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指标表明机构对比特币的需求正在迅速上涨
自2020年初以来,机构对比特币的需求一直在稳步增长。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机构对BTC的需求明显激增。根据加密资产基金灰度的数据,其产品获得了14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家投资公司最著名的是产品是比特币信托基金,它允许美国的机构通过公开交易的场外股票获得投资比特币的机会。
如果说2020年前三个月对比特币的需求还属于稳步攀升,那么从3月到6月,机构的比特币需求则属于迅速飙升。对比特币吸引力突然增加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它在3月初的暴跌,当时比特币的价格在BitMEX上短暂跌破3600美元。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期货合约被清算,但在随后的72小时内,零售市场的交易量大幅上升,特别是在Coinbase等平台上。与散户类似,机构投资者很可能在重大修正后买入了大量的BTC。从3月17日到5月13日,灰度比特币信托管理的资产从15.77亿美元上升到30亿美元。总的来说,三个关键数据表明,机构对比特币的需求一直在上升,尤其是在2020年第二季度。灰度在2020上半年资金流入达14亿美元在一个季度内,灰度产品就获得了近10亿美元的流入。9.058亿美元的季度流入将2020年上半年的总流入额提升至14亿美元。灰度的半年度报中写道。“20年第二季度,对灰度产品系列的总投资达到9.058亿美元。这几乎是2019年全年募集资金的1.5倍,也是继20年第1季度之后的又一个新记录。”灰度比特币信托被认为是衡量机构对比特币需求的准确指标,因为美国和欧洲尚未批准围绕比特币或加密货币的交易所交易基金。美国和欧洲没有交易所交易基金,缩小了认可和机构投资者的选择范围。机构可以在灰度比特币信托、托管服务和直接场外交易中选择。但是,托管服务并没有被广泛使用,直接场外交易也会造成安全漏洞。主要是由于缺乏选择,尽管比特币的市场溢价很高,但机构通常会利用信托来获得比特币投资机会。灰度强调,2020年上半年,84%的投资来自机构投资者。灰度产品的季度流入量创下新高,而且绝大多数来自机构,这表明机构需求在第二季度激增。但最近几周,灰度囤积比特币的速度已经放缓。该投资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该公司在三周内没有买入一枚比特币。灰度发言人对外澄清说,该信托公司被置于行政静默期,这也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称为“等待期”。停止购买是暂时的,并不代表机构已经停止购买BTC。银行开始提供托管服务自2020年1月以来,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各大银行已经开始准备加密托管服务,这表明他们看到了客户对比特币的一定需求。今年1月,瑞士第三大银行瑞士宝盛与Seba合作,推出数字资产服务。两个月后,韩国最大的银行国民银行提交了加密托管解决方案的商标申请。国民银行发言人对当地一家名为“Digital Today”的出版物表示,该商标与其在2019年与Atomrigs实验室的合作有关,该合作是为了开发一个名为KBDAC的托管平台而带来的。当地分析师表示,目前该银行很可能已经进入产品研发阶段。据报道,本周,渣打银行确认将开发加密托管解决方案。渣打银行名为SV Ventures的风险和创新部门正试图协助机构开始采用加密货币。该公司进入加密货币市场表明,该公司已经看到全球市场对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机构正在支持加密基础设施在过去的几年里,各大金融机构对加密货币描绘了悲观的立场。Visa、万事达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商的高管此前曾批评过比特币和加密资产。据报道,2017年10月,万事达首席执行官Ajay Banga表示,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加密货币是“垃圾”。然而在7月20日,万事达宣布推出加密卡合作计划。它将允许加密货币公司通过万事达主要会员分销万事达卡支付卡。万事达卡数字资产部门执行副总裁Raj Dhamodharan表示: “加密货币市场不断成熟,万事达正在推动它向前发展,在当今的数字经济中为消费者和企业创造安全可靠的体验。我们与Wirex和更广泛的加密生态系统的合作正在加速创新,并赋予消费者更多支付方式的选择权。”策略师Lyn Alden在她最近发表的比特币投资论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Alden指出,她对比特币的增长轨迹变得乐观起来。除了比特币的减半、稀缺性和网络效应外,她表示,主要企业在加密行业的存在是增长的积极因素。 “除了像Coinbase这样从加密起源发展起来的企业外,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加入进来。例如,Square(SQ)的现金应用可以购买比特币。Robinhood今年涌入了数百万的新用户,它内置了加密货币交易,使得Robinhood用户可以轻松过渡。”从长期来看,机构投资者流入比特币的资金持续增加,再辅以加密基础设施的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让比特币受益。灰度比特币信托引入替代性投资工具,如ETF或交易所交易的票据,可以进一步支撑机构对比特币的需求。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