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最后究竟会长成什么样?

元宇宙TM view 1254 2022-7-8 07:57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从最基础的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确实是不断向着去中心化去演变的。也就是说,随着网络从WEB1发展到WEB2再到WEB3,是一个越来越去中心化的过程。

在WEB1时代,网络是用用户名加密码登录的,一个只读的网络上面,只有资讯和信息;WEB2时代,网络是用App账号登录的,而App账号就已经经过了一定程度的KYC,网络上可以读写、互动,于是信息变成为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属于互联网平台的。

到了WEB3阶段,登录网络的方式发展成使用DID数字身份。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那么网络的功能就增加了一项:拥有权。WEB2上的数据也就有可能转化成用户的资产了。

元宇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网络世界。元宇宙的网络基础是WEB3,而WEB3要如何才能让用户的数据成为自己的资产呢?这就需要作为分布式账本的区块链技术了。区块链就是用来登记互联网用户的数据资产的。在WEB3这个去中心化网络之上,区块链则是一个相配套的去中心化的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

如何看待“去中心化”

基于去中心化的WEB3和去中心化的经济体系,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元宇宙。如何看待“去中心化”,决定了我们能否建设一个真正的元宇宙,甚至决定了我们能否建设一个真正的数字经济体系。

从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因为需要面对越来越海量的数据、越来越海量的需求、越来越重要的网络的安全性、健壮性要求,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消除单点故障,网络是越来越去中心化的,这一点无可厚非。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体现的其实是公平与效率之争。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的永恒的课题,中心化强调的是效率,去中心化强调的是公平。 追求效率,必然是中心化的;而追求公平,又得一定程度地去中心化。 比如双11,每秒可能有50万笔交易需要确认,这时候不可能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通过1万个人的参与去共同记录每一笔交易。这不现实。最快的方法是由一个人/机构来统一记账。 但在经济领域,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这么高的效率,如果希望更多的去体现公平,就可以往去中心化靠。区块链也就应运而生,让更多人参与,每一笔交易经过全网所有节点共同来确认。

极端的去中心化、极端的中心化强调的是极端的公平或者极端的效率。不过,任何事情都不能极端,极端的公平和极端的效率肯定也不好。而且这两者没有所谓的好和坏,只有特定场景、特定需求下的适用与不那么适用,如此而已。它们之间也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互补。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涌现论就和去中心化是非常匹配的,涌现论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复杂系统,强调系统的复杂性、随机性和自组织性,而发源于古希腊的还原论,则强调世界的整体性、结构化,强调条分缕析的方法。对于元宇宙的认知来说,既有中心化的逻辑也有去中心化的逻辑,没有说只有谁对或者只有谁错。

从治理机制角度来看,中心化讲的是自上而下的层级制和顶层设计;而去中心化讲的是自下而上的分布式和基层决策。就科技创新来说,圣塔菲研究院前院长布莱恩·阿瑟说过,技术进化的本质也是“自创生”和“自组织”的。技术创新的路径从来都是从边缘到核心的。

就商业创新来说,在工业革命早期,公司的组织形式是一种U型组织,即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部门没有任何决策权,这就是高度的中心化。全球化和多元化成为趋势以后,就有了区域和产品线的划分。这时,总部不可能不让各地区的分公司和各条产品线有独立的决策权,那么去中心化也就有了价值。于是就出现了M型组织。

数字世界是比特结构的世界,其特点就是复杂、混沌、失序、随机、非均衡,本身就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在元宇宙世界里面做事情,必须要面对去中心化的特点,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现实。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去中心化”是直接把人与人相互通联,“中心化”是经由特定中介将人与人联系起来。 从互联网1.0迭代到2.0、3.0,实际上就是去中心化的递进加深,提升每个人的互联程度及自由度。现在的互联网平台也曝露了它不够去中心化的地方,比如出现了一些垄断行为,霸占、私用各种数据;有些人戏称:互联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但即使如此,有了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度、可见度总归是比没有的时候要高很多。 不管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或反之,它是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节点下的人类社会的一个自然演化,而现在各种的发展路径都指向着去中心化。

