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的比特币:在反思中前进

Unknown view 60 2015-1-5 02:51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沙钱

2015年伊始,回望过去一年比特币世界的众生百态,展望新年的趋势和期望,人们可能在五味杂陈之余,迷惘和激情依然并存,很难简单断言过去的是非曲折,却依然在创新突破上付诸于热情、金钱和精力。最近业内媒体刊登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在回顾过去的同时,又在新的层面、新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深层次的观点。

巨蟹在他的《数字货币新浪潮》一文中列数了一年来多个领域的理念和技术的发展,代表着热衷于比特币技术的资深技术派人士对比特币理念延伸创新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在吸纳了众多技术高手的交易市场行业,却呈现了另一番景象,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观点在“年度总结”中阐述了业态的种种问题。

平静中的问题不一定是想象中的

记得一次社交聚会上,一知名交易平台的老外高管问起我对比特币的看法,我说前景光明、问题很多。老外会心地哈哈一笑,很少参与这类活动的我恍然大悟,可能这种回答成为“标准”看法,所以我几乎等于没说。但仔细想来,难道现实不是这样吗?

另一方面,关键可能确实不在于“前景光明、问题很多”本身,也许人们对光明前景是什么、很多问题是什么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可能本身就是“问题”之一。2014年比特币界在以比特币基础框架和技术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出很多延伸技术,这些技术大多集中在支付应用和资产金融化支持领域,在这些技术的创新过程中,比特币的理念也进一步得到了更深入的诠释和展望,伴随这种发展,争论和分歧也在更延伸的广泛议题上展开。不过相对于技术议题和具体技术意义的认知方面,一些扩展的话题实际上仍集中在POW和POS机制、比特币和“山寨币”之间的争执上,除了其技术属性之外,这些分歧的根源也许也就是落在Nick Szabo所说的“关于比特币两个本质问题的准确定义和理解”,那就是“信任,以及货币的本质”(巴比特12月24日“为什么比特币背后的理念不那么容易被窥见”一文)。人们在比特币的许多问题上询问的“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基于对货币的本质的不同认知上,而这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上,我们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指望有一个统一的见解。

不久前,昌用先生在他的《比特币金融、货币扩张与市场价格》(巴比特12月25日)一文中将比特币的流通速度参数引入了分析,并在比特币金融扩张中事实上扩大比特币市场供给方面,作出了有效分析,印象当中这是第一次有人对比特币市场价格作出具体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虽然笔者一贯尽量避免对比特币的市场价格作具体分析,但行文观点总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即比特币市场远不是一个完整成熟的市场,不是基于市场主体的缺失,而是基于要素的缺失,因此,市场分析参数的引入也会导致意义的缺失。问题在于,2014年比特币领域多数技术进步成果,并没有在弥补缺失要素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技术性推进的基础理念,并没有在构建市场的完整性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沿用昌用先生的分析,比特币的流通速度的变化和金融扩展,目前主要只是脱离支付应用的空转,那么比特币的价格水平很难用加权稳定的购买力指数衡量,只能用另一种货币来间接衡量,实际上也一直被限于“被等价”的地位。即便是最有可能发展起来的跨境支付领域,也有很多短时内很难解决的标准化问题。人们大概把支付应用只是当做一个钱包到另一钱包的“转账”,其背后有没有对应的货物服务交易则根本不管,也许撇开特殊情况不说,或许可以简单说,有货物服务交易的货币支付是购买或销售,没有货物服务交易的纯“支付”叫“金融”,比特币如果定位于货币,显然是要素缺失的,所以它更容易被定位于“金融资产”,很多政府也乐于这样做。无论你喜不喜欢,这几乎就是比特币现在的实际情况,因此,有些理念性的东西,甚至是创新者兴奋推崇的技术创新,面对这样的现实都会显得苍白无奈,而长远来说,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有价值,可又有谁可以轻飘飘地对创业者说,你们有价值,所以你们可以大胆干。

笔者想起1994年前后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当时笔者服务的投资公司面临两个十分前卫的项目,一是与电信合作做当时还没几个人知晓的电子邮箱业务,一是做连锁商业,当时在上海也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连锁企业,这两个类型的项目后来都被证明大方向绝对正确,公司选择这两类项目做选择决策,已经证明眼光独到,笔者当时也竭力主张做连锁商业项目。可当时最终这两个项目都没有做,事后想想如果当时真做了,电子邮箱业务肯定失败了,原因很清楚,电子邮箱的推广和普及的模式并非当时就能想象的,而连锁商业项目失败的几率也很高,国有资本和外资各挟各自优势挤压,中间层面很难有真正的生存空间。虽然现在想起来十分简单,但有些道理是不变的。后来公司选择了一个较小却也十分前卫的项目,最后也失败了,道理几乎也一样,方向正确,操作层面上出了问题。几年下来公司亏损累累,却是在“政治”正确的情况下发生的。最后公司在“政治”不正确的决策中,靠“8分钟”之前“327”国债业务中赚了上千万翻本。

