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区块链会擦出什么火花?
当供应链加持区块链,能够产生哪些化学反应?中国数字经济领导企业联想已经摸着石头过河先行一步,其“双链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在全国推广。
近日,商务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复制推广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联想加强供应链技术和模式创新的做法被纳入12类典型经验在《通知》中向全国推广。
通知指出,作为推动供应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联想集团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打造区块链与供应链“双链融合”模式,促进代工厂、企业及供应商第三方实时信息共享,增强整体流程的透明度,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运转。
图为联想区块链平台及供应链解决方案
* 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化解供应链痛点
联想拥有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自1998年起,联想开始推动制造信息化,并经历了从生产精益化、过程控制自动化、生产过程数字化到生产智能化的转型与蜕变,打通了从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数据链路。
作为拓展全球业务的一项重要支撑能力,联想构建了一套全球共享的供应链平台,兼顾效率和灵活性。该平台接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北美、非洲、欧洲、中东、拉美等各个区域以及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纳入个人电脑及智能设备、移动设备、数据中心设备等全系列产品,实现了全球采购、全球制造以及全球物流。
近几年,联想与时俱进,将新技术与供应链平台进行了深入融合,树立了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的战略目标。2016年,联想研究院适时启动了区块链平台的自研工作。基于自身积累的供应链运营经验,联想在业内率先提出“双链融合”模式,并构建了区块链供应链协同平台,旨在解决现有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透明、不可信、交互流程不高效等痛点。
联想建立区块链创新团队Lechain,基于创新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方法论走访供应链业务部门实地调研需求,梳理出35个场景,确定了区块链推进计划,于2018年起逐步投产上线。在联想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平台上,开发并集成了涵盖隐私保护、高效协同在内的多个核心领域的知识产权。仅2019年,联想在区块链平台上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进入全球60强。
目前,“双链融合”的典型业务场景已经在其数据中心业务集团供应链落地,变革了供应链中的采购协同业务流程,使合同制造商、联想、部件供应商可以平台上进行实时交易数据共享,提升了协同交易数据的整体可见度和可靠性。
商务部指出,联想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通过推进物流智能化、工厂智能化和供应链交付智能化,构建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在重大技术应用与模式创新方面成效突出,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绿色供应链等方面初步形成具有行业推广意义的经验模式。
* 四流合一+全隐私保护
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在于点对点的可靠信任,通过构建多个“中心”体系来保证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公开透明。正如“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碰撞出不同火花,区块链与供应链的融合,也帮助后者提高端到端的数据透明度,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打通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监管等一系列环节。
联想区块链供应链“双链融合”平台不是独立存在的信息化系统,需要和企业现有信息管理平台(ERP、CRM、SCM、WMS等)进行深度融合,在原有信息化基础上构建出一层可信供应链信息共享通道,实现联想与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代工厂、金融机构的可信链接和共享,形成可信数据,进而开展协同业务。不仅增强了整体供应链协同流程的透明度,还降低了各参与方发生业务纠纷的风险,提高了运营效率。
“各参与方通过账本共享的方式,将需要参与方确认和核对的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增加多方交互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化程度,同时可利用智能合约触发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联想区块链负责人表示。
“双链融合”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两个层面,一是业务上对场景进行突破,实现商业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二是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平台上实现全隐私保护,基于指定字段和指定数据的可选加密方案,实现了多方交易过程中任意数据字段的加密问题,从而确保了交易数据的隐私不被非授权用户得知。
去年5月,联想在由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的“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Trusted Blockchain Initiatives)中专门成立了供应链协同应用工作组并担任组长单位,目标是致力于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系统涉及的共性问题抽象化和标准化,并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供应链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高层更是先后五次在不同场合的会议上明确,要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这是对我国供应链的一次全方位实战检验,同时也对供应链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以及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家业务遍及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企业,联想在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探索体现了基石型跨国企业应有的担当。正如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所言,危机孕育机遇。疫情的阴霾终将散去,在抓好防疫、有序复产、稳定全球供应链的同时,企业应当苦练内功,并积极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惟有如此才能增强中国经济的“免疫力”,不负“世界工厂”的大国担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