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黄金与比特币,看清货币的本质

新浪财经 阅读 40 2013-7-21 20:46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当某种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就可以作为货币。一种商品成为货币的必要条件:有限、便携、稳定、易分割、最大范围的被接受、易流通……

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在生产是为了交换的商品经济中,物物交换消失,几乎所有交换都要以货币(总之要找个一般等价物)为媒介,这就意味着为了交换的顺畅进行,理论上某个“瞬间”(以跳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考察)正在交换的商品和正在流通的货币必须能够配对。随着人类财富的积累,人口的增加,经济活动的多样化,某个瞬间正在交换的商品数量肯定是不断增加的,若物价要稳定,则通货也要等量增加。若通货增加的速度赶不上交换中的商品数量,就会导致相对少的货币匹配相对多的商品,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上升而商品的计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反之,若通货增加的速度超过交换中的商品数量,就会导致相对多的货币匹配相对少的商品,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而商品的计价增长,这就是通货膨胀。

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货币并非仅仅是现钞,它当然是指广义货币。在电子货币(银行卡为代表)、银行转帐汇兑、金融产品发行盛行的年代,广义货币和现钞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黄金在作为货币而流通的年代里,它并不难得到——它存在于大街上众人的口袋中(比如金法郎)。比如在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那种情况下,通货紧缩经常出现。当工业革命来临的时候,商品迅速丰富起来,黄金供应量跟不上,引起了通货紧缩——即货币的价值增长。这激励众多冒险家去海外寻找黄金,马可波罗笔下遍地黄金的东方就是他们解决通货紧缩的希望所在。这本不该被赋予诸如“贪婪”之类的感情色彩,就像饥荒的时候人们会外出逃荒。这个过程就是大航海时代。

美洲的金银补充,延缓了金银货币时代的崩溃时间。但最终,问题还得解决,这就是从银行券发展起来的信用货币。银行的繁荣,是由于银行通过借贷等途径创造货币(这里就不展开了)的能力。在那个货币极缺的年代,银行业自然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宠儿。这是金本位的时代,纸币(作为最初的信用货币)与黄金挂钩,但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商品经济繁荣对货币的饥渴。但当货币创造的速度跟不上商品增加的速度,依然会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可怕是多数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现代人难以想像的。就如同人人知道高血糖的危害,但其实真正致命的是低血糖。当通货紧缩发生时,货币因为稀缺,价值不断上升,人人都希望拥有货币的时间更久,而无人愿意花出去,大家醉心于囤积货币,而非生产和消费(商品交换)。直到,交换中的商品数量因为生产的萎缩和交换活动的减少而下降。货币不减少而商品减少;终于,通货紧缩消失,物价开始稳定;大家又开始把囤积的货币积极投入流通,银行又开始积极创造货币;于是,新的通胀来临。但这个过程会痛苦而漫长,因为通缩时信贷(在银行时代)也会萎缩,导致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而囤积货币也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减少。所以在没有任何干预的纯粹自由金融时代,要让通缩消失,则生产和交换的倒退要更加猛烈才行。历史上金银时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都很长,治理通缩比治理通胀难。所以,如果货币总量一直不变,每次胀-缩循环,都是让经济体的财富数量减到起点,即人类的财富没有积累。当然,现实世界的货币总量还是在变的,在金银货币时代,金银的开采累积速度就制约和决定了人类财富的累积速度。银行对货币进行杠杆化和去杠杆化形成的信贷周期,增加了经济荣枯波动幅度,但信贷的创造是增加了经济繁荣的波峰高度,并不改变波谷间的斜率,这个斜率就是人类财富积累速度的长期水准,这个水准被货币的增长速度所决定。

关于货币与财富的匹配,需要补充的前提:货币的增速制约着人类财富累积速度,货币发挥此作用的领域是商品经济领域。在自产自用、以物易物的自然经济领域,每个个体所需的财富变化很小,自然经济所属财富的累积速度基本取决于人口的增速。在自然经济领域几乎萎缩殆尽的当下时代,商品经济所属的财富(即交换得来或用于商品交换的财富),基本可以认为就是人类的所有财富。

