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研所:已率先在数字人民币等多个研发项目中积极探索区块链应用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做了大量探索,应用成果初步显现。
近期,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副所长狄刚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上指出,数研所已率先在数字人民币等多个研发项目中积极探索区块链应用。
对于“数币”试点的最新进展,狄刚介绍称,作为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和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民币北京冬奥场景试点工作正在稳妥有序地推进中。
区块链金融应用实现突破
“一方面,区块链在数字金融中的应用已从拼专利走向了拼实力,从找场景变成了建生态,区块链发挥越来越多的价值优势。”狄刚表示,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农业金融、贸易金融、普惠金融、社会城市、“三农”、民生等领域实现落地,部分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包括贸易金融、信息共享、外汇交易、股权交易等。
狄刚称,在数字人民币体系中,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统一的分布式账本。人行作为可信机构将交易数据上链,保障数据真实可靠,运营机构可进行跨机构对账、账本集体维护、多点备份等。
在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的支持下,数研所与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共同参与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共同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技术可行性。狄刚表示,作为该项目技术委员会的主席,数研所已探索使用分布式账本搭建的货币桥测试平台。
除数字人民币外,据狄刚介绍,数研所还承担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建设工作,以信息可穿透、信任可传递、信用可共享为目标,完成基于区块链的贸易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此外,数研所还积极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牵头开展多个区块链国际标准制定,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推动区块链评估规则、安全规范、互联互通、贸易金融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区块链金融应用仍存六大挑战
狄刚直言,虽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领域已经拓展了较多应用场景,但仍面临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在他看来,体系架构方面,区块链技术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仍存诸多问题,需要关注侧链、多链、硬件加速、链上链下协同等解决思路。
随着金融科技的大范围应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受到更多关注,202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对于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狄刚表示,从隐私保护来看,目前区块链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主流隐私保护技术的局限性仍较大,需要从理论层面创新,也需要从工程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在信息安全方面,他认为,区块链面临自主可控、开源许可、量子计算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创新,包括智能合约、形式化验证、合约安全以及DID分布式身份等。
从监管角度来看,狄刚表示,区块链的节点中还有较多匿名化和密态化,去中心难以监管,建议通过隐私保护技术和监管探侦技术结合,实现穿透式监管。
“在融合集成方面,区块链和传统技术的集成和兼容性有待加强,存在技术摩擦。”狄刚认为,应加强区块链基于传统技术的继承改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研究。
在标准体系方面,狄刚进一步指出,区块链互联互通性较差,核心技术标准与应用标准不够,这需要加大互联互通标准体系的建设力度。
区块链应用八大破局之道
面对机遇与挑战,在狄刚看来,区块链技术可从八个维度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基础理论方面,加大基础理论研究,数字金融技术实践往往快于技术理论的发展,需要加大体系架构、可信技术、共识算法、密码理论等方面的技术理论创新;
(二)核心技术方面,打造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合约创新、区块链网络技术、芯片和硬件,以及跨链、监管审计、威胁监测等;
(三)标准支撑方面,制定核心技术标准,建立标准体系,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四)在专项示范方面,积极推进重大专项和示范应用项目,通过示范项目撬动并引领产业;
(五)在产业协同方面,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协同拓展场景,推动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应用的衔接和转化;
(六)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技术和业务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加大战略人才资源储备,形成人才梯队;
(七)在生态共建方面,建立全球的生态系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八)在政策与资源保障方面,推出产业引导政策,提出技术创新、成功转化和激励机制,并形成国际化的协同机制。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