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Web3探索,畅想新一代互联网图景

万向区块链 阅读 29819 2021-6-6 08:4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万向区块链蜂巢研习社第59期邀请了邀请到了雷兔科技创始人知县,分享了自己对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图景以及想要达到图景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路径的看法。

感谢蜂巢研习社的邀请,非常高兴今天能跟大家分享我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关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图景以及想要达到图景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路径,讲一下我的看法。

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知县,是雷兔科技的创始人。我个人的经历比较有意思,在北大读了7年计算机,但是还没读完的时候就开始创业了,一直在互联网做支付和流量相关的事情。到 2017 年,我们觉得区块链才是新的朝阳行业,所以从支付角度切入出圈方向,希望通过支付场景把区块链的应用带到圈外去。

当时做了很多尝试,其中做的比较满意的就是让大家在以太坊上可以用 Layer 2 拿DAI等充手机话费,充加油卡,这是我们之前做的产品。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只是把应用场景做到跟互联网体验再一致也没有用,因为使用门槛太高了,用户进不来,所以我们决定换一个方向,先解决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让用户进来,以及进来以后怎么能马上玩起来。这是今天我后面会分享到的一些内容。

过去:Web3.0的发展历程

要讲未来,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历史,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毕竟人类这么多年文明史,互联网短短50年就能扩张到现在这样的全球规模,非常值得深挖。

(1)Web1.0

我最近做了一些考古的事情,看到了很多时间点,这里举了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

1971年,互联网刚诞生2年,Email 就出现了,所以电子邮件是非常老资格的协议。

1993年,第一款图形界面的网络浏览器才出现,就是现在习惯有按钮能点的看网页的浏览器。也就是说,这之前到20多年,用户都是在命令行的界面下在「网上冲浪」,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象到用命令行上网的状态,能干的事情也非常少。到1993年全世界才只有600个网站,可想而知之前上网主要就是发邮件、传文件等互相交换信息里的场景里应用,就是这些现在看上去很简单的应用场景让联网的设备超过了200万台。在网站这种大家熟悉的形式出现之前,互联网已经扩张的算不错了,毕竟那时候的电脑非常昂贵,接入互联网也很难。

1995年,Windows 95 发布,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1600万。

1996年,第一个网页版邮件服务 HoTMaiL 诞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打开网页就能用的这种电子邮箱。它的写法很有意思,大写字母连起来是“HTML”,毕竟HTML标准在那时候才刚出来几年,也算是比较有趣的小彩蛋。

1998年,互联网用户达到1.47亿,同年,Windows 98 这个带着大家童年记忆的操作系统发布。

总结一下这些时间点可以发现,Email 这个 Killer App 对互联网的重要性非常大,在网站出现之前 Email 已经带动全世界的计算机开始互联了,是它帮助互联网完成了“冷启动”开疆拓土,形成了用户基础。那么后面的用户是怎么一下进来的?可以看时间,可见即所得、可以点点点的界面让普通人跑步进入互联网的世界,不然要求他们全用命令行操作,用键盘看网页的体验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

这是我认为的Web1.0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Email,一个是图形界面。分工上是一个负责攻城略地地扩张,一个负责降低进入门槛。

这里我找到了一句引文,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在1996年说的话,大意是他上台的时候(1992年)只有高能物理学家才听过什么是World Wide Web(WWW),现在连他的猫都有自己的主页了。1996年的时候互联网用户其实只有三四千万的水平,不过可能也比现在的区块链用户要多了。

(2)Web2.0

2004年有几个人发起了“Web2.0论坛”,提出了一些概念,2.0跟1.0相比有哪些区别,区别主要三个:

