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下论国家与数字货币治理
前天,中国央行宣布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从3.3%下调至3.25%,下调幅度为5个基点。其实央行在这个时间降息并不意外,经济下行已经不再是揣测而是老百姓眼见为实的情况了。当然,下调的幅度仅为5个基点,说明只是“轻微”宽松。
A股应声上涨,高盛甚至喊单沪深300指数5000点起步。当然了,高盛的发言,一般要反着听。狼心狗肺的人一般都吐不出什么好象牙。
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市场下行实际比预期要严重,而且正在加速,降息已经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全球金融海啸,不是随便说说玩的,连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国也出现了预警信号,大家就应该知道未来的冲击很可能会比预期来的更猛烈。而就像我上一篇被和谐的文章里面提到的,暴乱、暴徒、暴动将在2020年来自于美国内部。谁知道,就在前两天,纽约地铁就出现了近千人上街抗议,示威者逃票涌入地铁。
据多家媒体报道,因为疑似警察在地铁站内暴力执法,示威者在当地时间11月1日夜间,走上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街头抗议。有抗议者直接翻越闸机,逃票进入站内;也有视频显示,有暴徒破坏建筑物、路牌和公共汽车。《纽约邮报》称,暴乱从晚上7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晚上9点左右。
全球贫富差距持续加大,暴力事件急剧增多,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资本正在从中美以外的各国货币市场大出逃。
其实中国的金融攻坚战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2017年底十九大召开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将防范金融风险化位列攻坚战之首。而2018年初的安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2月23日,保监会发布一则重磅消息: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鉴于安邦集团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经营行为,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中国保监会决定于2018年2月23日起,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接管期限一年。随之,财新与安邦近身肉搏、刺刀见红的拼杀也终于尘埃落定。
为什么是安邦?吴小晖依靠天量资金,收购巨额资产,打造了一家“大到不能倒”的公司。安邦也成为一个高杠杆、重资产的典型金融控股集团。与此伴随的是,安邦系资产规模超2万亿,又是四大行和多家上市企业大股东。当经济上行的时候,这种金融模式会加速扩张,而当问题开始出现的时候,这种模式就会因为一个细小的裂痕而出现多米诺骨牌倒塌。
安邦是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安邦出现了信用危机,就会衍生出一系列金融风险,最后会导致全体国民共同承担的结果,所以国家先将它拿下了。
我们在看过去一年多,听到最多的事件是什么?是P2P倒闭。
2018年4月24日,史玉柱被杭州警方带走,他投资的团贷网实控人唐军投案,平台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立案。团贷网运营近7年,待收余额145亿,波及22万出借人。2018年8月1日是邻家便利店营业的最后一天,随后便传出“老板跑路”、近200家便利店全关的消息。同日,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
2018年10月29日沃顿金服爆雷后,不少投资人围堵新浪大厦,要求新浪还钱。2018年12月19日晚间,万家乐董事长陈环被捕,罪魁祸首是子公司浙江翰晟P2P的爆雷。同月,香港上市公司天鸽互动投资的3家P2P暴雷。2019年1月22日,东方金钰陷债务危机,联P2P平台欠中信资本近8.5亿。
国家早就要求2018年6月底前完成网贷平台备案工作。随后,央行确定将“再用一到两年时间完成备案”。备案延期后,行业也在加速出清。与此同时,失联跑路、清盘立案等问题平台层出不穷,这场人心惶惶的“爆雷潮”,也逐渐蔓延开来。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曾经说,中国九成的P2P平台会倒闭。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中国P2P网贷平台最高峰达到了5000多家,潮水退去后能活下来的平台也许不会超过50家,不足顶峰的百分之一。
我们再来看房地产问题。2019年房地产主基调仍然是“房住不炒”,实际上是把它看作了一个金融风险问题,坚决打击投机性需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而另一个典型的信号就是:潘石屹将SOHO中国旗下所有的房地产项目都变卖了,要知道SOHO中国一贯以来的策略都是持有商业物业收租的方式。前两年一年光是租金就过百亿到今天一年也不到10亿的差距,转变也是可想而知的。潘石屹也许就是下一个李嘉诚。
等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在反过来审视房地产,也许看到的将是哀鸿遍野。而正常来说,银行应该是相对稳定的金融基础。结果我们就看到了今年5月,包商银行因严重信用风险成为首个被央行、银保监会接管的商业银行。
金融泡沫大逃杀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从90年代开始直到2008年以前,全球都在赚快钱的路上越跑越远。而中国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都在一条快车道上。过去10年,全球除了中国以外都从快跑变成了慢跑。然而不幸的是,未来10年是大萧条的10年,市场从粗放走向完全的精耕细作,赚慢钱的时代到来了。
全球存量市场之下货币的搏杀将异常惨烈,资金配置将越趋集中化。
我们再看美国。如今美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三大难题:一个是贫富差距巨大已经超过了可控的范围;二是美元已经因为完全失效的货币政策而岌岌可危;三则是世界经济核心正在悄然从美国转向中国。
