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需要区块链技术护航
当可持续发展目标(或称SDGs)在2012年被构想出来时,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少有人能预见到区块链在推进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方面的发展轨迹和潜力。但今天,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有机会重塑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方法—如果负责任地部署该技术,就能加快进展。
2020年的宏观趋势
今年在区块链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有一些宏观趋势。今年一直是—并将继续是—为数字货币和数字身份等关键颠覆性技术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轨迹,在某些方面与过去先行者的发展轨迹不谋而合。在围绕金融普惠和数据所有权等宏伟目标的喧闹声中,界定这意味着什么和看起来怎么样的工作一直很有限。事实上,如果不仔细评估风险和收益,就有可能扩大现有的差距或剥削弱势群体。
看到围绕用户保护的定义和自律的势头令人鼓舞,比如《全球数字金融准则》和《普西迪奥原则》(Presidio Principles),但重要的是,这些对话要立足于消费者保护、基础设施能力以及政治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等现实情况,以确保技术能够有意义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权基金会和美国红十字会等一些组织长期接受加密货币捐款,而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将数字货币视为资助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密货币基金宣布了今年最大的一轮投资,一些平台也在一段时间内支持加密版的“捐赠星期二” (Giving Tuesday)。
随着围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的对话增多,关于数字货币如何成为直接提供援助的工具的对话也在增加,正如我们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区块开发”(Building Blocks)项目中看到的那样,该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交易进行认证和登记。
此外,数字身份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推动力也得到了持续关注。虽然这些努力中的许多都处于早期阶段—比如最近推出的PayID,它汇集了许多行业领袖,但这无疑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空间,作为未来进展的基础要素。
聚焦:三个侧重点
建立灵活透明的供应链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九条指出,“要建设有弹性的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的工业化,促进创新”。
正如广泛报道的那样,新冠大流行凸显了全球供应链面对的挑战和脆弱性,使人们对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呼吁更多了。作为回应,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倡议正在调研—或加速现有的调查—区块链技术以满足这些需求。
从全球贸易到救济物资交付,供应链是可持续发展方程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应用案例已经反映了这种多样性。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等多国开发银行正在调查分别在南亚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单一窗口项目中使用区块链。
总部设在印度的一家公司StaTwig是儿基会创新基金孵化的成果,该公司已在东部一个邦试点使用区块链技术来跟踪疫苗交付。Anheuser-Busch InBev是一家跨国饮料和啤酒公司,在赞比亚试行了该技术,以促进当地作物(如木薯)定价的透明度,农民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报酬。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要有效地重新思考全球供应链,就需要行业参与者之间进行前所未有的合作,并认真考虑互操作性和数据完整性等因素。
创造更强大、追责制度更完善的公共机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十六条指出:“要为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平和包容的社会,为所有人提供诉诸司法的机会,并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公共采购是政府支出的最大来源之一,与此相关的是,公共采购也是全球官方腐败的最大来源。其中的复杂性、相对的不透明性和主观性,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为了加强外部监督,哥伦比亚政府对基于区块链的采购系统进行了概念验证。虽然仅有该技术还不够,但如果与“监督”模式(如透明国际或透明基金伙伴关系建立的模式)合作,它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
此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家目标时,税收管理可以是一个重要工具,也可以是一个障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75个最贫穷的国家中,有30个国家的税收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是提供基本服务的一个关键门槛。由若干公共和私营部门行为者组成的联盟“繁荣合作组织”正在研究包括区块链在内的开源技术如何在公共财政中发挥作用。
促进负责任的采购和消费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十二条指出:“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权成为消费者的首要考虑因素,负责任的消费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关键领域。
今年,我们已经看到区块链技术成为许多这些对话的中心。例如,去年发起的 “采矿和金属区块链倡议”,由包括德比尔斯和欧亚资源集团在内的七家行业重量级企业共同参与,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追踪碳排放和供应链透明度。大约在同一时间,“负责任采购区块链网络”将包括福特和大众在内的汽车业者聚集在一起,试点使用区块链进行矿物的道德采购。
作者:SUMEDHA DESHMUKH | 编译者:Maya | 来源:Bitcoinist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