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只是一个流行热词吗?它究竟能带来什么?
最近几个月,你可能频繁地看到一个词的出现,并时常与NFT、元宇宙挂钩,它就是Web3。
Web3究竟是什么,它对未来互联网意味着什么?
对于支持Web3的人来说,这是一场革命;而对于怀疑论者来说,这是一个经不起过多审查、被过度宣传的“纸牌屋”。
Web3以及加密货币甚至是NFT之所以目前存在如此大的分歧,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这些领域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关于Web3的许多“宏伟蓝图”目前还没有恰当地实施出来,所以我们真正应对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过的实际情况。
Web 1.0
Web 1.0是去中心化、开放协议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多数在线活动都发生在单个静态网页上。
网站显示新闻和信息,也许你在万维网中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角落来展示分享个人兴趣爱好。Web 1.0不鼓励使用图像,因为图像会占用太多带宽,而视频则更不可能。
Web 2.0
随着21世纪到来,Web 1.0让位于Web 2.0。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便是Web 2.0集中化时代,其中大量的通信和商业发生在少数超级巨头公司所拥有的封闭平台上,比如谷歌、亚马逊等。
Web 2.0是一个动态、可编辑且由用户驱动的互联网。静态被淘汰,网页变得更具交互性、与应用程序更类似。从社交媒体到搜索引擎再到维基百科,其中大部分内容由用户生成。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注册了社交账号和博客,并在上面分享大量个人动态和内容;图像和视频不再使网站变得难以运行,我们甚至开始大量分享这些图像和视频。
Web3
“Web3”一词(最开始是Web 3.0)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在2014年创造。
2021年,Web3的想法开始流行。到2021年底,人们对Web3的兴趣激增,主要是由于以NFT为首的加密领域的兴起,以及知名技术专家和公司的投资。
什么是web3?
尽管目前关于Web3有多种定义,但无论是哪种定义,其核心都是“去中心化”。简单来说,它是指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在线生态系统。我们已经在加密货币这一Web3的关键驱动因素中看到了这一点。
从目前来看,Web3的理念是创建不依赖于传统公司和Web 2.0商业模式(如广告)的软件和平台。比如用户可直接使用代币支付服务费用。
在理想的世界中,基于Web3构建的平台和应用程序不会由中央看门人拥有,而是由用户拥有,用户将通过帮助开发和维护这些服务来获得所有权,互联网也应该会变得更加民主化。
Web3、区块链、NFT
这种去中心化的关键是区块链技术,它创建了公开可见且可验证的分类帐记录,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
区块链已经成为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以及许多新兴技术的基础,并且它与Web3承诺的一切未来愿景紧密交织在一起。
网民所做的一切,从购物到社交,都通过相同的安全流程进行处理,同时兼顾更多隐私和更高透明度。
在某些方面,Web3是Web 1.0和Web 2.0的混合体:现代网络的先进、与动态化,结合了互联网诞生之初的去中心化、用户驱动的哲学。至少从理论上来看,Web3将会把权力动力从巨型科技公司实体转移回用户。
从目前来看,Web3用代币奖励用户,这些代币最终会有多种用途,比如作为货币或用来参与投票从而影响技术的未来。
在这个理想世界中,网络产生的价值将在更多用户、更多公司和更多服务之间共享,互操作性也将大大提高。
NFT与Web3的愿景同样密切相关。毫无疑问,你肯定已经听说过NFT,这是一种将永久所有权分配给数字项目的方式。正如你已经注意到的那样,从音乐到素描,众多数字艺术作品目前正处于NFT热潮中。
虽然Web3的概念和机制对于新手和外行人来说似乎有些令人困惑,但这是很正常的事。在90年代上网对很多人来说同样不是一个特别直观或易于理解的过程。
不过有一点很清楚,人们对Web3的兴趣和围绕它的热度正在快速增长,就像任何淘金热一样,人们不想落后或被排除在外,即使他们不是百分百确定“冲”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意识到一点,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被Web3的潜力说服。尽管人们普遍认为NFT和区块链等技术在特定场景中会有用,并且可能会在网络的未来发展中发挥作用,但目前仍有很多雾件和炒作需要筛选。
注:雾件指在开发完成前就开始做宣传的产品,也许这些产品根本就不会问世。
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加密货币、NFT和其他与Web3相关的技术将会带来的财富以及价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仍然遥不可及,这可能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即富人会更富。另外,许多被认为是Web 2.0的问题已经在Web3中显露出来,值得注意。
也有很多人支持并期盼着Web3的到来,很多著名的专家对于Web3的能力和潜力具有极大热情。目前某些Web3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确存在问题,但同时,也有很多Web 2.0的问题有望在Web3得到解决与修复。这也使得Web3技术值得关注,即使它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问题。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