据瑞信的一项新全球财富报告表示:全球富豪的资产占据了全球财富加总的44%,全世界有4700万百万富翁,而这只相当于0.9%的世界人口。却有56.6%的人名下财产少于1万美元,他们的财产合计只占全球财富的1.8%。未来十年,当机器人与AI被广泛应用的时候,生产力会极大的进化,但同时也意味着,贫富差距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将被彻底的分裂为超级富豪阵营与富人中产阵营,以及超广泛的穷人阶级。
我们很有可能会在有生之年看到资本主义分崩离析的结果。
全球性的危机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1929年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当时的基准利率接近于零,美国央行通过大量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市场,通过降低利率、印大量的钞票、购买金融市场,得以成功救市。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基准利率已经降到了零。一旦利率降到零,就很难施行市场扩张。
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危机即将到来还没有到来之际,美联储已经降息了数次,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降息与“伪装”的量化宽松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当危机到来的时候,美元可能将不再拥有调节货币的武器,而美元的崩盘将引发全球连锁反应。
金融海啸将带来一场全球货币大逃杀,只有极少数国家会存活下来,中国可能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诺亚方舟。
除了人民币以外,还有一艘太空船等待着拯救人类,名字叫数字货币。
在两周以前,主席宣布区块链成为国家战略,大家为之一振。但可能大家都没有想明白内在的逻辑。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除了Libra稳定币的出现与美元摇摇欲坠的全球拐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时间点。诚如我前文所述,全国所有的P2P都将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备案。
我在已经被和谐的《DCEP、美元与比特币的三国杀》中已经陈述了三个观点:第一个是,国家发话背后代表的一定是更加严格的监管,过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代表可以放任自流;第二个就是是否发币其实并不是评判标准,技术创新应用落地才是关键。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第三个就是数字货币混乱的时代会因国家的介入加速成长成熟。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是数字货币的产业链上下游还是区块链项目本身,都会通过各种力量加速去伪存真。我在文章开头已经讲了,金融攻坚战是国家重点中的重点,金融海啸到来之时要确保可以共度难关。
当明年P2P全部被出清以后,金融海啸淹没过天空之时,国家监管的重心会放向何处?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数字货币。所以我说:希望所有的区块链项目都要善良,因为你们对系统的力量一无所知。
过去几年借助区块链名义出现的伪金融项目,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秋后算账是必然的。之前借助灰色地带疯狂作恶的交易所、产业链上下游,都将被加速出清。未来一定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加速区块链产业链落地,就好像这两天大家热烈讨论的香港牌照数字货币交易所;另一边则会出台严厉的区块链监管条例,啸清踩线者甚至是过线者。
2017年,许多所谓的大佬都在说未来是数字货币满天下的时代,这是无知的表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真正有价值的数字货币不会超过10种。今天很多人在讨论的所谓的硅谷的区块链项目,无论是跨链还是分片,从长远来看,都不足以为道,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单点能力一旦创新成功就会迅速被底层生态系统吸收。
底层的共识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以被撼动,应用场景才是核心关键。
绝大部分区块链项目从底层认知上就没有想明白这个时代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尤其是大部分海外项目。区块链项目要成功,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有独特的落地应用场景,另一个就是要有宏观思考能力。
移动互联网为什么出现了中国对美国的弯道超车?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与幅员广阔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应用场景。在这些应用场景中爬摸滚打,才能实践出真知。才出现了中国对全世界互联网的反哺。
区块链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类别,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要有底层的金融思考与经济理解,同时要深谙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体制治理,要形成独特的思考逻辑,不类他人,才能在这么早期找到突破口。一个货币就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一个成熟的货币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体制的体现。
一个新物种必然不是从庞然大物中诞生,而是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快速迭代进化,最后猛然间变成一只巨兽,进而进化成一个生态系统。
