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博物馆加入NFT热潮,「博物馆+NFT」或是又一新趋势!
随着NFT市场的快速发展,NFT之风还在持续吹往世界各个角落。从时尚到体育,从音乐到摄影,从新闻到公益,越来越多行业入圈NFT。
现在博物馆也开始加入这股热潮,有越来越多博物馆基于馆藏内容推出了系列NFT。
一些案例
去年3月,佳士得拍卖行以693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艺术家Beeple的数字拼贴画《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这使得Beeple成为最有价值的在世艺术家之一。
相比之下,传统市场最近售出的一幅梵高的画作只达到了Beeple这幅画价格的一半,以358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在Beeple一夜成名并获得巨额收入之后,越来越多艺术家开始创作NFT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艺术博物馆也开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而对于博物馆来说,每个博物馆都有其特有的馆藏内容,这也为博物馆推出NFT创造了独特优势。
去年5月,世界著名绘画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成为了首批加入NFT热潮并推出NFT的博物馆。
为了弥补全球疫情给博物馆造成的经济损失,乌菲兹美术馆推出了其馆内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作品《神圣家族》(Doni Tondo)的NFT,该NFT最终以170000美元的价格售出。
在乌菲兹美术馆推出NFT几个月后,去年9月,东宫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六宫殿建筑群”之一,宣布将其馆内包括达·芬奇、康定斯基、莫奈等艺术家的多幅世界名画铸造成NFT并进行拍卖,甚至还举行了NFT展。最终拍卖所获收益博物馆将用来对其大量藏品进行早就应该进行的修复工作。
在东宫推出NFT后没多久,另一世界著名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也加入了NFT热潮,并持续活跃。
去年,大英博物馆与NFT平台LaCollection合作,将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名作铸造成了NFT并进行拍卖,包括「富岳三十六景」系列的《神奈川冲浪里》与《凯风快晴》等等。
《神奈川冲浪里》
今年年初,大英博物馆再次联合LaCollection,从前佳士得高层Robert Wylie Lloyd(1868-1958)赠予馆方的50幅泰纳水彩画作中,选取20幅铸造成NFT并出售。
放眼国内,博物馆与NFT平台合作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无论是支付宝鲸探、腾讯幻核还是唯一艺术这类头部NFT平台,还是像StarArk、博物链这类中小NFT平台,都曾与博物馆合作过推出系列NFT藏品。尤其是支付宝鲸探,目前还在持续不断与各博物馆(院)合作,推出文物类数字藏品。
就在前两天,鲸探就联合南京博物馆推出了“阿育王塔”和“萧何月下”数字藏品。七宝阿育王塔,是目前中国境内出土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鎏金阿育王塔,是中国艺术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艺术品,现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
北宋·七宝阿育王塔
随着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加入NFT热潮,博物馆推出系列NFT似乎已成“家常便饭”。
为什么入圈?
为什么博物馆要加入这股热潮呢?
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经济收益。疫情背景下,线下业务受阻,许多行业都推出了NFT以减轻财政负担,博物馆同样如此。
尽管对于大多博物馆来说,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博物馆并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想要发展也必须开拓其他资金来源渠道,或者通过扩展业务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推出NFT可能是当前获得收益最快、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对于博物馆来说,所获收益可以用来支持未来博物馆的活动,或者如上文所提的支持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等等,同时这样一种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种新业务拓展。
“创新融合”一直是许多传统行业遵循的发展之道,尤其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利用科技进行创新探索是必经之路,对于博物馆来说也不例外,而疫情则加速了这一发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博物馆该如何发展,如何应对当前以及未来将面临的多重挑战,及时调整自身功能和定位很重要,这就需要博物馆进行新方向、新模式的探索。
在线下业务受阻的情况下,博物馆不能因此“停滞不前”,需要不断寻找与公众的结合点,创造更多价值,推出NFT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方面,NFT作为当下最火爆的新科技,具有十足的话题性和关注度,不仅受到各大品牌、企业和名人的追捧,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多当代互联网人的兴趣点,博物馆文物与NFT的融合实际上也是与公众产生联系的途径。
另一方面,对于公众来说,博物馆推出NFT让公众有了亲切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博物馆似乎有着天生的“距离感”和“威严感”,让人们不自觉“望而却步”。
而基于博物馆内的文物推出系列NFT,可以带给人们本无法获得的专属所有权,对于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购买了NFT后,就等于拥有了不可复制、永久保存和随时鉴赏分享的收藏品。
同时,疫情背景下,推出NFT能够弥补人们无法前往线下参观的遗憾,大大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另外,对于许多历史博物馆来说,推出NFT实际上也是在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激活历史文化,让历史“活起来”。而NFT的火爆也是在为文化历史开辟新的传播之路,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些内容。
当前存在的“道德”争议
博物馆入局NFT就像新闻入局NFT一样,在人群中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争议就与环境有关。
大英博物馆自第一次推出NFT后,便一直活跃在NFT领域,当前大英博物馆已在OpenSea上发布了数千个NFT,而这也使其遭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大英博物馆的NFT项目导致的碳足迹过量。
大英博物馆此前表示,其每铸造一个NFT,就会种植一棵树,但这种速度无法抵消产生的碳足迹。
当前,环境和能源问题所引起的争议不断,不过也有越来越多平台致力于打造碳中和NFT铸造平台,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当然,不论是对博物馆还是其他入圈NFT的任何一方来说,这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充满挑战,或许在不断的发展与实践中,会寻找到一条让多方满意的路。
就在近日,由上海大学教授段勇、安来顺、潘守永、李明斌等学者筹备发起,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名馆长及学者联名发布了《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
更早前,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办人民满意的博物馆》,李群在文章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大基础信息开放力度。
无论如何,从长远看,“博物馆+NFT”的创新融合之路还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尤其在国内,博物馆与区块链技术融合还将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选择。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