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下的乌克兰,加密货币来支撑
导读:截止北京时间3月11日11:50,乌克兰收到的加密货币捐赠已经超过1亿美元。其中乌克兰政府官方地址累计收到约4855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战争危机使其传统金融体系崩坏,寻求建立以加密货币为主导的新金融体系,是维系乌克兰经济稳定的策略。
新闻资讯
截止北京时间3月11日11:50,乌克兰收到的加密货币捐赠已经超过1亿美元。其中乌克兰政府官方地址累计收到约4855万美元的加密货币。
2022年2月26日晚11点,乌克兰副总理兼数字化转型部部长Mykhailo Fedorov发布推特表示,乌克兰对外接受加密货币捐款,并披露可供捐款的BTC、ETH、USDT地址,到现在已经过去11天时间。
捐款号召发出后,加密世界从普通投资者到加密巨头们都积极响应,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FTX、以太坊、波卡、波场、币安、Uniswap等都先后发声响应,波卡、波场甚至希望以更多捐款的承诺换乌克兰放出自家的钱包地址。
到目前为止,乌克兰除了原本三个收款钱包地址外,还新增了波卡、DOGE捐款地址,并表示会继续扩大至其他加密货币。
战争危机使传统金融体系崩坏,寻求建立以加密货币为主导的新金融体系,是维系乌克兰经济稳定的策略。
早在2021年9月,乌克兰议会便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密货币合法化的提案,虽然提案当时被总统Volodymyr Zelensky以“乌克兰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由否决,但也为乌克兰加密货币合法化提前铺好了路。
乌克兰拥有4400万居民,其中有超过500万人是加密货币投资者,占比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1%,承认加密资产的合法地位,不仅能使乌克兰人更方便、安全地进入虚拟资产市场,还能吸引加密领域科技公司入驻乌克兰。
既有国内市场支持,又有外在严峻局势影响,最终,2022年2月17日,乌克兰议会以极高的投票率通过法案承认加密货币的合法地位。
而紧接着的2月24日,乌克兰中央银行暂停了电子现金转账,自动取款机无法使用,这意味着以百万计的乌克兰公民无法获得其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资金,现金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一位乌克兰人发布推特,称其信用卡已经无法使用,奋斗半生存储在乌克兰银行账户中的资产已随风而逝,现在,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些加密货币来保障基本生活。奔赴乌克兰报道的丹麦记者也发布推文称,乌克兰现金稀缺,自己不得已以0.059比特币购买一辆马自达3汽车。
在这样一片混乱中,加密货币成为乌克兰市场中支持商品交易的重要介质,其货币合法化法案在保障了平民基本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为乌克兰政府带来了上万笔捐款以应对其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
乌克兰副总理米哈伊洛·费多罗夫(Mykhailo Fedorov)周四告知公众,该国已决定取消周二宣布的加密货币捐赠空投,现在计划通过出售 NFT 筹集更多资金。
“经过仔细考虑,我们决定取消空投。相反,我们将很快宣布 NFT 以支持乌克兰武装部队。我们没有任何发行任何可替代代币的计划。” 费多罗夫在他的推特账户上宣布。
在乌克兰政府将于3月10日(周四)基辅时间下午 6 点开始空投前,加密空投计划在周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诈骗者开始通过创建一个看起来像官方的假代币来瞄准乌克兰的筹款活动。诈骗者创建了一个假代币,并使其看起来像是加密货币捐赠者的官方空投代币。
假空投在官方宣布的时间前将近一个小时开始,但Etherscan最终将其标记为假的。几个小时后,Fedorov 宣布乌克兰取消了加密空投计划,现在计划使用 NFT 来支持该国的武装部队。
3月8日,乌克兰拳击运动的名将弗拉基米尔·克利钦科(Wladimir Klitschko)计划发布NFT,以筹资支持乌克兰的战争努力,筹集的资金将捐赠给乌克兰红十字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除了体育运动员,乌克兰媒体机构Ukrainska Pravda、Novoye Vremya 和 Hromadske也正在计划推出NFT,欲筹集 100 万美元,这笔资金直接流向媒体自身,以支持在战争中的报道。
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副部长Alexander Bornyakov也曾表示,2021年乌克兰加密货币行业增长了四倍,远超过其它经济领域,是乌克兰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政策环境友好的乌克兰还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加密货币用户数量已进入世界前五,《纽约时报》更是报道称,乌克兰加密货币的日交易量远远超过了其法定货币格里夫纳。
乌克兰对西方来说是一个有合法性的政权,战争使它得到了西方公众的广泛同情。乌克兰使用加密货币进行国际筹款,有助于展示区块链在快速结算和弹性交易处理方面比传统货币的优势。尽管乌克兰筹集的加密货币资金与来自传统金融渠道的资金相比微不足道,但它使区块链作为传统银行轨道的合法挑战者出现在世界地图上。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