关于银行创造货币的话题,需要补充一点:在传统银行业面临金融脱媒的最近几十年里(投行业务蓬勃发展和对冲基金雨后春笋的几十年里,国内是信托和银行理财繁荣的几年里),影子金融对信用的创造作用,几乎上升到成为信贷扩张和紧缩周期的决定性因素。这让M2作为判断社会信用膨胀的真实情况的意义减弱。只是,对于M3以上的数据,我们缺少权威来源。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以基础货币投放来判断社会信用膨胀水平的思维,越来越成为老古董。这也是同样是印钞,各国的结果相差千里的原因之一。所以,别老拿印钞说事了。

另外的解决之道,就是人类只能创造出一种新的一般等价物来代替金银——比如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内黄金的通缩和法币金圆券的通胀并存,就有地方拿大米来作为等价物,或以大米来计价。而金条,则都收罗进了国民党大员的保险箱或国统区银行的金库中。而法币和金圆券,似乎只能烧火和垫桌脚。

这里得补充一个问题,就是多种货币同时流通,在解决部分问题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牛顿当年在任英格兰造币局长官的时候就面临这个困扰。金银作为两种货币,同时流通,就存在一个金银兑换比率的问题。这个兑换比率制定的偏差,会导致一种被高估另一种被低估。如果这种比率偏离的时间一长,“聪明”的市场马上会采取行动,优先收被低估的货币,而优先花被高估的货币,手中拥有高估货币的人,会到银行去兑换低估货币,银行最终到牛顿那里去兑换。最终,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都是高估的货币,而被低估的货币进了保险箱。即使在信用货币时代,假如说你手中有人民币、日元、美元、澳元、欧元等,你肯定会花有贬值预期的,囤有升值预期的,最终你手上的都是有升值预期的,如果人人都这样,则有升值预期的在市面上流通的会变少,这又进一步造成该货币的溢价,如果没有补充和干预,最终会从市面上消失。所以,一个经济体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是一种不稳定状态。要么导致金融管制,比如央行不承诺充当最终兑换人;要么央行放弃官定兑换比率,而只抓其中一种货币的发行,让其他货币与这种货币的兑换由市场自由定价。我们看到,一个经济体,最终的法定货币还是落到某一种上,这一种货币将成为所有官方定价的依据。而多币种之间相互定价和汇兑,都是成本,这导致每进行一次兑换,就会有一点通货消失;或者换一个角度,把这种定价和汇兑看成是服务(一种无形商品),那么增加了商品而货币还是这些。这两种角度的理解都可以导出,跨币种兑换是天然的通缩因素(在虚拟币世界更直接,有些就直接规定兑换时会有多少币值凭空消失)。而这就让多货币共存来解决通缩的效力减弱。

多货币同时流通,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如果一种商品被同时用甲乙两种货币定价,即使人们用乙货币交换,但心中仍然知道我相当于用出多少甲货币。即用乙货币换商品,等效与用乙货币换甲货币,再用甲货币换商品。我之前提到过货币和商品的匹配问题,当所有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的时候,那么乙货币换甲货币,就可以认为是一次以甲货币为标的商品的交换。这样一来,如果经济体中原有乙货币,现在引入甲货币,对乙货币来说,等于引入了新的商品。增加了货币却有增加了新的商品,而且两者增量相同,所以当然不解决通缩问题。但是由于人们在囤积一种货币的时候,毕竟有另一种货币愿意花出去,所以多货币同时流通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囤积和流通的矛盾。假定两种货币有各自独立的货币政策、各自独立的信贷扩张速度(或各自独立的挖矿速度),则通过货币间兑换比率的市场化调整,造成一种货币的通缩和另一种货币的通胀,最终整个经济体就不会陷入通缩。现实中这种例子很多,以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为例,可视为金条、大米、金圆券三种货币的共存。金条通缩,逐渐退出流通;金圆券恶性通胀,遭人唾弃;大米计价物价稳定或轻微通胀,获得认可。多种货币共存,让市场有了选择余地,只要找到了稳定的硬通货,那么通缩危害就可以消灭了。

