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数字人民币在苏州吃喝玩乐
数字人民币公测一周年之际,木星团队特别策划数字人民币专题体验篇。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已经为大家简单介绍了部分试点的落地情况,以及当下丰富且广泛的应用场景。
那么,作为全国数字人民币首批试点地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所在之地——苏州,现在的数字人民币发展情况如何呢?跟随我们的步伐,带大家来场沉浸式消费体验,感受下使用数字人民币在苏州吃喝玩乐的快乐吧。
多场景体验数字人民币支付
前不久,苏州官方城市生活服务App“苏周到”通过常态化疫情防控答题抽奖活动发放了公交出行数字人民币红包,总额高达200万元。中奖用户可使用该红包在大市范围通过“苏周到”的一码通”扫码乘坐公交车。笔者和团队小伙伴都幸运地抽到了这份红包,因此决定本次使用公交出行,前往我们数字人民币的初次体验场景——苏州高铁吾悦广场。
在正式出门前,我们在各自的应用商店中都未搜索到数字人民币APP下载,通过“苏周到”中奖页面的指引才获得了数字人民币APP。其中,安卓用户可通过“操作指引”中的内置下载按钮直接下载,而苹果用户则是获取兑换码,然后打开App Store,进入“兑换礼品卡或代码”中直接兑换下载。
打开 APP以后,先用手机号进行账号注册,完成后可选一个银行或者支付宝来开立自己的第一个数字人民币钱包。可以看到除了五大行和邮储银行能开立钱包外,还有被称为网商银行的支付宝也已接通,而下方的微信对应的金融机构微众银行目前则处于即将开通的状态,尚不能使用。
根据“苏周到”提示,我们开通了农行的钱包,20元出行红包随即到账,之后就通过页面右上方“扫码付”边上“更多”按钮中的“子钱包”,向“苏周到”推送数字钱包子钱包,之后就可以进行免密便捷支付。
APP内的整体页面非常简洁直观,中间展示的是农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对应的是logo的绿色,其中具体金额可以选择隐藏。上滑可进行付款操作,下滑则是收款页面,提示有“碰一碰”和“手机号快速转钱”两种支付方式。
点击页面内的“钱包管理”(安卓显示为“充钱/存钱”),可以看到自己账户的余额与交易记录,而钱包名称边上的“币信息”,展示的应该是账户内余额的构成,每笔赠送的红包和转入钱包内金额都有具体时间显示,且分别有各自的价值凭证,可通过“查看详情”了解。
此外该页面还可以进行“存银行”和“充钱包”的操作。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开通的是哪个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即便没有该银行的银行卡,在开通钱包和充值过程中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充值和存银行的时候可以从别的银行APP中进行付款,或者直接存到自己已有的银行卡。随着账户内本次活动基金的到账,我们的数字人民币体验正式开启。
体验使用第一站就是交通出行场景。经过前面的成功设置,我们直接打开“苏周到”APP的“一码通”页面,在支付方式中选择“数字人民币-农业银行子钱包”即可。上车后直接将二维码对准扫码处就能快速完成支付,同时还能在数字人民币APP中还能找到交易记录。
来到目的地以后,我们先在商场内逛了一圈。经过美食、服装、音乐培训、家电等不同类型的门店前,可以看到有些商家的柜台前有摆上数字人民币“碰一碰”与二维码支付一体的立牌,有些则将数字人民币可支付的标识贴在门店醒目位置上。
当然也有部分商店没有任何标志,我们进入那几家门店询问是否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得到的回复是“暂不支持”。
临近中午,我们找到了一家可以进行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南枝记”餐厅进行就餐。在结账过程中,经过店长同意,我们进行了两次付款,分别尝试了“碰一碰”与扫码。
这一步中,“碰一碰”需要打开NFC,并将数字人民币设为默认支付方式,之后手机触碰立牌上方有芯片线圈的地方。而扫码比较简单,直接点开钱包右上角“扫码付”即可。
经过初步操作后就会转至付款页,输入应付金额后付款成功。随后店长还要求我们出示下付款成功页面,并拍照做记录以便对账。
下午,我们继续参观商场,并在部分门店内与工作人员和店内顾客简单聊了一下关于数字人民币的话题。觉得有点口渴后,我们来到了鲜芋仙门店购买饮品。这次,当我们提到想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时,老板主动打开自己手机向我们出示了数字人民币付款码。和支付宝、微信差不多,通过扫码我们再一次完成了付款。
至此,木星团队的体验之旅暂时告一段落。经过这次实地探访,我们不仅切实感受了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便捷,也了解到目前部分人对于“数字人民币”的认知与看法。
部分人群眼中的“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试点最广泛的场景,就是面向C端用户的各项日常生活消费场景。我们在尝试使用数字人民币买单,体验消费过程的同时,也从两位店家口中听到了一些对于数字人民币不同的感受。
第一位受访者是南枝记的店长,他对于数字人民币收款的流程比较清晰,但是当扫码支付结束后,这位店长要求对我们付款的页面进行拍照,对这一行为我们展开了提问。
这位店长表示,虽然数字人民币在消费者端使用起来与其他支付方式没有区别,但是在他们店内的收银系统中,还没有打通数字人民币记账的接口,顾客扫码支付的钱是汇入老板个人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因此对于店长来说,需要再进行额外的拍照记录,才能和财务对清账目。
由此可知当前,数字人民币已经面向C端用户开展了广泛的主题活动,但对于B端场景的扩容仍有待加速;提升商户侧服务,实现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提升企业间的支付效率,实现更多合作共赢,这或许将成为数字人民币快速推广的重要支撑。
