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读懂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
01 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
2020年,新馆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中国经济遭受到了很大损失,传统经济损失最大,如餐饮、电影娱乐、交通、旅游等行业都受到了不小冲击,疫情期间的严格防控,让越来越多的人将消费转移到了网上,在线教育、网上购物、在线医疗、远程会议等这些不依赖人员空间物理移动的数字经济业态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契机。
说到数字经济,联合国、欧盟、美国、英国等国家和机构纷纷提出了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概念,但这些概念的共同点是把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内核,不同点在于ICT和传统经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2016年G20峰会上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下面我们来看看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如何。
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规模总计30.2万亿美元。美国作为数字化发展大国数字经济规模遥遥领先,达12.34万亿美元,占全球数字经济规模的40.9%。中国位列全球第二,数字经济规模达4.73万亿美元,相较于美国存在些许差距。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紧随其后,数字经济规模均超过1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数字经济目前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核心动力。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根据中国信通院和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各国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各国数字经济增长对同期GDP增长均有所贡献,特别是英国、美国和德国,这三个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60%。未来,伴随着数字技术持续创新,加速向传统产业融合渗透,相信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越发明显。
提到数字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我们很难忽略美国。确实,美国数字经济发展不但规模领先且竞争力突出。根据上海社科院主编的《2017-2019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在国家竞争力层面,美国已连续三年蝉联榜首。评估主要包含四大方面:数字产业、数字创新、数字设施和数字治理。美国的数字产业、数字治理和数字设施都位居全球首位。
美国能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其在战略规划、数字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安全保障四个方向的加速发展。比如在战略规划上,作为数字经济先发国家,美国出台了多项战略规划来巩固其优势,先后发布《美国数字经济议程》、《电子复兴计划》、《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规划》等; 2018年又相继发布《数字科学战略计划》、《美国国家网络战略》和《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明确提出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又如何呢?我国数字经济自2005-2018年呈持续增长态势,未来五年也有望持续增长,据中国信通院预计,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可达60万亿元。
从总量上来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占GDP比重持续上升。根据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占比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
此外,上海社科院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我国数字经济贡献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这也决定了数字经济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
目前,从地域上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各省份略有差异,但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20%。北京、上海作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数字经济发展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数字经济GDP占比均超50%。第二梯队为广东、天津、浙江和江苏,四省数字经济GDP占比均超40%。第三梯队为福建、山东、湖北、重庆、辽宁和四川,数字经济GDP占比均超30%。
那么,何为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这个概念包含两大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各行各业,围绕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数字经济的的产业数字化部分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9%提升至2018年的79.5%,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主引擎,这表明我国经济正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大家可能会有所疑问,我国为何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实现根本改变,一些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高端装备等还要依赖进口。