在明朝中晚期,也出现过黄金的通货紧缩,我们都知道明朝中晚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一次繁荣期。当时没有信用货币流行开来,市面上流通的金属货币主要是铜钱。在中国这样的贫金国,黄金在商品繁荣期,购买力大增,所以掀起了一次藏金热。大户人家一旦在交易中获得金,则都不会再轻易花出去,而是优先花铜钱。所以黄金在市面上越来越稀少和昂贵。

关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的演化等等话题,写一百篇论文都不嫌多。但我觉得写到这里,就足以对我想讨论的东西做出一些理论准备了。

先说说当前的黄金。

国内外总有一种声音,就是想要回到金本位,甚至回到金币时代。据说美国犹它州就通过了准许金币作为货币流通的法令。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把纸黄金等黄金金融工具“创造”的黄金去杠杆化,现在的黄金价格应该每盎司数万美元。这成为很多鼓吹黄金必涨的人的论据之一。如果全世界都效法犹它州,这个世界马上就看不到黄金了。因为金矿主会停止开采和售卖,坐等地下和仓库中的黄金升值,富人们会把金条锁到银行地下保险库中,而市面上的零售黄金制品会被一抢而空。那么,最终,黄金还是无法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市面上流行的一般等价物一定不是黄金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若干年后,当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新的一般等价物来进行交易的时候,黄金已经成为传说,而渐渐被人忘却。这时候突然出现一块黄澄澄的东西作价几万美金,也许首先想的是这会不会假?

黄金偏执狂们常把央行制度的出现视为银行家阴谋,而我却认为央行制度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终于货币可以自由地与商品规模同步地匹配,人类财富的增值终于获得了解脱。没有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没有央行将银行信用集中,就没有现代经济的繁荣。

也许上述黄金“消失”的演绎有点夸张,但我们可以考虑一些现实问题。首先,如果担心央行滥发纸币造成通胀,而选黄金这种总量有限且央行无法低成本无限制造的东西来作为货币,那么理论上可选作货币的东西还真不少。比如金作为货币的特点,铂都具备,铂在地壳中的含量却比金更稀缺。或者用诸如鸡血石、田黄石、寿山石之类。举个极端的例子:完全可以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然后放在类似天津文交所那样的地方,然后拆分成若干份。以此作货币,来消灭通胀。

首先一个问题是:确实够稀缺,所以不易流动,一种东西稀缺到极点的时候,人们根本不会拿它到市场上去,怕万一……。如果全世界回到金币时代,可能一个小小的金币就价值几千美元,我买个面包所需要的金币可能就是一根毛大小了,怎么携带?一个金币在我钱包里磨损半个月,可能损失的价值就值好几顿饭。而且因为交换价值全依赖于金币的纯度,接受金币的人非常担心被骗,于是每个商店都要验金币,超市排队可能会极其恐怖。并非单位重量价值越高越便携,这得有个度。

其实有个更本质的原因。如果一种作为候选货币的商品,它的数量增长的速度比社会财富(即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商品)增长的速度慢,那么它必然陷入通货紧缩,这种货币陷入通货紧缩后,倒逼替代货币的产生,同时,这种货币会逐渐变成保险箱中的收藏品而退出流通,最终它会完全蜕变为收藏品。如果一种作为候选货币的商品,它的数量增长的速度比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快,那么它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实际上我们无法得到一种一般等价物,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永远和社会财富相比,不快也不慢。所以,理想货币从来就没有过。但受控印刷的纸币至少可以很有弹性地跟踪社会财富的增长。

我在前面反复提醒一种货币在流通中的处境。因为大家过于关注一般等价物的有限和被广泛认同,却忽视了流通功能。但其实,流通功能才是货币的核心。黄金本身也不过是一种几乎百无一用的金属,解放战争后期的大米毕竟不过是大米,又有什么稀罕?一种百无一用的金属或一种可以无限再生的大米,都可以作为货币,这本身就说明,人们对商品交换媒介的属性的追求,才是一切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的根本。如果你对此还是有怀疑,那么请想想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比如Q币,或网游游戏币。我们在用的时候,我只关心这币能否花出去,对方愿不愿易收,有地方花有人收,或者我看到别人都这么做好好的,我不会去核查这个币是否可以被后台创设,还是与等量的现实货币挂钩。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也不就是美联储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添几个零的事嘛,敲几下键盘而已。现在有人花美元的时候,难道还会关心这些美元早就已经不能兑换纽约地下金库里的黄金了?