第二位受访者则是吾悦广场鲜芋仙的老板,他对于数字人民币的收款流程更为熟悉,还给我们展示了商家端的数字人民币App界面,其中有近期的店内收款记录;并且说明了自己店内的收银系统中,已经录入了数字人民币收款的接口,避免了反复记账的麻烦。
他表示,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的顾客不算特别多,主要都集中在“五五购物节”等大型活动期间,抢到数字人民币红包的用户会很愿意使用这种支付方式,但能明显感觉到大部分顾客还并不熟悉相关的app操作,有时候老板也会亲自上阵为顾客讲解怎么使用数字人民币红包。
对于他而言,自己也是“苏周到”活动的幸运儿,也使用过数字人民币红包进行日常消费。他认为数字人民币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与其他的移动支付方式没有区别,也很期待未来能体验数字人民币发放工资等其他多样化的场景。
此外,我们也随机访问了几位顾客,其中稍微年长一点的几位顾客表示没有听过数字人民币,但也对其很感兴趣,向我们简单询问了一下。而几位结伴的年轻女性顾客则表示听过,其中一位在之前的活动中还曾抽中过数字人民币红包并进行消费。她表示红包优惠很划算,使用感觉上基本和微信支付宝一样。
数字人民币是否会取代第三方支付?
虽然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之间的支付体验差不多,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本质区别。前文有提到,数字人民币是“钱”,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看做是“钱包”,是法币的支付通道,因此实际上它们也可以装载数字人民币。结合之前官方发布的相关信息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还有以下这些区别与优势。
数字人民币支持双离线支付交易。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比较依赖互联网,交易双方必须有一方在线才能完成支付。而数字人民币能够像纸币一样支付,付款人和收款人只要保持手机有电,即使没有网络信号,也可通过钱包间“碰一碰”的方式完成交易,整个过程更为便利。
数字人民币降低支付结算成本,无需“服务费”。目前微信与支付宝的提现,都需要手续费。而数字人民币不计付利息,具有非盈利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执行与现金一致的免费策略,央行不收取商业银行的流通费用,商业银行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兑回服务费。
数字人民币支付效率更高,安全隐匿性更强。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间存在壁垒,如支付宝和微信之间就无法进行直接转账。而数字人民币可以打破支付障碍,在银行和各支付工具之间实现相互流通转账。并且数字人民币支付无需中间平台,不用再授权第三方平台交易记录与信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实现小额匿名支付,大额可追溯,安全隐匿性优于微信支付宝。
此外,任何交易场景都必须无条件接收数字人民币。因为数字人民币的功能及属性和纸币完全一样,具备国家的法定效力,所以任何收款人都不能拒绝接受,而微信支付宝支付,收款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
在数字人民币进行公测之初,有不少观点认为数字人民币钱包将要替代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钱包。但随着试点的稳步推进,人们发现多种支付方式可以并存,数字人民币并未改变现有支付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官方也对数字人民币是否会替代第三方支付,替代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担忧进行过多次澄清。
在今年6月的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也明确表示,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不是竞争的关系。支付宝与网商银行,微信与微众银行,结对出现在第二批民营机构数字人民币试点序列,提供数字人民币相关服务,微信和支付宝将继续承担金融基础设施职能,共同参与发行和流通服务的过程。
尽管第三方支付的江湖地位不因数字货币的落地而动摇,但这也并不代表数字人民币对于第三方支付不会形成任何改革推动力量。未来,支付宝与微信财付通的垄断格局可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稀释,市场上或将形成“两超多强”的第三方支付新格局。
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展迅速,“10+1”发展格局基本成形,目前试点地区分别为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及冬奥场景。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也正式启动“北京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建设。
目前各大应用商店还不能获取数字人民币APP应用程序下载,需经过指定运营机构的邀请才能获得,特别注意的是,直接通过网上搜索下载到的基本都是假冒应用程序,会泄露被银行卡号和身份信息。如果你也想体验数字人民币,欢迎关注我们木星区块链,随时掌握各地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信息,了解更多数字人民币相关资讯。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