区块链、WEB3.0、元宇宙,本质都是讲人类社会在数字时代里的一个去中心化趋势。只不过WEB3.0讲的是新网络,区块链说的更多是新金融,而元宇宙描绘的是一个新世界。

上世纪PC互联网时代,我们连接到数字虚拟世界,靠的是打开浏览器,点击进入一个www网址,就是所谓的“上网”;一旦把电脑合上,再想上网还得重复一遍。但到了智能手机时代,我们不再是以这种形式上网,而是通过各种APP比如微信、微博“在线”。

未来,结合VR头盔、AR眼镜或者说MR这种混合现实的设备,我们将走进一个3D仿真环境里,也就是元宇宙,这时候就变成了“在场”。当然,现在的应用场景大部分还很糙,等到带宽、存储、算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在场”的体验感、沉浸感会足以以假乱真。

元宇宙最后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子?

当下,许多商家纷纷推出酷炫的元宇宙概念,在这些方案中,仿佛戴上VR眼镜进入的虚拟世界就是元宇宙。元宇宙的底层逻辑是能够确权的数字资产,AR、VR构建的世界可以成为数字人的载体,但不能说它们就是元宇宙。

只有当数据变为资产时,元宇宙才成立。元宇宙如何发展,建立在区块链的数据确权是元宇宙的底座。元宇宙不会走流量模式,区块链可以用“每个用户都是真爱”来形容,商业转化率极高,一家月活只有某些APP几十分之一的区块链企业,其估值可与后者接近。

元宇宙,如果用最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其实是一个3D的虚拟空间。那么怎么样的空间,你会愿意把自己白天一大半的时间都投入到里面?

如果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我们所体验的世界能做到90%逼真,而时间快慢可以调控的话——换句话说,我可以在里面用两小时展现出五个小时的效能,不仅打破空间边界,还能突破时间限制——那我会非常愿意。

宝马在英伟达的Omniverse虚拟计算平台上设计了新的汽车。其中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先在虚拟世界数字化,然后用一套算法,3D建模、3D仿真、3D测试,在元宇宙里模拟好了,再拿到线下生产。往后的迭代,也都在元宇宙里做。这个过程涉及极其复杂的模型,因为它真的对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细节,以及零部件之间的关系,做到百分百的还原。这件事的巨大意义在哪里呢?这代表着,制造业也开始用数字化的方法生产了,也就是工业元宇宙。以前的制造业,都是瀑布式开发,手工开模,然后让别人在真正的物理空间里测试,完了以后实际上还是不精确,一台车从概念到批量生产需要数年以上,现在可能两个月。

耐克也花了2.5亿,专门收购了一家公司生产数字运动鞋。奢侈品品牌也开始进入到了元宇宙,而且在这方面,奢侈品品牌往往是最积极的。我问过他们的想法,答案很简单,因为奢侈品品牌本质就是引领潮流。所以只要嗅到一些趋势,就必须迅速跟进,不然就丢了奢侈品的根。元宇宙一定会有新的玩法、新的模式出来。

我们能怎么参与元宇宙?我总结了4个方面:(1)工具开发;(2)平台建设;(3)应用提供;(4)内容创作。

元宇宙最后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其实有一个分歧:有人说,它是一个更辽阔、更虚拟的下一代互联网,而它本质依然中心化——但我们作为区块链从业员,相信它必然会是在区块链技术下,成长为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

试想,区块链发展到今天,每年有高达十几二十万亿美元的交易发生,它到底是谁创办的,甚至TA今天是生是死都没有人知道,没有董事会、没有员工、没有专属服务器,但它平平稳稳、安安全全地运行了10年时间,没有出过一笔错账。没有任何人在管理它,但同时所有人又在运维它。

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像它这样有生命力?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Link
Disclaimer:

Previous: 美图“炒币”,浮亏3亿 Next: Web3.0:基于区块链的协议如何促进利基市场活动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