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让版权与创作如影随形 应用深度逐渐加强

CECBC区块链专委会 view 51339 2021-4-7 15:11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区块链让版权与创作如影随形 应用深度逐渐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与载体

讲到产权,载体是避不开的。更何况知识作为智力成果,更需要适合的载体方可讲保护。来看身边时实例:

1、晚上做梦,颇有灵感,你很兴奋,给他人讲了,结果别人反手一实践,并申请了专利,那你梦里的灵感会受到保护吗?

2、外面那么大,你去想去看看的时候,坐在大青石上,闭上眼睛望向太阳,微风拂面,柳枝戏水,大自然的宁静安详让你诗意大发,写下文字拍下视频,觉得这么美好,独享实在不该,放网上吧。结果某知名作曲家,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以该素材创作了堪比班得瑞那般广受赞誉的曲目,且其曲目背景介绍和你写的很相似,你的诗和远方会得到保护吗?

3、中医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印象吧,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怎么相信中医,但并不妨碍中医治病救人,也更不妨碍很多老中医大把地挣票子。好中医,一号难求,并非夸大。家里有小孩的,应该很清楚,初生儿用药基本都是中药,更大点的日常小病,更是中药占大部分。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医与西医之争的历史中,很多德望高的中医曾组成联盟,试图以专利的手段,让更多药方在更大范围内流行起来。结果呢,日本韩国等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我们的祖传秘方,人家拿过去用西医的手段包装下,申请了另外的国际专利。我们的方子,不仅到国外要向他们交专利费,而且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们在剽窃。同样是专利,但得到保护了吗?

4、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人人可创作,就像当年的VB,人人可编程一样。人们有了更多表达和展现的机会,是好事!但是,作品屡屡被洗,这个平台刚一发,另一平台立马就有翻版。更可气的是,这些盗窃团伙,具有丰富的营销知识,原本属于创作者的赞誉和利益,转眼间就进了他们的腰包。很多创作者不明就里,反将原因归谬于自己水平问题,时间一久,自信心大受打击,不敢再分享。少了真正的原创,作为阅读者,何尝不是一种损失!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就是载体的问题,也是法律在保护知识产权上的最大漏洞。因为,知识本身对于使用者而言,属于过去时。法律不可能穷举,更不可能预测。法律也不可能断然使用抽象囊括的方法,来妨碍人类进步!法律只会在保护创造者利益和促进人类进步之间,寻求平衡。在这个平衡之下,载体越能清晰描述的,就越容易得到保护。载体变化形式越多的,就越容易绕过保护。载体越具有专有意义的,越容易得到保护,反之越不容易得到保护。

传统载体对自媒体内容创作是杯水车薪

来看传统保护内容的方式:

1、文字,常见的就是图书了,要出版才更具公信力。要么自成一书进行出版,要么投稿收录到特定出版物中。非出版的文字,被侵权后的维权,会异常艰难。

2、音频和视频,常见的有歌曲,很多人连如何申请版权都不知道,就更不要说维权了。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原则是有诉则管,是不会来主动管的。自媒体创作,讲究的就是自在。谁发个文,发个视频还要先去申请版权?成本不说,巨麻烦,毫无时效性可言。比如有些热点,等你一通操作完,早就是旧闻了,哪还有新闻价值!洗文贩子们,正是看破了这点玄机,知道即便洗你的创作,也极少会遭受法律的惩罚,顶多遭平台封禁。创作者,一来二去,也明白投诉根本治不了这股歪风邪气,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于自媒体创作而言,杯水车薪,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寻求更适合的载体,才是自媒体创作权益保护的未来

比特币,想必没有炒过的,也有听说过。其区块链概念下的分布式账本,号称去中心化,具有不可篡改性,任何人只要持有区块密匙,就能证明比特币的归属。既然,区块链可以记账证明交易,那自媒体内容为何不能证明?

这里奉劝大家不要去炒比特币,但可以关心区块链技术。事实上,区块链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大量应用,比如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等。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区块链的应用价值,下文将比照比特币的区块链账本来进行阐述。

哈希算法,无限映射有限

让任何内容都能得到一个不可逆,且有意义的特征值,这天然适合电子内容的特征值提取。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是无限对无限的,也即是说,要拿被保护的对象本身,来说事。而哈希的无限对有限,将任何内容都变身为一长串数值,类似于人的身份证一样。这就使得内容辨伪可以基于内容而产生(类似于票据背书的原手),但可以脱离内容进行大规模应用(类似于票据背书交易的后续手)。比特币也正是利用这一特征进行交易和身份的识别。

因此,哈希值常用于验证领域,甚至被作为一种辅助加密手段。如果自媒体内容被侵权,不必搬运内容本身,而仅需提供内容特征值就可以得到有效证明,这对于自媒体创作中平台自动维权,便捷维权,甚至法律维权都非常有意义。