如果在虚拟世界里没人提供这种虚拟货币,大家的商品交换将会非常麻烦。此时若有人提出一种虚拟的一般等价物,哪怕是一串特殊的数字,但能流通,也会被人追捧。虚拟世界里当然只有数字,而不会有黄金,但大家总得交换。

对呀,真正的货币应该就是那种看起来也不算奇特的,花出去不用担心再也得不到的东西,这样大家才会把注意力放在所要交换的商品上——这才是交换的本质——就是应该让交换的商品而非交换的媒介成为主角。如果获取交换媒介成了最终目的,那么这种交换媒介就相当于也是某种普通商品了,当它成为一种普通商品(虽然贵为收藏品)的时候,它自然不再是一般等价物。

有媒体采访抢金的中国大妈的时候,就听她说,因为黄金是硬通货,所以买黄金不会错。但黄金真的是硬通货吗?我前面分析了那么多,我想,大家应该能看出来,黄金从古至今,越靠近现代,越不像货币,而像收藏品——一种没有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历史价值的收藏品,连邮票、古董、名画、陨石都不如。哦,当然,它可以作为首饰的原料,之一。当黄金增长的数量越来越跟不上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的时候,它就越来越难堪当货币的重任。黄金偏执狂们还举出一个例子,说以现在的开采速度,黄金再开采5年,现在的矿山就告罄了。其实,在我看来,这更加注定黄金一定会退出货币的舞台。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因为“无节制”发行而被人诟病,被阴谋论者认为是美国人转嫁危机的工具。但我们看看IMF和很多欧洲国家,这几十年里外汇储备的变动数据。以IMF为例,除了美元和黄金以外,其他储备(欧元和之前的马克法郎等之和比)的比例变化很小,唯有黄金的比例大幅下降,美元的比例大幅上升。当然,也有很多国家的做法和IMF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做法不同,但这里面有很多是本来黄金几乎零储备的国家(比如中国)。至于那个所谓“特别提款权”,很遗憾,它注定无法成为世界货币。就像世界语无法替代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因为我之前就说了,人们选择货币,首先关心的是它能不能换到东西,能不能有人收且我能收到(流通),肯定不会去首先关心它是谁印的来决定用不用。所以谁的贸易量大结算量大,当然用谁方便。如果用特别提款权,那么任何两个国家的贸易和结算,都伴随两次汇兑(与本国货币),交易成本平白无故增加,这是何苦呢?这种某一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又何须阴谋呢?总要选一种是吧?

总之,黄金在将来将越来越像收藏品,而非硬通货。硬通货的定义就是币值稳定的货币。当黄金的收藏品属性占主流时,它当然还是会不时地增值,就像毕加索的真迹一样,抑或像翡翠西瓜和元青花瓷一样。但它会有更大的波动,而且将和原油等大宗商品渐行渐远。而且,对于黄金的死多头来说,它无论是不是收藏品,依然可以拿稀缺性说事。但我要提醒的是,作为货币的黄金,它的竞争对手是几种常见的储备货币;而作为收藏品的黄金,它的竞争对手是可能成百上千的其他收藏品,如果从资产配置角度,当我需要保值增值而投资收藏品的时候,我要从黄金和其他许多宝石、红木、玉器、古董、化石、奇石、陨石、瓷器、邮票、字画、名人信签……等里面选择,我还会觉得黄金稀缺吗?甚至,黄金的升值潜力都排不上前几名。当然,黄金和这些收藏品比,有一点好,就是黄金是少数以化学成份和非物理形态来定价值的收藏品,并且还是其中性质最稳定的种类之一。这话意味着,当其他包含形态价值的艺术品可能因毁坏而消灭价值的时候,当钻石会因为脆和燃烧而减值和灭值的时候,黄金(包括其他贵金属)不怕。乱世中,黄金的升值潜力才可能超过其他收藏品。

那么比特币的未来呢?

