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真伪比特币
比特币发展的最大障碍并非政治风险,而是相关产业链上的一系列诈骗现象。
几个月前,“比特币”(bitcoin)只不过是IT专业领域“技术宅”们私下交流的虚拟玩具,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它却成为一场中国互联网沸沸扬扬的饕餮盛宴。
虽然比特币交易量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从相关网站的公开数据来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比特币生产和交易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某比特币交易网站的名义交易量稳定居于全球前五位,除了行业霸主——日本比特币交易网站Mt.Gox之外,比特币人民币市场的活跃度似乎可以跟任何一个其他交易网站抗衡。在比特币生产方面,来自中国深圳的某专业“挖矿”公司俨然成为世界级别的行业翘楚。
在媒体报道中,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正在逐渐冲淡人们对比特币的质疑。某篇报道援引一位“比特币资深人士”的言论称:“一个白领准备了10万元,一个股民准备把股市里的钱转出来买比特币,另一个做企业的老板恰好不久前卖掉一套房子,准备拿房款500万购买比特币。”在中国,一批从未接触过比特币的“菜鸟”正在试图进入这个他们不熟悉的危险领域。
比特币究竟是什么?比特币市场的真正风险在哪里?对于投资者而言,后一个问题要比前者重要得多,不论比特币在技术层面如何巧夺天工,如果不能把握其真实风险所在,就难以把握这场盛宴中的真正机遇。
“超主权货币”的诱惑
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那一类比特币,是由一个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人或团体率先提出构想,并于2009年正式诞生的。比特币的生产原理是由参与者在某个运算框架(“矿山”)下进行基于哈希加密算法的分布式计算(“挖矿”),根据计算能力的大小获取比特币,每一枚比特币的产生都会加大下一枚比特币的挖掘难度,从而将比特币的整体数量控制在2100万个的有限范围内。
比特币由开源软件计算产生,总量可查可控,使其在无需政府背书的情况下天然获得了某种信誉,同时因为其类似黄金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比特币诞生伊始就成为部分自由经济学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宠儿。特别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为救市滥发货币的行为招致很多人的不满,此时诞生的比特币不但具有设计精巧的技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超主权货币”的政治意义。在一些理想主义者看来,作为一种货币,比特币既有严谨的计算机技术做基础,又不受任何组织、个人或政府的控制,比特币可无限切分的属性使其能够满足经济规模扩大的需要,不会有总量不够用的情况,这一点甚至比黄金更优越。于是,跟其他形成巨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一样,这场“神化比特币运动”在利益驱动的同时,也蒙上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技术层面上,中本聪的比特币得到了前辈们的无私赞誉。因1998年提出“B钱”设想而闻名的戴伟(Wei Dai)称比特币“具有划时代意义”;早期电子货币“比特金”(Bitgold)研究者尼克·萨博(Nick Szabo)称赞比特币“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瑞典海盗湾创始人里克·洛克文奇甚至表示,准备把自己全部的积蓄换成比特币。比特币社区的著名推广人布鲁斯·瓦格纳(Bruce Wagner)热情洋溢地说:“比特币爱好者就像福音传播者,他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魅力,这是一场巨大的运动,或者称之为一种宗教信仰也不为过。”
然而,聪明的设想往往毁于参与者过于极端的宗教式狂热。比特币在技术和设计层面固然是一个创举,但当与实际利益挂钩时,这个市场的发展状况就偏离了理想主义者的预期。正如数字货币领域的先驱研究者斯蒂芬·布兰斯(Stefan Brands)所说,比特币是极富聪明才智的产物,但其基础结构就像“金字塔式传销”。早期参与者获取比特币的成本极低,是这个市场的主要“比特币持有人”,越晚入场的参与者,越有可能扮演单纯的“现金提供者”角色。这不但对后来者极不公平,也给比特币市场蒙上了“庞氏骗局”的阴影。
“业务创新”花招迭出
要搞清比特币市场的本质,需要从比特币产业链的形成开始探究。有报道称,目前中国比特币市场经过一系列“业务创新”,已经从最初的挖矿、囤币发展为涵盖交易、芯片矿机制造、挖矿托管服务、基金投资等一系列环节在内的产业链条。