诚如我之前被和谐的文章所述,哪一个国家最先诞生这个新物种,哪一个国家就会拥有下一个时代区块链进化的钥匙,也就会成为全球区块链技术的制高点。
我们重新思考比特币,在整个比特币的经济模型中,减半机制从另一个侧面代表的就是货币早期发展的通货膨胀。大量出产的货币一方面带动了流通,另一方面就类似于人类社会的量化宽松一样,将货币大水漫灌到了经济的不同领域。
而早期的比特币因为其加密的属性,这些量化宽松的货币就流通进了暗网中用于买卖交易。形成了早期的市场,密码极客代替央行出产量化宽松的货币,暗网中的交易者收购这些货币进行交易形成闭环。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就相当于是定向量化宽松一样。
流通加速带动了该货币价值上涨,而定向量化宽松催生了泡沫,进而形成了13年的牛市。诚如我在《信用、货币与数字货币的未来》一文中提到,货币中性,但长期非中性。过去数十年现代货币的发展,由机构产生的量化宽松,必然会带来信息利差。预先知道货币政策的人必然会获得更多货币。
在比特币这个案例里,第一阶段,早期在大量量化宽松货币流通而价格低廉的情况下,预先知道货币政策的人是可以控制交易的人,也就是交易所。这也是在13年出现的第一波牛熊转换的核心原因。当年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以及政策因素只是发动牛熊转换的一个动机,而非本质。
而当该货币价值升值,吸引了更多货币生产商,也就是矿池进入市场竞争生产的时候,就出现了激烈的优胜劣汰的情景。由于货币规则倾向于赢者通吃,就会出现算力既权力的结果。比特币早期治理规则决定了货币发行垄断的可能性。这就是第二阶段,17年牛熊转换的核心。预先知道货币政策的人是可以控制货币出产的人,也就是矿霸。
当总量恒定,出产已经超过总量80%的时候,矿霸的权力被大量削弱。因为预先知道货币政策的人已经不再属于算力,而是拥有通道的人。这就是第三阶段,谁拥有大量法币购买通道谁就拥有了比特币的控制权。
这就是为什么17年的9.4出现了USDT,18年8月以后80%的比特币交易由暗网转向了明网,19年美国上线Bakkt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是为了做空而使用的手段,美国想要控制比特币的第一步,就是在17年出现了数字货币期货交易所;第二步是政府允许美元购买数字货币;而第三步就是开通允许美元大量购买的受监管的期货交易所来控制市场。
所以为什么我说Bakkt交易所的交易量是一定会上来的?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假的,是可以被操控的。这是一个局,是一个由美国政府与财阀合力控制的局。看懂了这个局,你才能看懂未来比特币的涨跌。
这也正是今天中国要入局的原因,香港恰好成为了前哨战。
以太坊则不太一样,在早期快速的经历了算力即权力的时代以后,迅速的转换为资产即权力。也就意味着未来,以太坊预先知道货币政策的人是资产拥有最多的人。资本集中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太坊的治理政策将更倾向于各个资本的合并。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加速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在资本主义竞争过程中,大企业实力雄厚,处于优势,能吞并中小企业形成更大的资本。信用一方面支持大资本打垮、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使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宏大的股份公司。而就我所知,以太坊头部的资产拥有者除了Vitalik都是中国人。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经历了数百年又回到了黄金与白银之争,只是这次东方文明走到了黄金的争夺中。战争才刚刚打响。
即将出现的新物种,其治理模型必然不会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意味着这个新物种必然不会来自于西方。
新物种的治理模型应该走向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最早由列宁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现在中国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政治治理中生活的运用。民主和集中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在数字货币的治理模型中前所未有的把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起来,产生自治性组织架构。那么诞生的将是一个平民选精英,精英再去选超级精英的去中心化自治网络。
带来的好处是,网络中的去中心化与执行效率由精英去保证,而超级精英确保的是安全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类似于国家资本发挥巨大的效率优势。平民既是这个国家的参与者,又是这个国家的生产者,最后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受益者。
如果再将这个思考扩散,在区块链中,这个由超级精英组成的节点就类似于联合国的存在,而由精英组成的节点就类似于各个国家内部的组织架构,既包含了企业,也包含了政府。既有基础设施建设,又有金融与消费等各类民生民计应用场景。用户都是网络数据的贡献者与获益者。那么这样一条公链就会形成兼容联盟链与私链的开源去中心化自治性网络。
这就是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产生的成就与未来60年推动世界文明崛起的力量。
我相信,到今天为止,除了HYN没有一个区块链项目做这样的尝试。而我恰恰认为大部分的区块链项目在创新中都缺失了对中国崛起的意识形态的深入思考以及全球政治体制的深刻洞察。在过去5000年,中国从来没有在货币历史中有所缺席,过去不会,未来也不会。在数字货币历史进程中更加不会。
如果中国在这样一场巨大的社会实验中成功的走出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在数字治理世界不会出现一次复刻?区块链诚如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全世界数据无产阶级与全人类彻底数据解放的真理。
下一个区块链时代理应属于它。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