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的币圈之殇:914传言与大国金融竞争
最近几天一直有一个914(即发文的今天9月14日)国内会出红头文件进一步加强国内币圈监管的传言。目前是传言,而最终到底是不是谣言,大概到晚上就知道。国内币圈大致都是惊弓之鸟,因此最近几天的大盘下跌也有人将这个传言视为原因之一。
本文不去纠结914传言到底是不是真实的那么一回事,而想探讨在币圈春节后一连串的监管到底是什么动机?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归因于阻断资本外流或者维护国内金融秩序之类浅白表面的理由,但总感觉有些不对,因为这些都是战术性的,阻断资本外流似乎无需如此激进,有很多其它手法,例如拿到国内币圈的大数据不是更有效吗?
同样币圈对影响国内金融秩序似乎还离得很远,一个小池塘如何影响大海呢?而整顿国内互联网金融秩序顺手对币圈搂草打兔子,或者为央行数字货币DCEP开道清匪,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释。所以在观察上半年各项监管打压政策的同时,蓝调一直在思考背后的深层逻辑到底是什么?显然,知道逻辑和动机才能研判政策的进一步走向,才能预知未来可能趋势,从而研判国内币圈宏观环境,为研判行情提供参考。
无疑,国内监管的相关动作,从币市的客观效果看是主动地“不争”,导致国内币圈被迫简单粗暴地放弃了对比特币等方面的控制权和影响力,在很多国内币民看来,有点主动向美国财阀放弃阵地的意思,所以很有点“怒其不争”或者“逆世界逆历史大势”的感觉。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这里谈一下本人自己几个月来思考的结果,算是一种可能性的猜测。
本人以为,从央行数字货币DCEP开始试点开始,国内已经走上了一条与美国主导的西方国际金融系统逐渐切割的独立发展道路。DECP本身就是一个明证,从与美国全球金融体系竞争的角度,单单一个数字人民币并不足以动摇这个体系,但想一想,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DECP的逐渐全球采用,各国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推出自己的数字法币,群雄并起才是最可能的现实,否则让中国独享数字法币的利益吗?而法币数字化会导致什么改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金流通可以无需银行账户,一个数字钱包和钱包账号就可以完成现有银行的转账功能,完全可以不依赖银行账户就能进行便捷转账,包括跨境转账。而如果数字法币群雄并起,美国全球金融体系的最大支柱,即依托银行的SWIFT结算系统基本上就自然地被“不废而废”。这大概率会构成去美元化的最大支柱。
为什么国内大概率是与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逐渐切割呢?蓝调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尝试实际上并不能算成功。10几年前国内依据当初改革开放在生产体系融入国际生产体系的经验,试图在金融领域也复制,但时至今日,人民币在国际结算总也不过占2%多一点的比例,不要说追赶美元和欧元,甚至与英镑等都相去甚远。摆明了,想在一个别人早已定义和固化并占据绝大优势的圈子里开创新局面,几乎是不现实的——金融领域不是生产领域可比的。所以更好的选择是另起格局,重开天地,DCEP应该就是这种思路。
二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入这个美国主导的金融秩序到底是利是弊?现在的美元主导金融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的体系。按照IIF(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数据,到2021年1季度末,全球债务是289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3.6倍。如此庞大的债务,主体当然就是美国和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想要如此庞大债务还没有资格。所以融入这样一个体系,从债务角度看就要做好被迫承担发达国家债务的可能性,本来是交易,但容易被迫成为股东,关键股东都被迫承担债务。接轨过甚,就易于被感染,美国和西方国家巴不得将债务通过各种手法转移给类似中国这样的国家。从这个角度,融入这个体系真的利益大于损失,或者说收益大于风险吗?开放了生产和贸易,真的必须推进到开放金融吗?
美元在不断超发,不但带来债务的飚增,而且推动着美国金融界的“金融创新”,各种“创新”的目的之一自然是将债务推广和销售出去——超发的美元必须购买成物资,或至少也必须被投资者所购买,本身就是在追求一种通过超发而实现的财富再分配,目前疫情下的逆全球化使得这一过程并不顺利,大量美元没有被推销出去,滞留在美国的银行中,这导致风险的累积。在这种时刻,继续开放对接美国主导金融体系的风险显然也会增大。
所以,本人认为币圈监管的深层逻辑动因源于这种彼此金融体系上的切割和分离。国内金融体系短期做不到全球化,但可以做到区域化,逐步发展和建立一个以数字人民币为载体,以“一带一路”为主要发展区域,而以国内内循环为基础市场的新金融体系。这个体系相对美国的全球金融体系当然较小,但较为安全和可控,更符合“金融为实体服务”的逻辑。
因此,国内金融体系与现在的这个美国为主国际币圈的切割也必然是坚决的,不会回头和更改。对于国内人员的参与,难以完全禁绝,但会长期保持压制使之保持在一个可控的小范围内,防止其扩大。所以,国内币圈,恐怕未来长期而言也是一个灰色领域。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