哈希值的可信度,在于碰撞几率的大小

用有限代表无限,必然会有重复,这就是碰撞。如果存在碰撞,则无法证明哈希值代表谁,则会给应用带来漏洞。不过好在,人们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选用不同类型的哈希。哈希的最大特征在于,碰撞几率越高的,往往越快,实现上也越简单。反之,越复杂,越慢,碰撞几率也会更小。CRC16是16Bits,理论上碰撞概率为1/2^16,同理CRC32的几率为1/2^32,MD5的几率为1/2^128,SHA256的几率为1/2^256,以此类推。

从简陋的CRC16和CRC32,到复杂的MD系列,再到SHA系列。其演化史里最核心的思想,在于够用就好。CRC的碰撞概率,几乎肉眼可见,但并不妨碍压缩软件等文件管理领域的应用。一是因为快,二是因为同一目录下文件有限,够用。MD系列中的MD5,广泛应用于现代互联网,直到我国科学家王小云提出的高效碰撞法,才让MD5的神话跌落神坛,但也并不妨碍MD5在小规模数据领域里的使用。现在的大数据领域,几乎都使用SHA256或更复杂的哈希算法,在现有计算机硬件已逐渐脱离摩尔定律的情况下,其算力范围内发生碰撞的几率几乎很难发生。

比特币账本使用SHA256,正是利用这一特征,来保证其记账的可靠性。所以说,比特币作为1种数字货币而言,用哈希来保证其可靠性,是以当前的认知障碍来笃定未来。在人类计算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量子科技的实用化越来越明朗的今天,比特币注定是短期行为。

区块链应用,跟挖矿没有关系

比特币为了保证账本的去中心化,确定了有算力就可以记账的原则,并设计了争夺记账权的游戏。也即:不断让程序提取"加密的区块数据+随机数”的哈希值,然后与区块设定难度值对比,直到计算值低于难度值。这就是记账权的争夺,也叫挖矿,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叫矿机,矿机所有者叫矿工。很好理解吧,就是耗电,玩没有意义的数字穷举游戏。所以说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是不环保的,更是不地球的。为了提高游戏效率,比特币不得不限制区块规格和大小(1M占主导),这会大大限制比特币的实际用途,进一步沦为炒货的玩具。否则,比特币必然会分化,最后演变成无数种币(现在已经分出了btc、BCH、ETH等数十分支),惊讶不?

那区块链的应用,是不是都要挖矿呢?当然不是啦,不玩去中心化的游戏,就不存在挖矿。让受信任的1方来记账,就可让区块链变得节能环保,温顺善良。比如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由国家统一记账,保留1个账本,不仅高效,也一样不可篡改。同样,内容的原创验证,通过国家或平台方统一记账,就可保证高效举证。若委托平台方统一维权,还可高效法律维权,让洗文贩子们更容易付出犯法的代价,这才是遏制抄袭这股不正之风的良方。

基于哈希的区块链,是眼前的苟且,还是长远之计?

为什么比特币使用哈希就是眼前的苟且?

因为它玩去中心化的游戏,耗费了地球上宝贵的能源。更因为它定位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还没有边界。我们知道,地球上凡是人事儿,交易媒介几乎都可以参上一脚。可以说,交易媒介影响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大的事儿,用简单的“现有条件几乎不可能”未免太草率。如果比特币成为全球货币,但5年后量子计算机可以在5秒内找到若干对SHA256碰撞,那人类是不是该渡劫了?

为什么中心化的区块链却可以是长远之计?

因为中心化本身就构建了边界,“现有条件几乎不可能”就没毛病。就拿内容版权保护来说,即便碰到“碰撞”这种极小概率事件,记账方也可以极小的代价特情处理,轻松化解。比如比较原文,填充防重符等。这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办不到的,因为这些动作会破坏公平性。说白了,区块链摈弃匿名的阴暗,就有阳光灿烂的明天。

基于中心化的区块链,内容平台创作的版权保护,将更上一个台阶

使用碰撞几率更低的哈希值,来代表创作内容,作为版权的象征,已广受司法实务的验证。在创作成果发布的瞬间,就可由平台方,在公证方的监督下,同步登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特征值,成为有效的版权举证证据。若创作者授权平台方统一维权,则平台方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让洗文无处遁形。当发现时,平台方法务即可一键提取侵权证据,进而发起法律维权程序。不仅可实时维权,将创作者的损失降到最低,而且几乎不会增加创作者的负担,丝毫不会影响创作体验。这就是中心化区块链,带给广大创作者的版权信心。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Link
Disclaimer:

Previous: 高承实:绘一幅区块链社会画像 Next: 随着街头艺术家在作品上添加地理标签,现实世界数据融入NFT

Related