交互式。网页开始出现互动的交互。

用户创造内容,就是后来所谓的UGC。

平台化。

2004年还有个标志性的事件,Facebook创立,这是最早的SNS社交网络的创立。

2005年,YouTube创立,这时全球互联网用户破10亿。

2007年,iPhone发布了,iPhone以前并不是没有所谓的智能手机,可能有小伙伴用过,像诺基亚、三星用的是塞班系统,HTC当年用的是window mobile系统。硬件有问题、系统也有问题,因为不管是硬件还是系统,都是延用桌面操作的习惯设计的,所以非常难用。一直到iPhone开始,新的交互方式出现,现在大家习惯的大屏、多点触控等交互才真正给了手机用户完整的互联网体验,这是移动互联网的里程碑。

2011年,微信发布,全球互联网用户突破20亿。

2016年,微信日活超过7亿,抖音发布,全球互联网用户破37亿。

2021年,微信日活10亿,达到了国内应用的天花板。抖音日活过6亿,全球互联网用户破51亿。

这时候我们发现,Web 1.0 时代搞个1000万、2000万用户都很难,Web 2.0 动辄几亿、十几亿增长就出来了。为什么用户增长的速度快了这么多?基数大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我总结了两点。

一是从工具到平台,1.0 时代我们经常用互联网发邮件、查资料,比如搜索引擎是1.0的重要应用。对我们来说是拿它当工具用的,需要的时候会去用,平时默认是不用、不上网的。到了 Web 2.0 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我们的习惯变成了平时默认是上网的,断网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这就是因为互联网对我们来说不再仅仅是工具,而变成了生活、娱乐的平台。

从工具变成平台之后,用户之间开始产生大量连接,用户的连接造成了UGC爆发(用户创造内容)。相信大家现在已经不会看门户网站了,最多是用一下搜索引擎。平时时间都花在哪儿?浏览朋友圈、聊天、看视频(抖音、快手)、玩游戏。玩游戏不太会玩单人游戏,一般都是网游,这些全都属于UGC,你消费的内容是其他用户生产的,而中间像快手、微信这样的软件原来是工具类的,现在都变成了平台,它提供了舞台让大家更好地创造和共享内容。这就让 UGC 很像当年的 Email,一方面是创造内容的机制,另一方面又是分享内容并新用户的机制,属于内容带着流量一起扩张的 Killer APP。

二是门槛,iPhone 等智能手机出现之后,用户门槛降的非常低。以前长辈们不太习惯上网,主要是因为需要用键盘打字,拼音和键位都是问题;但是有了iPhone这种大屏手机之后,不用打字,也不需要拼音,直接写字、甚至说话都可以,这才是真正的降低了原来根本进不了互联网的人群的门槛。

高速网络也非常重要,现在网络提速降费,以前看视频都要找Wi-Fi,现在4G流量随便看。看视频不怕流量,拍完视频传上去也不怕流量的消费了,这个流程让创造内容、分享内容的门槛得到了大幅的降低。

总结一下关于网络扩张的关键:

(1)让更多的用户进来。

这是必须的,要扩张肯定就要用户进来,但是让他进来和让他能进来是有区别的,我想让他进来但是做不到门槛低,用户还是进不来。像刚才讲过的图形化界面、多点触控都是真正降低门槛的。还包括互联网移动化之后,不需要在家里正襟危坐打开电脑等开机才能接入互联网,随时掏出手机就没有在线,这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门槛下降。

(2)让更多用户产生连接。

只有用户进来还不行,他们之间要产生互动,这就是平台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提升网络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大家可以搜一下,大意就是网络价值跟网络节点的平方成正比。当然单纯的节点是不算网络,这里的节点是指互联状态下的节点。

(3)让给多用户产生和传播内容。

这是价值的沉淀,也是新用户拓展的方法,一举两得。逻辑是门槛降低,再加一些平台激励,带来了UGC的爆发。UGC有进一步吸引用户的能力,尤其是长尾用户,长尾用户的关注点和主流用户不一样,比如说你做了一条视频,80%的人都很喜闻乐见,但是有20%的人就是不感兴趣。如果你发现一个视频根本不想看,但是却获得了很多播放量。这说明如果让你做视频,你肯定吸引不到很多看这个视频的人,因为每个人群能够被触到的点不一样。当UGC爆发之后,不同人做的内容是海量和多元化的,而这样的内容会吸引有各种偏好的用户,这些就是长尾用户。

