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社交”谁主沉浮?

金色财经 阅读 67 2019-10-10 20:31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无论是“区块链+社交”,还是“社交+区块链”,这个行业里还未出现独立的“山头”。

在区块链兴起初期,行业内没有专属的社交软件,微信、QQ、Telegram等通用社交软件也成为区块链行业沟通交流的主阵地。但随着区块链关注度越来越高,发展越来越成熟,区块链与社交相结合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Telegram、LINE等社交巨头开始探索区块链领域;原本驻扎在区块链领域的交易所、钱包也开始开发自己的社交产品。

不管是社交媒体巨头进入区块链领域,还是万千区块链产品竞发做社交,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区块链+社交”的领域格局尚未固化,值得同业们继续探索下去。

多个“社交+区块链”项目遭遇“水土不服”

社交是人类的核心需求之一,也是互联网领域最受关注的方向之一。以微信、Telegram、LINE为首的主流社交软件,也是区块链行业从业者的主流阵地,然而,在探索区块链方向上,它们并未激起太大水花。

由于国家政策监管等多方面因素,腾讯公司在区块链领域探索主打技术服务方向,然而其推出的区块链服务平台TrustSQL 并没有与微信一样成为爆款产品。

“区块链+社交”谁主沉浮?

 币圈投资者交流大本营Telegram的发展方向似乎更符合“社交+区块链”的特质。当数字货币投资者“埋伏”在Telegram项目群里讨论币价时,Telegram也选择了发代币的模式。根据公开报道,Telegram于2019年9月6日推出了用于浏览器和节点软件的TON测试网,网络中流通原生代币Gram。在此之前,Telegram将开发区块链项目的消息已迅速在全球各地扩散,投资者纷纷抢购。然而,火爆一时的Telegram 的区块链项目遭遇了监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Telegram的17亿美元ICO是非法的。经过长期的法律斗争后,在今年8月,Telegram彻底关闭其TON项目。

火极一时的明星项目就此停止。如今,Telegram 又变回从前的角色——供投资者交流的社交软件,它的起起伏伏、热闹冷清还会跟随币价而动。

Telegram、腾讯、LINE在社交领域占据高地,却在区块链领域遭遇了“水土不服”。

“区块链+社交”项目百花齐放

当社交巨头将目光瞄准区块链时,行业内的人对此密切关注,却早已采取行动。

早期进入新领域的从业者从来就不是安分的角色,他们拥有灵敏的嗅觉,凭借极高的行动力,在“区块链+社交”领域展开厮杀。如今,不管是交易所、钱包、项目方等都开发了自己的IM系统。

“区块链+社交”有很多代表产品,比如火信、Status、Steemit、WDC钱包等等。与火信等单独开发的社交APP不同,WDC钱包是一种内置IM系统的数字资产管理工具。

“区块链+社交”谁主沉浮?

 WDC钱包融合了区块链技术,运用区块链技术把现实与网络相结合,打造出了WDC钱包这样一个高便捷性的社交平台、数字资产平台。它不仅对接了聊天、加好友、发红包等社交功能,还对接了转账、存取款等实时的数字资产钱包。比起独立的社交软件,将社交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WDC钱包更能快捷地进行资产买卖及与好友进行数字资产转换(红包、转账)等互动。社交与资产管理二者的结合是依据区块链行业投资的特性而定,同时,也满足了该行业投资者最迫切的需要。

最新版本的WDC钱包又将“IM”名称升级为“聊天”。IM是一个通信工具,当很多人用它来做交流的时候就变成了社交行为,此次更名更突出WDC钱包的社交属性。

WDC钱包在提供云钱包、HD钱包等数字资产管理服务外,还能进行实时发红包、转账、聊天、发图、建群、加好友等功能。 

在聊天模块中,最顶部分为聊天、联系人、设置三个常用板块,同时设置下拉选项,可发起聊天、添加朋友、扫描二维码、查看红包情况。聊天界面简单清爽,操作也与微信、QQ等有一定的相似度,易于上手。

虽然,目前,“区块链+社交”领域并未出现被大多数数字货币投资者普遍使用的社交软件。与“社交+区块链”模式的水土不服相比,“区块链+社交”的产品类型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针对区块链与社交的结合,区块链业内人士曾表示,利用区块链技术,在用户隐私与安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确保用户数据的控制权在用户手里,而对于未来,“区块链+社交”的结合方式可以确保用户对社交网络的贡献能获得回报,并将此实现。

距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已过去12年,比特币于2017年创下历史最高价,在这期间区块链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整个行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未来,社交与区块链究竟将以怎样的方式完美融合,还值得我们赋予更多期待。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来源链接:https://www.jinse.com/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标签: 区块链 社交
上一篇:通过代币化推动企业DeFi采用? 下一篇:贷款新思路:去中心化借贷产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