第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储量下降。供给侧数字化能够创造更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摆脱产业链低端的窘境。供给侧数字化帮助企业匹配人力支出、原材料成本与生产经营再到产品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三,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达1.91亿,占全国总就业的24.6%。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到2025年,5G就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第四,新模式新业态已成为投资风口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零售、视频、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并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焦点。2018年7月,互联网行业“新秀” 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当时市值就已达到240亿美元。未来,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成熟、应用,将有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近些年所做的鼓励数字经济发展的努力,在此次防疫抗疫中得到了显著回报。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展开,数字经济在稳岗、扩就业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必要性。
02 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前面所述,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数字化革新与管理变革都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经之路。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强调的是追求最高的效率、最高的产量,才能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
传统的信息交互、组织沟通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低效、迟缓等弊端,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到来,追求高效、敏捷的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传统企业的工作管理中已经出现了两个主要弊端:一是,所有工作流程通过割裂的IT系统完成,无法完全互联,带来额外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二是,以流程和系统为设计来驱动企业组织的日常运转,并没有把员工解放出来,员工只是流程上的一个节点,要配合流程来工作,每个员工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人变得像机器一样工作。
而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工作管理,通过搭建统一且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割裂的工作部门串联起来,达到协同、高效以及价值和信息的无损耗传递,同时实现了数字化和在线化,数字化企业能够让流程和机器围绕人工作,从而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让每位员工都成为企业的发动机。
让我们以钉钉作为例子,看看它是如何“全面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的。
钉钉从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切入企业服务场景,构建OA工作台,不断完善各种场景下的业务需求。钉钉通过“五个在线”(组织在线、沟通在线、协同在线、业务在线、生态在线。)、基于四大场景(人、财、物、事)来打通割裂的组织及部门,以达到“高效处理所有工作流”。来看四大场景:
(1)人—钉钉数字化名片:淘汰纸质名片,实现商务人脉数字化在线管理,高效而且环保;
(2)财—数字化企业支付:支付宝与钉钉联合打造,企业报销流程实现全链路数字化;
(3)物—钉钉“理想办公室”:将智能办公硬件升级为成软硬件一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4)事—包括钉钉智能文档、数字化智能客服中心:文档提供在线编辑;智能语义分析、任务、表格关注等智能协同。
钉钉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跨部门的高效协同,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提供很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用最小的矛盾,做最优的管理,甚至创造了一个连接供应商、销售商及消费者的平台。
下面是钉钉赋能的三个案例:
1. 朝阳橡胶公司,公司本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一直在寻找与移动端结合的办法
2016年起,公司正式使用钉钉作为3000多名员工的移动办公平台。
除了通信录、沟通等基础功能,其上的第三方“简道云”开发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系统帮助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面信息化。同时将安全生产的点检搬上钉钉,在安检方面,钉钉发挥了巨大作用。
2. 餐饮企业“牧之初心”通过钉钉,实现了组织、沟通、协同、业务、生态数据在线化
员工自驱力和创新力大幅提升,店面最高人均产出效益为8万元每人,月坪效4万元,8倍于传统餐饮企业效率。由于模式成功跑通,首家店开业一年内,就开出30多家分店。
3. 有些小的电商创业型公司管理混乱,钉钉可以建立起清晰的组织架构,帮助企业起死回生
为解决很多电商创业型公司使用非常传统的管理方式带来的:数据把控能力低、沟通成本高、仓储管理混乱、岗位职责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义乌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管理专家黄祖胜用钉钉建立起清晰的组织架构,及时调整目标计划方案,将公司彻底盘活。
在制造业领域,为了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成为了转型升级重要突破口。
制造企业对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产模式、提升生产效率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工业互联网正好完成数据、劳动、技术、资本、市场等全要素的全面互联。最终制造企业能依托工业互联网构筑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生产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工具的效用及效率,显著优化决策的流程与机制。下面这个案例很好的说明了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多么有效:
中车株机公司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16年逐步向智能管理、智能制造转型。株机公司与金蝶软件合作,打造信息支撑系统——金蝶EAS系统。并通过四年的努力,实现平台的打通。全公司的计划协同,物料交接,以及生产过程等,员工都可以在手机上面进行操作,企业效率大大提升。
机车、城轨等产品的生产可以完成多项目并行,数字化自动排程;工序物料配送、生产计划、产品配送等都可以完成精益调动管控。
我国公共服务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速升级,但依旧存在:横向信息系统整合不足、特征识别稀缺、数据利用不充分等痛点。行业特征识别与数字化转型特征识别将是未来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征识别仍有很大机会。例如数字政务平台、智慧教育、数字城市、数字医疗等领域,都大有可为。