当下:Web3.0的愿景和困境

历史回顾的差不多了,也总结了,我们来看一下当下的情况。主要是Web3.0的愿景有哪些,现在面临什么困境。

Web3大家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我总结了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

(1)去信任。

一是场景端去信任,这个点是很大的。比如加密货币的支付,它去掉的是银联、微信、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这里有个小知识,大家叫区块链“天使”,因为它是不会骗人的第三方,你是可以完全信任它的。再比如DeFi,以前做金融都有金融机构帮你服务作为中介方、托管方,现在都使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做,这也属于去信任的一个应用。去信任可以降低摩擦,提高效率,用户不需要再跟第三个人打交道,也不需要怕他跑路。

二是关于用户端的去信任,现在用的账户(Google、微信、新浪微博)等事实上都不是你的,“用户知情同意”大家都点过确认的,里面写明了账户都是平台的资产,你只有使用权。Web 2.0 的用户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账户的。但是 Web3 不一样了,Web3 会出现自己的账户,只要大家掌握私钥,这个加密账户一定是你能动别人动不了的。这样的话,用户可以减少对第三方服务的依赖,提升自主性。

(2)互操作。

“互操作”一词听上去非常极客非常专业,说白了就是大家的协议相通,我也按这个标准,你也按这个标准,我可以跟你产生交互,降低不必要的摩擦。秦朝一统天下的时候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就是这个道理。能互操作就能产生交互,就会形成网络,就会产生网络效应,提升价值,这就是互操作的重要性所在。

反映到Web3的现状,有一个说法叫「胖协议,瘦客户端」。比如 Uniswap 大家都知道,是现在非常火的DeFi应用。但你是不是只能从Uniswap官方的网页操作使用这个协议呢?当然不是,比如你还可以用DeBank直接操作,DeBank的界面上目前是直接调用Uniswap的协议的;如果再硬核一点,你还可以用区块链浏览器直接操作合约接口。

这种思路让客户端变得非常轻,有人可能觉得这个客户端做的不好,我做个新的,或者这个有些功能可以给它加的好一点,都会比较简单,但大家最后交互的协议是公开的,谁都可以跟它交互,谁都可以跟它集成,这也就是DeFi乐高的实现基础。

另一个概念是「用户端集成」。这个概念是我非常喜欢AlphaWallet团队提出的,当时听完之后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以前是互联网创业出身,我知道如果想做一些集成获取用户在其他平台上的信息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时候是非常难的。比如说用户有5个信息你要拿,就要集成5个平台,要去5个平台提交申请获取APPID、接受审查,集成非常困难。

但是在Web3的世界里,大家不再需要跟平台申请集成,只要看用户账户本身有没有相应的标记就可以进行集成了。大家经常会领到一些空投,比如说在Gitcoin捐过款、用其他平台做过治理、用过哪个协议、抵押了多少资产,就可以领到按照一定的算法给你空投的 Token。作为空投方不需要跟刚才提到的任何项目方联系,因为这些信息已经在用户账户里有标记了,直接按照链上的信息给目标用户空投就好。

未来当Web3世界来临的时候,空投的可能不仅仅是Token,甚至可以直接空投一个服务给你。比如说有一个去中心化的B站,你买了他的会员,他给了你大会员的Token、NFT。这时候我是一个提供漫画订阅服务的平台,我想找到我的优质客户,比如在B站包了年的年费大会员,我直接给年费大会员Token持有者空投3个月的免费看漫画的权益,这相当于服务级别的空投。一旦把对接的限制、集成的限制释放开,大家都可以高效率地通过用户直接集成的话,可以产生更多新的场景,用户用起来会更加方便。

(3)DAO。

MakerDao给我们树立了典范,让我们看到了非常好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生产力、生产关系是需要匹配的,不匹配的话会有限制。如果我们能通过新的组织形态释放被现在生产公司(比如公司制)禁锢的生产力,也会产生很多新的创新,这是Web3的几个愿景。

