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上线区块链可信认证服务平台,全国政务上链纷纷落地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其中“区块链+政务”的组合受到广泛关注。广州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共享、透明、防篡改、可追溯等特性,率先在全国上线区块链可信认证服务平台,提供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签章和信息加解密等服务,解决网上提交办事材料的可信问题,这也标志着广州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迈入“可信+”时代。
区块链“数字身份”
据了解,区块链可信认证服务平台基于区块链的共识存证机制,实现从数字证书申请、电子文件签署的业务发起、签署意愿采集、执行签署动作、签署结果验证等全链条信息的随时可查询、可监督、可追溯、可取证,以开放、包容的理念,接入各地区具备资质的可信认证服务机构,做到服务能力互通、互联、互认,从而破解各机构、各部门信任体系各自为政的局面。
个人、企业通过统一的认证后,即可对全市不同政务业务办理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书进行查阅、授权、确认,随时随地进行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实现零跑腿、零见面,政务业务全程在线无纸化办理,同时电子文书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可抵赖性也得到充分保障。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互联网+”时代,群众企业办事都有“数字身份”,但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比较担忧,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能极大限度地保证个人信息的隐私安全。
电子合同使用电子签章即可生效
针对跨地域、跨系统及跨服务商之间存在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无法互通互认等难点和堵点以及企业群众“密钥成串”的问题,日前,广州上线了区块链电子签章服务。
企业法人通过广州的“穗好办”APP首页-“电子印章”服务,即可对需要签署的电子合同进行确认,并自主选择电子签章服务机构在合同指定签名位置进行电子签章。相对于传统纸质文书、材料上所盖印章的核验,电子印章依托数字证书,群众或企业通过一台手机即可轻松签名、签章,并通过区块链实现电子印章发起获取、授权使用、签署流程等全链条信息的随时可查可监督以及全流程可追溯。
电子签章让传统政务模式下代表权威的印章也“数字化”,真正实现业务“云上办”“零接触”“秒办”。目前,电子签章已应用至不动产登记事项,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办。据悉,电子签章还将应用到二手房在线交易等多个事项中。
“政务上链”纷纷落地
自区块链站上风口后,在疫情的推动下区块链技术在各产业的落地正在逐渐加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完成和正在筹建的区块链政务应用超过90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指出,区块链技术将使传统生产关系发生深刻改变,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区块链助力中国智慧政务发展驶入快车道》研究报告中显示,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政务信息化市场从2008年起开始飞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18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超过3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内,电子政务将保持13%的年增长率。
实际上,多地政府在较早期就已经注意到了区块链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提出将区块链应用于政务服务。
早在 2017 年 7 月,北京就出台了《北京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表明了对这项技术的首肯。如今已有不少“链+政务”落地。如,近期,安徽省住建对省级核准建设工程类企业资质和执业人员资格注册等共12类资质资格证书,全部实现制发电子证照,并运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打造“区块链+电子证照”模式;北京海淀推出全区统一政务服务APP,覆盖区级和街镇两级1600余项事项网上办理等等。
区块链+政务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政务区块链已经涵盖了数字身份、电子存证、电子票据、产权登记、工商注册等多个场景。比如,在北京,140个政务服务上了链,不少服务只需“最多跑一次”;在深圳,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已整合10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区块链+政务”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区块链在社区服务、教育、医疗、交通、养老,便民服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应用模式,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优势。随着区块链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民生的更多发展前景。
其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从单点的复式记账法过渡为多点的分布式记账模式,该记账模式有利于构建可信数据库,金融、食品药品、慈善等多领域凡是涉及数据存储和更新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该领域数据全流域管理,有利于政府高效、全面和立体化监管各行业数据信息。
第三,区块链技术有利于智慧城市的构建。区块链底层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层面,比如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同时,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城市间的数据共享。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