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分布式认知赋能的 Web3.0 智能城市

PolkaWorld 阅读 10519 2021-1-6 19:22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分布式认知赋能的 Web3.0 智能城市

主持人:下面有请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上台演讲。王总,我看到媒体报道上讲到你过去曾经任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的首席创新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抬头,你能讲讲你对创新的理解或者目前你看到了哪些方面的创新项目呢?

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

王允臻:谢谢主持人。万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公司,万向集团植根于传统制造业,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一,也是最大的工业集团之一。而我所在的万向控股,又是我国最大的民营金融企业之一。

基于万向的多元化背景,我看到了很多机会。一个机会是如何通过创新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实现更多的工业金融、企业金融的融合?另一个机会是区域融合,万向集团总部在杭州,万向控股总部在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趋势的板块中,属于两大重要的创新基地。在杭州,万向集团正在推进建设创新聚能城,占地8.3平方公里,地处钱塘江以南,非常像陆家嘴在上海浦东的位置。我有幸参与推动了创新聚能城的整体规划设计,我们试图在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上,让建筑和基础设施更有新意,更能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同时实现智能城市的部署,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很感激再加入到万向后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参与这方面的创新。

主持人:谢谢你的解释,终于解释了我个人对这个抬头的疑问。废话不多说,接下来把舞台交给王总。

王允臻:今天我的主题是分布式认知赋能的Web3.0智能城市,Web3.0下面的智能城市应该有哪些特色呢?

(PPT图示)我们都很熟悉“抖音”——Tik Tok。假设我们想象一个不那么好的Tik Tok,我们叫做Tok Tik,它只能通过搜索才能获得你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通过主动的推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Tok Tik和如今的Tik Tok在体验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异。而我们建设创新聚能城的起点是想象一个更加不那么交互的“Tok Tok”,在此基础上,如何构想出一个更加交互的、好用的、主动的、智能的一个智慧城市;以及反问自己这是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我们今天的智慧城市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呢?做个简单的比方,目前宣传的所谓的智慧城市,有点像过去的功能机。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推出之前,功能机的创新主要是功能性的,买到手机具备什么功能就是什么功能。智能手机推出来后,它不仅有了非常强的硬件处理和存储能力,还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提供大量可调用的软件资源。所以,你买到智能手机的时候,它只显示了最起码的功能。但是安装了一些软件后,你的智能手机功能变得非常丰富,而且高度个性化。

那么今天的智慧城市,可以说还处在功能机阶段,没有太多的交互空间。它没有办法随着时间和用户的需求,和城市管理者的需求一同演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正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在Web3.0峰会上要讨论智慧城市这个话题的原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

第一个是数据,实现数据更进一步的调用。这个数据指城市的数据,包括城市交通数据、城市资源数据,以及大量的用户数据。但谈到这个数据,假如我们没有一种方式能够非常有效的管理数据、保护个人隐私,那么我们连起点都做不到,无法实现从0到1。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认为在区块链基础上的DID技术加上隐私计算,通过隐私计算来保护数据。DID技术允许你在挖掘这个数据价值的过程中持续的保护数据,形成个人的数据资产。

第二个是多元化用户资源的发现和管理。这是在个人数据得到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来多元化对用户的资源进行梳理。资源不单纯是金钱的资源,时间、能力、数据,这些本身都是资源。还有什么资源呢?注意力!现在越来越多的Web2.0,实际上所获取的资源就是注意力,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至关重要。注意力绝不是说你盯着一个屏的时候才会有,而是它的整个潜力的展现。对注意力的分析和关注,是智慧城市有效服务于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一个成败关键。

第三个是分布式个性化社区。当个人数据在隐私保护下有了梳理,那么就可以掌握个人与城市互动当中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就可以自组织社区,你可以发现跟你有共同爱好的人,跟你有共同需求的人,或者跟你爱好需求不同但是可以合作的人。这样的话可以组成若干个分布式自组织社区,你不需要拿一张会员卡。它是一个灵活的、自适配的、自如的社区。

现在Web2.0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应用,有大众点评、携程,与城市交互的时候有滴滴。滴滴是对你出行需求的了解;大众点评是对你餐饮需求的了解,饿了么是对你在家点餐的了解,所有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进入Web3.0时代,在更高的颗粒度上面来梳理个体用户的需求、偏好,在折中情况下就可以形成一个跨平台的用户画像。而有了跨平台的用户画像可以做什么呢?

第一,有更丰富直观的资源推送,可以把看上去不同的需求关联起来,帮你来发现。回想我一开始举的那个例子,Tik Tok是发现了以后主动推送,你只要滑动选取就可以,而你滑动选取当中给予平台的是注意力,它获得你们的注意力资源之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平台对你的理解,并在上面建构自身的商业模式。线上线下的无缝协同,这个目前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大多数的都是在线上,线下的协同基本上是通过快递小哥,通过人力资源。在未来的城市设施当中,随着物联网的普遍部署和物联网管理上链,将会允许达成线上和线下的协同。迈入更高层次,你不但可以和城市的居民、服务提供者来协同,你还可以跟城市的基础设施来协同,以及跟城市的各种各样资源来协同。