一位技术人员介绍道:“比特币基于的哈希算法是一种仅需要暴力穷举能力的算法,并不需要运算者强调灵活的任务处理效率。普通电脑的CPU对于比特币挖掘来说太过‘聪明’,效率反而很差。事实上比特币的挖掘效率遵循CPU<GPU<DSP<ASIC的顺序。”随着比特币的产生速度越来越慢,在挖掘环节上,一般家用电脑的CPU和显卡GPU已经难以胜任,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的“挖矿机”。“挖矿机”的生产和销售,就成为比特币产业链下游的第一环。
今年6月,“前校内网联合创始人”杨曜睿组团生产比特币挖矿机的新闻在业界掀起波澜。在相关报道中,不难发现“挖矿机”正在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市场,国外进口的“蝴蝶机”早已一机难求,某国内矿机芯片研发团队自称收到了“超过一亿人民币的预订款”。然而,跟比特币本身的无政府属性一样,比特币矿机生产者也大多为脱离工商部门监管的私人作坊,他们通过非实名的网络聊天工具进行市场拓展,戏谑地提醒顾客警惕“我们是骗子的风险”。事实上,网上的确充斥着大量借出售比特币矿机进行诈骗的团体,无怪乎杨曜睿声称“买不到靠谱的矿机”,乃至要自己组团研发了。
硬件生产之外,中国的比特币从业人士在技能培训方面也开拓了新市场。打开比特币专业论坛,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培训广告:如何选购矿机?如何下载挖矿软件?如何维护和管理矿机组?这些培训班往往收取数百或上千元的费用,由“资深比特币玩家”现身说法,亲自授课。
矿机的价格昂贵,大规模矿机组的存放场所和电能消耗也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于是部分矿机生产者开创了“矿机出租”或“挖矿托管服务”的全新模式。某家中国挖矿团体发明出一种更具创意的模式:向全球出售“股份”,许诺将挖矿收入按持股比例分配,这事实上已经将比特币生产“金融化”。
“金融创新”褒贬不一
不过,谈到比特币的金融创新,中国玩家还是比不上银行家的大本营华尔街。7月初,曾经跟马克·扎克伯格争夺Facebook股权的温克莱沃斯(Winklevoss)兄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申请,计划发行世界上首个与比特币相关的“合法”证券产品,即一种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
温克莱沃斯兄弟正是比特币“金字塔式结构”的顶层人物,他们在比特币价格低迷的2012年持续大量购入,到2013年4月行情大涨之时,这对孪生兄弟曾对媒体透露,他们持有的比特币价值高达1100万美元。
对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举动,部分美国金融界人士表达了谨慎的欢迎。硅谷风投人杰瑞米·刘(Jeremy Liew)表示:“温克莱沃斯的ETF如果能成功发行,就能为美国人投资比特币提供便利,这是件好事,虽然并没有常规的上市证券那么实用。”专业比特币投资人迈克尔·特尔宾(Michael Terpin)则表示强烈支持:“我们支持所有为促进和简化比特币及比特币公司相关投资而做出的努力,能让普通投资者以ETF形式购买比特币的基金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也有人怀疑比特币ETF的主要目的只是进一步推高这种虚拟产品的价格,客观上为温克莱沃斯兄弟套现手中的巨额比特币提供便利,很多投资人认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或许根本不会批准这样的基金上市。“与这些投机派资本家扯上联系,并不能帮助比特币树立声望。”前黑石及巴克莱投资经理乔恩·鲁什曼(Jon Rushman)直言不讳地表示,“比特币作为一种中性通用货币,其汇率透明、不受任何中央银行操纵的特质,必须被公众接受后才能实现。”
然而,要让比特币被公众接受谈何容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必须能够扮演货币的“一般等价物”角色,既能被随时用来换取商品,也能比较方便地兑换为其他种类的货币。在现实中这两种情况虽然都在发生,但细究起来,比特币的交易和兑换市场似乎并不如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乐观。
虽然比特币已经在很多场合可以用来直接交换商品,但这些“购买”行为往往只发生在比特币参与者组成的有限圈子内,涉及商品的实际价值一般较低。事实上,比特币的匿名性使它成为毒品交易的完美载体,尽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比特币的流通,但显然跟劝说公众接受比特币的目标相去甚远。
在美国,一家比特币清算机构BitPay的出现为这个市场带来生机,据报道已有上千家商户与之签约,其中包括一些小型软件公司和酒馆等。这家清算机构向商家收取2.69%的手续费,对比美国手机支付的手续费(2.75%),以及Paypal面向商户的手续费(大约为2.9%),比特币交易似乎更加省钱。然而,这家机构仅提供“比特币对比特币”的清算,不负责将比特币兑换成其他货币。也就是说,它并未改变比特币只在有限圈子内流通的现状。
“交易平台”真伪难辨
