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的价值捕获:开放金融、公链和联盟链的未来

代观 阅读 73 2020-12-9 21:32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最近,X-Order邀请了一些区块链行业里的朋友,分别从项目方,投资方以及行业观察者的角度,一起探讨了链的价值捕获。

以下是对部分精彩讨论的记录,希望对仍在行业中坚持前行的人有些启发,enjoy~

链的价值捕获:开放金融、公链和联盟链的未来

问题一:宏观政策对公有链的影响?

X-Order:宏观政策的变化,审查变得很严格,公有链有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公链代表A:

上海相关部门发文要排查区块链项目,主要是针对新增的项目,而不是既存的项目。如果现在再新发ICO,肯定是被严厉打击的对象。交易所也会是被打击的对象,因为交易是一个持续进行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公开文件说到:不鼓励公有链,不建议在公有链上布署,鼓励联盟链和私有链。官方的态度和之前其实是没什么区别的。这次官方打击区块链项目,主要是行业中越来越多的空气币和传销币项目,相较于之前造成了更恶劣的影响。

X-Order:国内还是有一些想要去做大的区块链项目,像Nervos,Platon,Conflux等,他们这次有受到什么影响吗?

项目方A:

我最近和公链、交易所交流的比较多,最直观的感觉是最近两周信息特别多。11月初,我去乌镇的时候,Conflux给我安排了一次采访,当时觉得他们还是蛮不错的。近期政府给他们批了一块很大的地,还有很多的资源辅助。但过一周后在一个活动上我再次和Conflux沟通,就感觉情况发生了些变化。

我感觉从公有链转型到联盟链还是蛮简单的,因为我觉得公有链是联盟链的一个超级体。公链转型很灵活,只要把共识切掉。

X-Order:

国内政策方向一直是延续的。国家在发展区块链之前,是肯定要先清除一些行业中不好的方面。虽然现在提的很多区块链金融都是供应链金融,我还是很看好区块链在金融方向的发展。区块链作为一个技术的架构,是方便世界的钱流入国内的。我们内部的一些研究就发现外资一直在流入中国的,全世界在Long China。

行业研究员A:

外资进入中国,实际上这几年公开和私下进入的量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年通过公开渠道进来的大概有3000亿美金,而且最近主要都是投资A股。

金融领域的顶层机构很有远见。可能早在16年17年,他们就意识到全世界的金融大洗牌。很多资金在一直寻求新的投资路径,这个时候如果国内放开金融监管,很利于大量外部资金流进来。

另外,现在几乎所有大的基金都在看空美股。从逻辑上来看,全世界过去十年印了十几万亿美元的钱,这个钱要获利增值,就要流到高增长的地方去。而现在全世界就只有三个国家增长超过6%:中国、越南和印度。

越南的市场,一旦外资稍微撤走一点点,整个市场就会崩溃。而外资肯定会撤走的,很可能未来两个月就要有行动。因为它的房地产价格已经超过上海了,超过两万美金每平米。现在很多人被忽悠去投资越南,主要是因为外资要撤出来。

另外一个是印度,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十分严格,连P2P进去了都出不来。

问题二:通证如何进行价值捕获?

X-Order:

现在行业的趋势是Defi或者hub,那么token在其中体现了什么作用,是怎样进行价值捕获的?是和以太坊一样吗?要很大的市值才能支撑这个项目本身?

公链代表A:

不一定。就好像上交所、港交所它的市值肯定比它上面承载的所有的上市公司低很多的,不能因此就认为港交所一定就做不了交易的平台。但是公链如果是完全开放的,那就很困难,像以太坊这样一定要自己很大才行。如果不引入信用的话,是需要将市值做大的。

X-Order:

假如说以太坊现在的价值是更多附着在Defi市场的话,我们认为以太币本身它和Defi是作为一种互相之间的抵押,这就是一个价值支撑。

而对于很多公有链来说,想要往这个方向去走,要怎么才能把token跟项目方向结合的更好?

投资方A(蓝领):

我不是完全认同你刚刚的观点,以太坊的定位一直是transaction agnostic的设计导向。其实Defi也是最近热起来,而不是预先设计到的,只不过是热的比较快。其实以太坊上跑的最多应该是USDT,严格来说,它跟以太坊的价值上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以太币主要体现的是计算价值,取决于这种链上交易频率。

按现在的共识机制,以太币的价格本身应该会影响它的安全级别,尤其他们现在要做POS。基于市值带来的安全性其实是比较关键的,而不是与链上资产的市值对比。

X-Order:

一开始的以太坊的计算价值是智能合约会用在各种各样的领域,随着项目演变,以太坊的便利性,效率都比比特币高,普及度也高。这其实是以太坊的一个先发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公链该怎么办?