第二,多应用场景的融通与交互。举个例子,假设你家住的比较远,有一个通勤任务的时候,你需要打开3个APP分别来发起,而这3个APP的发起彼此之间是断裂的,没有办法完全衔接。更简单来说,你要先拿出手机来打开共享单车,骑车先到地铁站,到了地铁站后再打开一个APP进站,从地铁站出来之后离家还比较远,你还要打开滴滴叫一个出租车。这是非常不方便和低效的。对于城市治理方来说,存在若干个相互隔离的平台,很难对城市的碳足迹追踪、对交通堵塞情况更好的管理。我们认为这里面存在很多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一个跨平台的互动,用户只需要表述一个需求,从点A到点B,就会有一个传播的代理人,代表你去逐个在不同的Web2.0接口发起你的诉求,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在适当的时间帮你去预约一辆网约车或帮你保留一辆共享单车。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表述跨平台协作的实现。

真正的智慧城市本源是以人为本,重新发现城市里的资源,时间、金钱、技能、数据。这些资源不但能够发现更多的商机和提供更多的用户体验,还能让城市社区变得更加互动、友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大家践行低碳行为、采取低碳消费的时候享受到激励,这些都是非常关键和有价值的探索领域。所以城市治理与激励,它的关键是发现资源、交换资源、组织资源。

郝景芳的一部著名小说叫《折叠城市》,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自如城市,在跨平台的用户画像基础上能够做到一点,就是你和跟你志同道合的有类似需求的、或者有资源交换可能性的这些人,可以自主成为社区,可以通过共同的爱好形成在用户画像基础上更精准的推送,从而更直接地跟城市进行交互。举个例子,当你在租房子的时候,你会提前调查这个区域环境情况,通过步行指数衡量你这个街区的服务是否便利,周边餐馆情况,有没有精品小商店等,可能会形成一个总体打分,但这种作法非常粗放。如果在自如城市里,根据跨平台的用户画像,在隐私保护技术下,对大家的需求和偏好形成梳理,在有限时间里你会得知自己如何跟这个城市进行互动。另一个例子,当你的城市它是一个自如的环境,你会在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会在当中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一个虚拟社区,这个虚拟社区又和物理的世界存在紧密关联。

举例现实的两个智慧城市形态,一个是迪拜,一个是韩国的松岛,韩国松岛已经建了很多年,是一个大房地产开发机构和思科合作的项目,以思科的产品和整个技术平台为原本,但这样就有很多局限。城市的社会性能,就像功能机,虽然具备各类功能,但是没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建的时候怎么样基本上就是怎么样。迪拜采取平台化方式,它把整个城市开放出来,由技术公司来落地具体城市解决方案,这个比松岛前进了一步,可是依然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城市发展和技术演变之间的断层。城市几十年不会有特别本质的变化,虽然有小修小补,但是技术可能3-5年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演进,存在时间的错配。今天的先进技术可能到明天就不先进了。二是,中心化的智能城市从上而下的架构设计,再好的顶层设计随着技术的演变,可能5年、7年、10年就过时了。一个城市的顶层设计永远落后于设计的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更不可能体现任何前瞻性的架构,所以这有很大的问题。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存在各类管理机构,形成了若干的数据孤岛。数据在机构间无法打通。四是,股东利益分散。区别与投资理念,居民的利益是分散的(diffused interest),很难用一种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并和规划者、政府管理方来博弈、互动,这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都是所谓的功能型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

分布式智能城市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上述的介绍里已经表达出了一些端倪,就是你通过跨平台的用户画像,通过Web3.0技术,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形成一个庞大的跨平台用户画像群,在这个基础上搭建一个事实上的操作系统,就像一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一样。这才能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你的用户画像、你的交互形式,来组织本地居民利益,打通数据孤岛,避免顶层设计,并做增益性的、分布式的城市发展架构。不断的推进技术演进,通过跨平台的用户画像、数据和基础设施,让城市及其基础设施与技术发展趋势同步。

这离不开四大关键支撑技术:区块链、隐私计算、物联网和知识图谱。隐私计算保护大家隐私数据,使数据资产化,使城市数据钱包真正实现。区块链保障了价值交换,在可信的数据资产上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价值交换。物联网是把城市基础设施,把这个硬件连到交换的大体系当中。知识图谱将对基础设施数据、个人数据、企业数据等进行梳理,进一步发觉价值,完善价值体现。

事实上,我们展望的未来分布式智能城市形态是一个庞大的操作系统,这是符合软件发展趋势的。我们认为未来的城市跟城市的交互,不再是一个重资产的平台,而是通过APP来调用各种渠道的资源和数据。

做个总结,第一个,我们认为APP和跨平台的用户画像这个资源库的形成,是建立城市操作系统的基础,这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平台化。第二,我们认为未来城市将会越来越透明,不仅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和资源是透明的,我们获取这些资源的方式,在上面建立的商业模式也是透明的。所以这样给我们带来一个真正有趣的未来。

最后我的结束语,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凯文凯利有一本书叫做《What technology wants》(《技术想要什么》)。书中有一个新颖的观点,他把技术看作一个自然界存在的生物体,他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需要。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第一,新技术既然是一个生命体,包括区块链,包括各种分布式技术,它要不断的复制自己,任何形式限制复制自己的行为,最后一定会被颠覆。目前我们看到的重资产的智慧城市的设施软件,重资产对智慧城市的管理方式,我们相信最终会被突破,会被更有利于基因传播的方式来突破。第二个我印象深刻的是neutrality。大家今天看到一些技术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一旦技术进入某个场景中,几个月之后大家就视之为当然。技术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演变,让你越来越视之为当然,它的演变方向也是遵循你的应用模式在达成自如状态下实现的演进。自如的、分布式状态,我们相信技术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谢谢大家。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标签: Web3.0 王允臻
上一篇:比特币里的惊弓之鸟 下一篇:比特币突破4万美元后闪崩:风高浪急,坐稳扶好,到站下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