但是现在 Web3 点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我总结了一句:“进不来,也留不下”。

(1)操作复杂。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自己是小白的时候操作第一个加密钱包的过程,下APP,如果你是iPhone可能还需要外区账户。下完之后走流程,助记词、公私钥,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反正挺吓人的,不让截屏,一定不能丢,抄完了还得再输一遍。完事儿给你一个乱码当做「地址」,你也不知道是什么。

这就完了吗?并不是。想体验应用你就得去准备Gas费,Gas费哪儿来?交易所,再来一遍,交易所注册、KYC、充值、购买、提现,这一套流程下来,要不是有所谓的「百倍收益」在前面吸引着大家,可能早就放弃了。

一个新的Web时代不可能只有这种超高收益预期的场景,肯定要有各种各样的场景,但是现在这个门槛不可能出现这些场景。

(2)认知困难。

刚刚我说的好多名词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包括ERC-20这种名词到现在大家都还弄不太清楚,一会儿 ERC 721,一会儿 EIP 712,很快就晕了。

(3)成本高,场景受限。

当成本高到这个程度,能让别人跨过这个门槛的只有非常高价值的场景,目前看来基本就是金融场景,其他的Web场景包括生活中用到的场景都很难进入。现在的状态一般用户即便进来也留不下来,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慢慢就忘记了。

然后提两点反思。

第一个,刚才讲Web1和Web2演进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挺顺的,大家也基本都经历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感觉到什么太难过的地方,甚至是欢欣鼓舞地去尝试新东西,主动演进。但是到了Web3为什么很多人被吓跑了?还是思路问题。现在大家更倾向于Web3是颠覆性创新,要求所有人抛弃以前的习惯,跑过来适应新习惯,这个思路是不对的,Web3毕竟是升级,而不是推到重建。

我觉得可能 Web3 的演进应该更像移动互联网相对桌面互联网的演进。区块链作为新技术提供了新的能力,像智能手机作为新的设备提供了新的能力,给大家的网络生活带来了新的改变,大家很快就迁移到新的平台上享受新体验了。移动互联网强到什么程度?2007年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才出现,但是到2017年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已经占据了全球51%以上的流量,这是非常可怕的速度。但这是移动互联网的故事,目前还不是 Web3 的故事。

第二个,Web3作为价值互联网,价值哪来?这是我简单讲的我认为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现在古典价值资产捕获的是基础设施的价值,但新的价值资产捕获的应该是网络价值和内容价值。

未来:关于Web3.0的扩张路径

可以回想一下几年前的加密资产都是什么样的状态,一般都是强背书的,而现在接触到的新一批加密资产是不是有些不太一样,很社区化。我总结了一句好玩的说法,叫“资产内容化、内容资产化”。可以品一品这几个词,翻来覆去代表的意思不太一样。

让Web3扩张的前提还是依照之前讲的经验:

(1)门槛一定要降低。

不能要求用户按你的习惯来做事情。区块链是互联网的一种特例,区块链用的技术并没有比互联网高深,但是互联网应用不会觉得难以接受,是因为这些底层细节都已经被隐藏掉了。现在的 Web3 应用却要求用户全都学一遍底层技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隐藏技术细节,并且按照用户的习惯创建和使用账户。

(2)降低用户创造和使用资产的门槛。

进来以后做什么?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降低用户创造和使用资产的门槛,毕竟咱们常说 Web3 是价值互联网,它的特点是传输的不是内容而是资产。

回到“资产内容化、内容资产化”的概念。在Web3里我们创造的资产能不能跟Web2创造内容一样简单?如果发个朋友圈就让你付20美金的手续费,微信这是不可能做起来的,甚至你跟朋友发个消息还付钱,更是不可能的,但是类比到 Web3 应用的现状就是这样的。现在创建资产的成本太高了,一定要低到作为服务商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补贴的程度。同时体验也要跟发朋友圈看齐,不要搞的很复杂,现在谁发个资产不会写代码是不可能的。