真正振奋人心的数据来自比特币与国际主流货币的兑换交易市场。截至2013年7月8日,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Mt.Gox的最近30天美元交易量约为1.16亿美元、约123万个比特币;而最大的人民币—比特币交易市场btcchina显示的最近30天交易量约为8321万人民币、约14.4万个比特币。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200多万人民币的资金活跃于这个人民币—比特币交易网站,尽管这个数字只有今年4月份的1/3左右,但对于小众的比特币圈子而言,流动性还是令人鼓舞的。
然而,理性投资者不免会产生疑问:这些交易网站及其给出的交易数据是真实的吗?比特币的交易网站跟比特币本身一样,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之外。这些网站无一例外,都没有留下办公地址和电话等信息,会员和交易平台只能通过反应缓慢的电子邮件联系。Mt.Gox网站上留有公司的注册信息,经查为一家日本IT管理公司。中国比特币交易网站btcchina则无法查到ICP备案信息,据某些报道,该网站的老板杨某是“做桑拿生意的温州商人”。
在这种情况下,众多比特币交易网站的真实资金流量和交易撮合机制完全无法查证。有市场参与者怀疑,买卖比特币的交易并非像股票交易所那样自动成交,而是经由人工审核。一位网友如此描述btcchina的下单过程:“无论你是以现价出单还是高于现价出单,你出单后只会在下方状态显示‘尚未处理’……也就是系统不会自动处理你的订单,可能需要人工处理你的订单。”
“散户”们纷纷抱怨道,因为人工审核,当“行情”到来时,比特币交易网站“总是优先让自家订单先成交”。那么,存在人工审核的情况下,比特币持有者的大额套现企图能否顺利实现呢?这个问题或许跟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关:当用户持有的比特币较多时,经常因“账号密码保存不当”或“网站被攻击”造成比特币“丢失”。美国两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全球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安全情况,认为“每日处理275比特币的交易平台有20%的机会遭到攻击,每日处理5570比特币的交易平台有70%的机会被攻击”。因为比特币是虚拟货币,此类盗窃案很难获得有效的司法介入,大部分受害者只能自认倒霉。
当然,除了“订单不能及时成交”和“比特币被盗”之外,还有一种更大的风险,那就是交易网站突然关门大吉,老板带着用户储存在账号中的现金和比特币一同消失。在国外,比特币交易平台“倒闭”是家常便饭,今年4月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研究者跟踪的40个比特币交易平台中有45%已经倒闭,一家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平均寿命为381天,新交易平台在1年内倒闭的几率为29.9%。而在18家倒闭的交易平台中,“有证据表明仅有6家交易平台赔偿了客户的损失”。
似是而非的政治风险
在比特币短短几年的历史中,有过数次大涨和大跌,其中价格下跌多为技术原因造成,包括交易网站遭到严重攻击,以及挖矿软件出现漏洞等。在今年以前,比特币的价格一般在1比特币兑换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之间浮动。然而今年4月开始,比特币价格突然直线上升,至最高点266美元/比特币,此后长期稳定在100美元/比特币左右,直到最近才开始回落。
这一波惊人的上涨行情,跟美国金融犯罪执法局(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FinCEN)3月份公布的一份管理指南有关,该指南规定当美国公民将比特币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按照“货币服务业务”(Money Service Businesses)进行出售时,有可能被要求登记或采取其他法律手段。
不久以后,全球第一大比特币交易网站Mt.Gox在美国的银行账户被FinCEN查封,成为这条新规下的首个执法对象。Mt.Gox等交易网站所从事的正是FinCEN要求登记的“货币服务业务”,当交易网站的管理者们拒绝交代具体的资金流向,美国监管部门立刻采取行动。
这个表面上似乎不利于比特币的消息,却莫名其妙地成为重大利好。许多媒体用“美国监管部门承认比特币”为题介绍FinCEN新规,这个规定实际上是为了防止比特币被用于洗钱,而从比特币拥护者的角度来看,只要他们不将比特币兑换为其他货币,即不从事“货币服务业务”,就不会被要求登记自己持有的比特币数量,也就是说,比特币作为“匿名货币”在民间流通变成了一件合法的事情。
对于部分信奉自由原教旨主义的比特币拥护者来说,FinCEN新规无疑是对比特币匿名特性的挑战。比特币基金会发言人Patrick Murck强烈谴责美国监管部门的做法,认为其“超越职权”。很多人将Mt.Gox美国账户被查封视为比特币面临的重大政治风险。
然而,比特币交易网站所面临的的政治风险,并不能等同于比特币本身的风险。正如数字货币领域的先驱研究者斯蒂芬·布兰斯(Stefan Brands)所说:“我认为比特币最大的难题是信任问题,它没有任何支撑,不是法定货币,而信任是通过法律机制确立的。”事实上,比特币发展的最大障碍并非政治风险,而是相关产业链上的一系列诈骗现象。美国FinCEN新规监管的是比特币产业链上的犯罪行为,而非比特币本身,如果这些诈骗现象能够得到遏制,对比特币的“超主权货币”之路将大有裨益。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