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Twitter被卖出250万美元,这个世界疯了吗?
这世界变化快,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看不懂的事物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我们大概永远都不会想象到,一条Twitter的推文能够卖出几百万美元的价格。
3月,Twitter创始人兼CEO杰克·多西卖出了自己在2006年发出的第一条推文“刚刚设置好了我的推特”,拍卖价格达到250万美元。
这次交易也将NFT这一概念推向了高潮。
NFT (Non-fungible tokens),中文名为“非同质化通证”,它是一种不可替代代币。有了NFT,任何作品都可以被“标记”(tokenised),即创建一个可以买卖的数字所有权证书,并存储在一个区块链的共享账本上。
当作者为作品创建NFT之后,作品便成为数字世界中“独一无二”的资产,可以像其他财产一样被买卖。创作者也无需担心盗版与剽窃的问题,因为每一个NFT都拥有独特且唯一的标识。
而当用户购买NFT后,即可获得资产不可篡改的所有权记录,也获得了对实际资产的访问权限。
在NFT的帮助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当代的安迪·沃霍尔,在网络世界批量生产和出售艺术品。
此前,Nyan Cat动画Gif——一只会飞的彩虹猫表情包,以300枚以太坊币的价格被出售;不久后,数字艺术家Beeple的NFT被以6900万美元的价格被出售,创造了数字艺术的新纪录。
歌手格莱姆斯(Grimes)也出售了一系列名为“WarNymph”的数字艺术品,同样采用了NFT技术。这次交易在短短20分钟就创造了超过580万美元的交易额,10件加密艺术品被销售一空。
格莱姆斯还有一个著名的身份,那就是埃隆·马斯克的女朋友。不过在这波NFT热潮中,马斯克倒是没有发什么声。尽管他的追随者们希望他能够将那条著名的“狗狗币推文”铸造成NFT的收藏品,并开价7777美元,马斯克本人依然未作出回应。
但对于NFT,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比如它微弱的所有权主张,以及可能存在的技术漏洞等等。至少对大部分人来说,花重金购买一件网络作品的所有权还有些不可思议。
NFT藏品到底是如大家期待的一样势头大好,还是会像泡沫一般逐渐崩盘,尚需要时间的检验。
NFT的风行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艺术品数字化的一种趋势,但人类本身也向数字化迈出了一大步——
上个月,西安交通大学的沈超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机交互行为特征识别的新型数字身份识别理论和技术。
简单而言,这套技术能够从人类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行为模式,判定是否是本人在使用设备。上楼习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打字习惯用双手还是单手?打字的节奏如何?这些动作习惯往往因人而异,因此都可以作为识别身份的独特验证信息。
这一成果填补了人机行为理解、身份建模、身份主动识别等方面的空白,目前被集成到了自主研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产品中,被 800 多家公司和机构所使用。
这一技术突破可能还有深远的意义——人类在拥有“物理身份”的同时,终于也将拥有“数字身份”。
埃隆·马斯克就自动驾驶安全事故发布推特称,将收回部分车主FSD beta版的试用权限,并就用户询问的“特斯拉的车内摄像头是否可以监测车主”问题作出了回答:
是的。
该回答一经爆出,就引发了诸多争议,车主纷纷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将会被泄露。
隐私问题是一条红线,没有人想让自己在车内的一举一动都被摄像头监视,更不要说被窃取一些关键敏感信息。
国内外部分机构开始要求员工不得驾驶特斯拉上班,并禁止驶入敏感企业的住宅小区。
尽管马斯克声称“特斯拉不会用车从事间谍活动”,但是他一系列“先斩后奏”的行为和特斯拉频发的安全事故,都让公司品牌形象经历了下滑。毕竟同样是在3月份,随着特斯拉向加州机动车管理局发出的两封电子邮件被曝光,用户才得知马斯克一直鼓吹的自动辅助驾驶技术都是虚假的,只不过才达到了L2的技术水平。
数据隐私仍然是个老问题。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不法商家非法获取消费者人脸信息,并肆意滥用的行为被曝光。很少有消费者能想到,自己在进入店门的那一刻,最先“盯上”自己的不是服务员或者导购,而是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摄像头。
无锡宝马汽车4S店中有瑞为公司的人脸识别摄像头,港汇恒隆Max Mara专卖店内有万店掌公司的摄像头,科勒卫浴、喜茶也在全国上千家门店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这些摄像头在顾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顾客的人脸信息、行为信息抓取并储存下来。消费者只要进入其中一家店,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摄像头抓取并自动生成编号,以后顾客再去哪家店,去了几次,商家都会知道。即便佩戴口罩,也能被监控摄像头识别的清清楚楚。
这么多的摄像头之下,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上的锚点,无处可藏。
尽管这些商户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但这些事情提醒我们,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依然是一个长期值得思考的议题。
此前的一条新闻显示,Facebook收购了一家名为CTRL-labs的公司。这家纽约创业公司专门开发相应的技术帮助人类使用大脑控制电脑。该公司将被纳入Facebook Reality Labs,后者致力于开发增强现实智能眼镜。
就在最近,Facebook最近公布了腕带式的AR传感器。这一设备让佩戴者可以通过手腕上的电运动神经信号,以手指动作控制AR眼镜。
最初,腕带只能通过拇指与食指的捏、放手势,实现简单的单击操作,但Facebook开始进一步开发虚拟键盘、智能点击、触觉识别等功能。
如果成功研发,我们未来或许可以完全抛弃键盘和屏幕,在任何场景下进行一系列复杂操作。
想想吧,在外面慢跑时,一个简单的手势就可以让系统播放你想听的歌,不用专门停下来做相关的操作,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再夸张一点,人类未来的任何操作实体的行为都可以在腕带式AR传感器的帮助下“去实体化”。
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用户界面设计等技术为腕带式AR传感器提供了技术支撑,触觉的研究与EMG(肌电图)技术则为设计师与工程师们提供了新的灵感。
EMG使用传感器,将通过手腕传到手部的电运动神经信号转化为数字指令的能力,实现了用户用指令控制设备的功能,甚至实现了高度个性化的控制程度。
“人们可以通过触摸甚至可能仅通过腕带来学习语言。有一个全新的空间刚刚开始开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手腕上更丰富的触觉系统开始的。”Facebook Reality Labs研究科学总监肖恩·凯勒(Sean Keller)这样说道。
除了Facebook,游戏公司也开始向脑机接口“下注”。
Valve 公司创始人、Steam的老板G胖(Gabe Newel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研究新进展,并表示自己对脑机接口很感兴趣。目前,他们正在与开源脑机接口平台Open BCI共同开发一个脑机接口软件开源项目。
在这个项目的设想中,游戏开发者可以用一个VR头盔,读取玩家的脑电波信号作用到游戏中,实现不用手不用脚,光是用脑袋想想便能控制角色或物体的动作,以摆脱手柄一类的外部控制设备。他们还希望通过收集玩家在玩游戏时的经验和情绪的实时数据,给玩家带来一个全新的适应性游戏体验。
游戏界的探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头号玩家》上映时所引发的游戏爱好者的狂欢。
只是,当电影中的世界真正来临时,狂欢依然还会继续吗?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