媒体方A:

其实我想知道以太坊到底捕获价值了么?

投资方A:

主要捕获了计算价值。但是和它链上的资产不完全成比例。

媒体方A:

如果是计算价值,以Defi为例子,其实不需要这么多的transaction。



以太坊激励模型设计只有gas fee的收取,实际上目前为止交易量最为频繁的是USDT。但是当USDT上的价值足够大的时候,如果以太坊的市值不能与之匹配,同时transaction的产生的gas fee不足以激励让矿工继续参与支持以太坊网络的话,就很危险。因为有可能通过双花的方式去盗取USDT。这其实是底层网络安全性的价值。

公链代表A:

我不认为底层的链一定要市值足够大,才能够支撑起所有链上通证的价值。如果世界要按这种逻辑发展,我们就不能做红绿灯,只能做路障了。红灯一来,我们把路障升起来,让你车根本开不了。这种模式就是要抽取链上资产的价值作为它的价值。

这世界上保证规则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事前预防,成本很高,就是设路障。还有一种是事后追究,好比红绿灯,摄像头和概率抽样等各种各样的机制。而人类大规模实践之后,发现后一种方式是效率更高的,但是不能做到绝对公平。还有个概率上说我们要去提高整体社会效率的话,最终或多或少会往这个方向切换,靠原始的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也是比特币、以太坊的理念。

另外关于项目价值,如果一个项目捕获价值的越多,就代表着使用成本也越高。一旦另一个系统成本比你的更低,项目就会转移过去。以太坊现在有很强的网络效应,价值捕获可以略多一点。但如果比别人多十倍,项目方很可能就会离开这个平台了。

X-Order:

市值越大是不是意味着他的运营的成本越高?

公链代表A:

市值越大是在人的观念中,认为它占有的重要性越大。相当于我们愿意为安全付出多少的成本,类似国防的价值。你不一定用到国防,但是你愿意将一部分财产花在国防上。

X-Order:

如果以太坊的Defi做不出来的话,以太坊该怎么办?

投资方A:

找新的方向,不断地找新的方向。

项目方B:

以太坊从一出来的定位就是超级世界计算机,核心是可编程。它的市值从刚开始到现在,经历过好几个阶段。第一次市值上升,是ICO整个市场的预期将以太坊的市值拉上来。在ICO制度慢慢破灭之后,以太坊开始找新的概念Defi,其实体量是差很大的。

以太坊已经进行了一个方向选择,之前是ICO是类似于投资一线,现在实际上它有一点转换:以太坊将它的链作为一个金融链,走的是金融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Defi这个方向走不通,我相信它肯定会选择另外一个垂直的行业,那个时候,它的市值又会再一次变化。

问题3:联盟链业务带来的现金流和公有链通证的关系

X-Order:

1024之后,越来越多的联盟链业务和公有链团队发生了一些交互,产生了现金流。这些现金流和公有链的token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公链代表B:

联盟链的确有持续的需求,而且也有很多种合作方法。因为联盟链的角度有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偏监管,相当于是之前腾讯做的发票。至于如何通过联盟链的逻辑来实现联盟的需求,并不是很明确。

公链代表A:

联盟链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其实并不多,是一次性的。

投资方B:

我其实是觉得政策是在削弱国内的公链。团队接了联盟链的项目,投入到公链落地的精力可能会少一些。

智库A:

1024之后到处都有各种各样区块链的需求,需要将区块链当中很多场景找解决方案。很多需求方可能对区块链还不是那么了解,但是也想尝试。有些上市企业也愿意来买单,因为它们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故事来对它的估值空间有一些调整。所以说,整个环境会更友善一些。至少会有更多的人会去了解区块链这个行业,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我觉得对公链来说的话,它的同构或是类似的联盟链跑通了,表明它在短期有落地能力。但是如果说哪一天公链要往更多的场景去扩展,就会把这些更多的链连接在一起,而且都是同构的。渐而渐之就模糊了公链和联盟链的界限,这使得公链在某种程度上落地的概念慢慢就有了,没准有一条公链通过这个途径成为大家更愿意去选择的一条。

X-Order:

假如说公链团队通过联盟链赚到了越来越多的钱,公有链的Token到底算什么?算技术的Demo吗?

