当然,有利之外也有弊。

例如,不少人直言,现在数字藏品平台是多了,但是藏品本身的质量却一言难尽。有些平台推出的藏品“品相低劣”,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收藏的价值,纯粹是靠着噱头在吸引一些所谓“藏家”。

也有人“埋怨”,虽然不少数字藏品限定了售卖的份数,但是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增发呢?而且有些数字藏品平台还存在着付了钱却迟迟不到货的情况,实在是让人不放心。

确实。目前,数字藏品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不乏许多浑水摸鱼的平台试图借此捞一笔钱,藏品设计水平差、内容粗制滥造、艺术价值低下等问题显著存在。

另外,平台“跑路”、套钱骗局、交易乱象等也都是数字藏品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因此,数字藏品要想可持续发展,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摸索和洗牌阶段,同时国家在法律监管等方面也需要加快完善,给一路狂奔的“野马”套上必要的“枷锁”。

一言以蔽之,就是不管数字藏品也好、又或其他新技术新业态也罢,秉持宽容之心而不能纵容,允许开拓创新而不能肆意“闯祸”。如此,方能体现价值,才有大好未来。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来源链接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标签: NFT 数字藏品
上一篇:稳定币崩盘!需要更好的法规来保护消费者 下一篇:“文化数字化”新政出台 数字藏品发展喜中有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