下面我们讲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案例:阿里的健康码。疫情之下,为采集防疫期间居民健康情况,加强疫情管理,实现精准防控,阿里巴巴率先联合杭州市政府发布健康码应用,随后经过中央的大力推广,如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一码一人、联防全覆盖的初期目标;在精准防控和生产生活恢复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只是为疫情而“战”,耗费力气开发的健康码、云平台技术、工具等未免显得有些“大材小用”。未来对健康码进行全面升级,充分挖掘其数据价值,不断拓展生态应用场景,完善数据保护措施,健康码和它所承载的数据将会更好地服务人民。
再说金融业,我国金融行业数字信息化建设历程历史悠久。从最开始是上世纪7、80年代的简单电子化数据分类集中,到如今已经能提供稳定、丰富的个性化应用。
比如微众银行构建“ABCD”(分别指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金融科技战略,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技术到应用的落地,为合作伙伴孕育转型发展新动能。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各行业数字化的重要助推器。
03 数字经济与企业组织模式变革
首先,决策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行为,无论身处哪行哪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很多行动都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决策所决定和支配的。决策足够科学、合理、高效将为我们工作和生活效率带来正面影响。但如果决策是草率的、落后的、缺乏依据和逻辑的,这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企业战略存在错误。数字化决策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来激发数据的最大价值、并能利用数据清晰、真实的说明消费者的状态、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等,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的商业决策、提升商业价值。
现如今数字经济正从量变逐渐走向质变,开始了与产业的加速融合,产业发展形态产生了巨大改变,比如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互联网金融、智慧交通的出现;同时,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和产业互联网的普及与提升,数字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量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企业未来要依靠不断积累的数字资产和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完成对未来发展形势的预判和给出决策建议;根据2015年IBM和哈佛商业评论调研结果显示,71%的企业通过使用大数据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商业机会,而在2010年仅有37%,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说企业的经营者对数字化决策的关注度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将数字化决策作为企业数字化变革的核心。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决策支持”是开始数据商业应用的第一步。传统方式中企业决策往往要依靠市场调研、人为感知、或者通过某个产品或广告受欢迎程度来调整营销策略。但现在有了大数据的帮助可以更好达到这一目的。数据可以从多维度帮助企业实现决策前的认知和分析,根据可量化的分析结果的能够为企业的业务规划、商业布局甚至是架构调整等决策提供有力且客观的事实依据。
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六个典型示例。比如通过改革生产方式的富士康、佳能;改革管理模式的海尔和华为;改革商业模式的特斯拉和小米。这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企业了,市面上分析他们变革模式的,不管是出版的书籍还是发布的文章都很多了,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深入学习一下,这里就不一一给大家讲解了。
下面我们来看下第二个典型的变革特征。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决策方式的改变,还对企业的内外部组织形态产生了影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将自身复杂的企业架构扁平化,比如“去中心化”,2012年海尔提出策略,实现了从科层制向节点组织的成功转型,将多层次组织转化为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的平台。再比如“去企业化”,当前众多新兴的数字技术产业领域呈现了明显的生态化竞争趋势,跨界拓展新领域新业态,通过融合创新来弱化企业组织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各类企业都积极组织和参与产业生态组织,同时丰富的数字化手段也催生和壮大了网络化平台组织,比如微店等自媒体经商形式悄然兴起,创客与创客空间的出现和发展。
最后一个特征是融合创新,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本质就是将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融合,发挥协同效应来增强研发生产、决策管理、市场营销、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优化提升。
如果给融合创新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盈利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反馈创新。盈利创新简单地说就是用持续性收入来代替一次性收入;组织创新就比如联想,通过扩大业务范围、缩小核算单元、采取全员参与的赋权式经营;业态创新则参考阿里巴巴,主要包括产业链资源整合和战略定位变革;市场反馈创新例如小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用户互动的生态系统。
04 数字化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那聊到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企业要尽快推动数字化转型。
首先,数字时代,消费市场变化十分迅速,电商平台、社区营销、虚拟商品、电子支付、O2O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层出不穷。消费者如今有更多的渠道来对比、挑选和购买商品。商品生命周期变短、市场细分,消费者忠诚度降低。其次,传统企业间的数字化竞争日益剧烈。转型速度和转型效果是各企业在这场竞赛中最为关注的主题。
只有转型速度够快、转型效果够好,企业才能在人才、品牌和资本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从而适应数字时代。最后,数字企业间的竞争也同样激烈,这些竞争一部分来源于传统行业内出现的新一代原生数字企业(比如数字媒体正在颠覆传统的传媒形态),而另一部分竞争则来源于数字企业的跨界竞争。
那么,企业要注重哪些点来保证成功完成数字化转型呢?