比特币依赖于由揭露总账构成的P2P网络(“区域链”),通过破解不可逆暗码获得奖励的方式来获得新的比特币,这种通过贡献计算能力而获得奖励的过程称之为“挖矿”,而不存在一个(或几个)发行中心。根据发明者的规定,每增加21万个买卖区,奖励减半,所以比特币总量上限收敛于一个值,2100万。所以比特币的基本特征是:总量有限的,且新增的速度是不断变慢的。

我们不考虑汇兑、监管等技术问题,就讨论比特币的本质。这意味着,比特币的生产速度最终(也许现在已经是了)肯定会慢于虚拟世界的商品增长速度,它必然陷入通缩。而它又是有限的,而且总量实在不算大!那么它越往后通缩越严重,当比特币新生成速度非常慢的时候,将强烈激励比特币的持有者不再将比特币投放入流通市场,而是放入投机市场和汇兑中心。它退出流通市场意味着它不再像货币,或者它的原来的货币地位被其他虚拟币替代。但它不再像货币时,它也不可能变成收藏品(一串没人在乎的数字而已),它会变得什么都不是,这又会在市场开始遗忘比特币时,激励比特币持有人抛售,于是比特币又重新流通。而比特币的市场深度(总量)太小,这样一来,比特币的币值将非常不稳定,这意味着用比特币作储备货币或作交换媒介的成本很高。也许,比特币需要有期货和期权市场来对冲风险,对老百姓来说,这是笑话。另一条路是比特币进入虚拟世界的虚拟银行的虚拟金库,然后虚拟银行发行虚拟比特券,一种基于比特币的虚拟信用货币出现,这就是比特币本位制。这条比特币银行通过信贷来创造比特币的想法可能受制于技术,因为比特币银行券也得解决重复支付疑题,如果能解决,等于是一种新的算法货币。而且,这种银行券的发行是否有限制?否则虚拟银行也有滥发冲动!总之,如果那样,比特币成了比特黄金,难免逐步退出流通。而人们手中的比特币信用券却可能因滥发而贬值,于是,设立比特币来消灭通胀的初衷被打破。也许一个黑客就可以让这种混乱提前出现。

再者,由民间组织和企业创造算法货币不止比特币一种,同类的虚拟货币和虚拟货币平台已经出现了很多,也许将来还会有。这些虚拟币都和Q币不同,和比特币相同。Q币是腾讯集中发行的,往往有现实货币作为信用保障,而比特币类虚拟币是网络世界凭空产生的。这些后一类的虚拟币会和比特币竞争,如果它们成为平行货币,那么可能能解决通缩问题(当通缩出现时,人们会转向选择币值稳定的一种货币来流通),但导致汇兑成本上升,且虚拟世界商品定价混乱。至于说比特币取代现实中的货币,即使技术上监管上的障碍都不付存在,那么至少也要等到以比特币计价的商品规模超过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规模才行。

当前的虚拟货币市场,看起来更像当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是一个博傻的游戏。是的,市场需要娱乐精神,平民找到了能由自己创制的货币,当然掀起了平民的狂欢。比特币的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抵制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精神,是自由之树上结出的一颗奇特的果实。当然,这也是一个未来无限可能的金融实验。比特币就是一个理想主义下的产物。它的伟大在于它的理念,而非它本身。算法货币本身可以作为解决网络支付的一个思路,这个思路也可以被政府和银行使用,被其他的算法货币的发明者使用。流通领域的使用者根本不会在乎,是否是去中心化货币,还是像Q币那样的有发行中心且有现实货币作为信用保障的货币。

非常棒的是,比特币类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的存在,至少可以给现实世界的央行以压力,让它们知道:如果它们随意开动印钞机,那么就会把货币的使用者推向比特币一边。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要投资真实黄金和虚拟黄金吗?美国商品经销商接受用比特币支付 下一篇:比特币投机者嘲笑称比特币为泡沫的人原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