资产的分发和使用不能有前置资本。即便有时候 Gas 费花不了太多,但是需要用户提前准备好,这就会给用户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我的畅想:Web2的UGC,Web3的UGA,其中“A”是指资产(Asset)。UGA 的意义我觉得至少有三个点:

(1)可以固定内容的附加值得。

比如说像之前大火的「马老师」相关视频,不知道养活了B站多少UP主,二创疯狂到直接在搜索里被禁掉。UP主视频变成热梗之后完全可以像故宫文创一样创造一些周边资产来固定梗的所有权,获取额外的价值,甚至可以让大家拿这些资产进行二次价值创造。

(2)可以改变UGC价值分配体系。

我研究过B站UP主的收入分配、收入构成,他们几百万播放视频的收入也就1-2万的水平,大UP主主要还是靠接甲方广告赚钱的。现在的情况下,平台是有非常大的议价权的,一方面压迫创造者,一方面让用户付费,自己收到非常大的利润。

Web3的特点是去中介化,如果能够通过加密资产的方式让UGC的价值用UGA的方式释放出来,可能会改变现有的格局。比如有些新平台为了和现在的大平台竞争,自我革命,按照UGA的方式来做,那么上面对创作者依赖的平台就不是商业实体,而是一个协议了,他就能享受到更大的利益激励,激发更大的创作潜力。

(3)Token经济,进一步提升传播和沉淀率。

Token经济是Web3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新平台的冷启动很有效,而这是 Web 2.0 应用的大难题。另一方面,Token 可以让社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社区的价值都可以通过 Token 凝聚,有利于社区形成向心力,形成区域共识,非常有利于社区的成长。

内容附加上资产之后,就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像游戏里道具「附魔」一样,效果非常好。虽然现在Web3规模不大,但已经有证实的效果,社区的形成都和好多Token模型的设计有关。

时间也差不多了,简单讲一下我们的方案。

雷兔做的方案就是我分析之后认为应该做的两件事情的结合。

首先是一个超低门槛,但是又不在安全性上和去中心化上妥协的网页钱包。

我认为加密钱包,如果你去托管,那你就放弃了去中心化的属性,你做的事情就不是Web3的事情。有的时候一些产品为了用户的便利性,妥协到最后把底线都丢了,那么你做的事情已经舍本逐末,完全变味了。

然后是安全,不出事的时候大家感受不到安全的重要性。有一个网页钱包MyEtherWallet ,当年一度是最大的以太坊钱包,后来被MetaMask取代了,为什么?因为它太容易丢钱了。在浏览器环境下用 javascript 来签名,用 local storage 来存私钥是很可怕的事情,不出事则已,出了事对当事用户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损失,所以足够的安全性也是我们坚守的底线。

具体到产品上,一方面我们实现了低门槛,用户用邮件和密码就可以获得一个加密账户。另一方面直接使用现在互联网的设施,实现了指纹+扫脸这些又安全又方便的方法操作加密账户,并且做到了Web浏览器直接运行,不需要加插件,大家看到的链接点开进去就是加密环境。

为什么能做到?今天我就不展开讲技术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随时找我。几个关键词:CKB、Webauthn、DKIM。邮件+密码,没有助记词,密码忘了怎么办?我们可以发邮件来灾备,但是发邮件是不是就中心化了?以前肯定是,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首创来在链上验证邮件的能力。因为邮件本身是自带密码学证明,已经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人用起来,我们算是首创在链上可以验证邮件的方案。

现在雷兔依托于这样的产品,希望能够带领一部分人先进入到UGA的时代,体验一下用 UGA 模式给 Web3 攻城略地的快感,也看一下能不能迎来各种各样资产蓬勃发展的时代,就像现在的 UGC 一样。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时间。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标签: 互联网 Web3
上一篇:O3 Swap:跨链闪兑的最新进化物种,让原生资产跨链 下一篇:Arbitrum的架构比Optimistic靠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