第一,企业战略要数字化
企业战略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制定数据驱动的决策,还应培养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的数字意识和工作习惯,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来理解和适应变化,在变化中更好地识别机会、抓住机会、创造价值。
第二,市场营销要数字化
比如建设数字品牌;重视社交网络营销;提升线上与线下的一致性和便利性;以用户为核心,让用户可以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提高用户参与度。良好的数字营销可以鼓励人们分享想法、共同完善设计。
第三,商品的数字化
商品数字化大致分为三类:首先,产品本身数字化(比如金融、媒体、出版、教育等行业产品及服务的数字化);其次,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为商品附加其他功能,利用差异化提升商品竞争力,提高顾客忠诚度;最后,利用数字技术为传统产品进行重大革新。
第四,重视数字平台的建设
数字平台颠覆了传统行业的游戏规则,创造新型社群市场,让原本相互竞争的企业和需求不同的消费者成为了平台参与者。建设数字平台是传统企业主动适应数字时代的一次战略创新。数字平台参与者规模、参与者之间互动数量的线性增长,都将带来平台价值的指数倍增长,即平台的网络效应。
第五,要完成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要强调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地位,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负责人,保证愿景能够自上而下地传达与领会;同时要适当调整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新部门和新职位来整合相关数字业务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能培养、会寻找、留得住杰出的数字人才。
第六,企业文化要同步变革
企业文化是企业团队中最难以琢磨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数字化转型期间,如果企业或组织缺乏与数字化相匹配的文化、素养、远见,这将严重阻碍其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只有全面数字化,才能在这荆棘丛生,眼见不实的商业道路上前行。
我们如果把转型对象聚焦一些,比如聚焦在中小企业,我们会发现中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普遍有以下三个痛点:
痛点一:企业云化战略制定
企业何时云化、哪些业务优先云化、基础架构如何优化,这要结合企业业务发展情况和原有IT架构基础而定。
痛点二:成本和效率难以平衡
中小企业IT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小,大多为成本敏感型,建议选择公有云,部分核心系统可建立在私有云中。
痛点三:产品及服务如何合理配型
这需要结合自身业务选择最适合的产品和服务,确保适配业务属性和保证数据安全,同时获取更多商业机会。
这次新冠疫情,大家也都知道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浪潮云等等都发布了助力中小企业战疫的计划,不管是云服务器、云数据库还是提供远程办公平台和补贴,各平台都希望通过自身技术能力,来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小成本云化,使中小企业实现有序复工复产,节流增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平台在这之后也会持续赋能中小企业,而未来中小企业基于第三平台将产生大量IT需求。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迎接什么挑战,或者说要注意避免哪些风险。
第一个就是要防范隐私泄露和知识产权侵犯,数字技术在提高企业效率和推动创新的同时,还可能带来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侵犯、网络安全威胁等问题。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前要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第二个是要避免对数据产生过度依赖。数据只能让人们看到过去的表象,数据处理的每一步都在损失一些信息,企业一定要避免因过度依赖数据导致管理者决策出现失误。
最后,因为现在是数字时代了,企业的商业活动与个人生活紧密联系,所有无论是原生数字企业还是转型中的传统企业,都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根据IDC对全球企业研究显示,实现了数字化的企业可以保持销售额年均10%以上的增长,年均利润实现12%以上的增长,而非数字化的企业则是持平或下降。
数字化转型领先和落后者的差距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说到这,大家应该对未来企业有更明确的方向,未来的企业将会是数据驱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成了必然现象。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蒋东文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