理念正确的有意义的实践者,最后的成功者和收获者不一定是你。对比特币来说,人们几乎一致认定基于其理念的任何技术进步和创新,都是有价值的,但在市场和商业领域,这些价值是有待评估的,评估者,也就是市场,可不一定认同你的理念。面对比特币价格持续阴跌,面对一切必须要忍受的种种困难,人们竟可以说未来光明之类的话,但你的血再慢慢流失。所以,不必拘泥于山寨币还是竞争币的名称,也不必在意那些粗糙技术的实践者,甚至应该容忍曾经喧嚣一时的纯粹的市场炒作者,这些来自市场的一切现象,都源自于市场,终结于市场,在市场中存活,也在市场中涅槃。

问题或许就在心中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或许更应反思我们可能正在习以为常的环境和生存之道,尤其是自去年3月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官方实际上并没有出台实质性的不利于比特币发展的限制政策,主流舆论也只是说些“2014年比特币是最失败的投资”之类无关痛痒的幸灾乐祸的话,除了市场偶尔掀起一段波澜之外,一切显得相对平静。不久前圈内朋友谈话中的一观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他认为在比特币圈内,中国与美国比较,中国人技术上丝毫不输美国人,差的就是环境,他可能主要是指创业环境对创新的资金支持。如果仅说这一层面的问题那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但也许换一角度看,这可能是中国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后遗症,许多领域的种种中国式问题,都可归结于缺乏工业文明流水线结构,所谓关系文化,所谓欠缺合作精神等等此类,本质上都是作坊文化,讲透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但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中,谈论最先进的比特币理念的时候,我们心中可能最难逾越的仍是作坊文化的心魔,哪怕深谙美国文化的珍稀“海龟”,回到中国的水,依然心魔犹存。

更深层面,我们或许还能反思这样的问题,比特币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一种属性清晰的支付货币,它基于分布式网络的去中心化概念,直至它的技术实现,都具有颠覆性意义,但它的货币属性也在一开始就与传统或现有的复杂的市场体系紧密相关,它内生于传统,并以颠覆传统为指向,实际上它也依赖于传统,某种程度上它还通过传统取得了发展,这个传统实际上就是现实中的传统市场和市场机制,包括经历了几百年的市场理念和观念、法制和运行规则、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而市场原则赖以生存的核心内容之一就在于对市场主体的自由规制和保护,其中就包括基于市场主体之间中间性的“中心化”原则,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以及国家作为一个特殊市场主体,尤其是其财政和货币手段的运用的作用的扩大,某种程度上都是据此发展起来的,最终,市场制度改变到今天政府、厂商(包括金融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其中的格局。从这层意义上讲,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本质是对制度变革的推动和诉求,其意义主要不在于加密传输、区块链,甚至不在于分布式网络技术应用对其理念的实现,因为这些仍然是工具和手段层面上的突破,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小到对“交易费用”的制度性截取的不满、大到对社会经济组织形态优化的具体尝试,抑或柔和地讲,它是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启的国家主体直接成为市场制度的主导性角色的制度性反拨。

但事实上比特币的发展几乎借助了所有现有市场体系的一切元素,非常讽刺的是,无论他们的本意如何,作为现代市场必不可少的政府和媒体对比特币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层面上,从交易所到矿机研发、生产、营销和布局,都是在传统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市场中完成,一些被认为是突破的比特币金融也同样借助了传统市场机制,但在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法律保障方面,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强行将比特币挤压在“金融资产”(中国也可能这么做)这一法律范畴内的同时,比特币业界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且在业内形不成可以信赖的内生约束性制度,一方面交易市场上不断上演让人瞠目结舌、不乏人气的活报剧,另一方面巨蟹所推崇的比特币创新依然如戏剧舞台上的阳春白雪的话剧,得人尊重却鲜有喝彩。

换一句话说,至少今天的比特币业界充分显示了比特币的器质性悖论,反对旧的市场制度,又依赖于这一制度,至少比特币还远没有从它根植于人群的运行中显示出“制度”层面上真正的优势,哪怕不是替代性优势,至少是对旧制度缺陷的弥补性优势。我们知道,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比特币的技术实践才有可能突破其滋生在其基础框架内的它与传统之间的器质性悖论。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Previous: 展望2015年互联网金融十大趋势 Next: 曼哈顿对比特币街区聚会说“NO”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