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碎片化致使加密货币无法用作支付手段
国际清算银行 (BIS) 的经济学家在 6 月 7 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区块链具有导致碎片化的“固有局限性”,这意味着加密货币不适合作为一种支付手段。
该报告表示,随着加密货币领域迅速发展,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系统开始分化。
DefiLama数据显示,直到2021年1月,以太坊是占主导地位的第1层区块链,控制着Defi中超过90%的总价值锁定(TVL)。随着更多第1层区块链的出现——主要是Binance Smart Chain、Avalanche和Terra(直到其崩溃)——以太坊在Defi TVL的份额到2022年4月减少到约54%。
该报告认为,市场的这种碎片化源于区块链系统固有的错误设计。它指出:
“正是区块链的固有特征——首先是激励去中心化节点验证交易的需要——推动了加密货币格局的分化。”
去中心化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需要验证者来记录交易。这些验证者需要得到区块奖励和交易费用的奖励。
为了使区块链保持其完整性,交易费用需要足够高,以激励验证者。如果交易费用变得太低,那么验证者可能会有“作弊”的动机,从而损害网络的安全性。
因此,为了确保所有验证者都得到足够的奖励,每个区块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交易费用取决于对交易的需求。这意味着,在高拥堵时期,交易费会成倍增加,使其变得非常昂贵。
长期以来,以太坊的矿工费(gas fee)波动一直是投资者的烦恼。即使以太坊矿工费目前徘徊在最低水平,但高波动为那些被称为 “以太坊杀手 ”的竞争者奠定了基础。报告称,事实上,以太坊的每一次拥堵都导致了其他第1层区块链的增长。
几个新的区块链的出现使局面变得支离破碎。该报告说:
“......用户切换到其他区块链,以执行在以太坊上变得非常昂贵的交易。然而,较新的区块链往往以更高的交易限额为目标,即使这些是以更大程度的中心化和更弱的安全性为代价。”
报告称,缺乏互操作性进一步加剧了碎片化问题。虽然已经出现了几个跨链桥,但最近一连串的黑客攻击和盗窃桥突显了它们的安全问题。
此外,第2层解决方案解决了可扩展性问题,“但代价是放弃去中心化,带来了类似于桥的风险,”报告称。
报告说,加密货币的碎片化“与传统(支付)网络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受益于强大的网络效应”。它补充说:
“在传统系统中,越多的用户涌向某个特定的平台,对新用户加入该平台就越有吸引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货币也是如此,它也表现出积极的网络外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某种货币,大家对使用它也就越有信心。
但是区块链具有负面的网络外部性。随着区块链上用户数量的增加,拥堵和交易费用也会增加。这激励了用户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因此,报告认为,加密货币不能成为有效的支付机制。
报告总结说:
“碎片化意味着加密货币无法发挥货币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货币是一种促进经济交换的协调工具。只有在存在网络效应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一点:随着更多用户使用一种类型的货币,这对其他人使用这种货币的吸引力就会增加。”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