公链代表A:

我有一个比喻,就是公链的token本质是科技税,向全世界的使用者收税,然后拿去开发开源项目。

项目方B:

其实以前一段时间是做联盟链的声音高,一段时间公链的声音高,会有这种交错现象。

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澄清下,首先假设联盟链能盈利,那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联盟链的盈利点其实不在token,它有时候甚至是无币区块链,靠商业模式盈利。所以你没办法用token的思维来理解联盟链赚钱。

第二点,我暂且忽略联盟链token的问题。我假设联盟链以它特有的一个性质来赚钱,联盟链会具备一个什么特性呢?

它其实具备非常典型的局域性。有点像人民币,只能在中国使用。如果跨国使用的话,我可能就需要用比特币了。其实公链在这个角度里面就会扮演这个角色,因为其他国家不太愿意用某个国家的联盟链,这是一个信任问题。大家会倾向于要么用自己的联盟链,要么在公链上用。所以在这样一个前提,联盟链的很多思路,都能反哺到公链,实际上最终推动的都是全球大融合。

X-Order:

其实我们在座的所有人说的都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很多东西都不能碰,比如收入,公司和供应链都分得非常清楚。作为一个有着国外背景的投资者来说,会觉得需要股权和token需要分得这么清楚么?是否能融合起来?

投资人C:

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就是要赚利润。所以他的利益在哪里,我就投哪里。打个比方,如果项目收益都是通过股权分配,那我肯定投资股份。如果是在token上,我会投token。而现在,基本上每个区块链项目都会碰到股权和token的价值矛盾。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最近也没什么变化。

投资人A:

很多代币在设计经济模型的时候,都是通过代码来实现捕获价值,比如说以太坊的gas fee就是通过代码来确保的。但有些token的价值捕获,完全是手动操作,这就无法保证一定能够捕获价值。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股票之所以能捕获公司的一个成长价值,其实也是手动捕获,只不过有法律来强制执行。如果哪天法律不强制执行,很多股份可能也没有价值。

很多代币也是这样的,需要手动把价值拿过来分给持币人(典型是交易所的平台币),而不是靠代码,这其中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它不能靠代码来保证,投资收益靠发行方的意愿决定。

公链代表A:

如果是分红类型的平台币,其实是把包含在股份里的收益切一份出来,放到token中。它的问题在于中间的比例是灵活调控的,就是发行人自己完全自己控制。所以现在投资机构的一般都是投公司,然后你等比例给我token就行了。如果只投token的话,万一项目方不把分红拿出来回购,这就很有问题了。

投资人D:

如果我们不看token,protocol(协议)本身是否能捕获价值呢?

X-Order:

如果项目是要做一个protocol的话,就一定要成为最大的protocol,才能够活下来。

而关于protocol的价值,我认为对以太坊和Cosmos这样的项目,价值是非常大的。虽然token和这些链,以及用户的使用行为没有一个直接的绑定,这样的一个生态和链以及人的绑定是非常强的。

我们去用以太坊的钱包上面的erc 20 token时候,那就会涉及到ETH,哪怕他没有通过智能合约把这些东西绑定到一起。

再比如说Cosmos,他想要去做一个hub,哪怕现在没有制定一套经济模型,但是只要将来的流量,或者说大家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用Cosmos的链或者工具,都会对Cosmos的价值产生影响。

这其实意味着你需要成为中心的节点才能活下去,说到底就是流量的入口和出口。

投资人A:

从Protocol开发者角度来说,它最大的权力就是他的治理权。要从中经济上受益,还是有些难的。

公链代表A:

Protocol其实是一个耦合的东西,在设计的时候就把治理权和分红权都融合在一起,其实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所以他说未来只剩治理权的意思就是未来的标准,未来的设计不会把支付媒介设计,耦合在里面。

但现在还没有这个趋势,因为现在没有一个足够好的支付媒介。

国内的公链NEO就是这样的,一个是治理权,第二是分红权,其实是把这两个权利耦合在一起,理论上这两个还可以再分,但是太麻烦了。今天的比特币流动性非常高,但它更多的是一个支付媒介,而不是价值尺度,也不是一个价值存储,因为它的价值是波动的。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来源链接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格拉斯哥大学:区块链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保护隐私? 下一篇:DEX聚合器1inch正式上线治理代币1INCH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